《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二十二

2018-09-09  本文已影响0人  茼蒿_49d5

——课程人的社会责任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凝聚着本土改革实践的经验,而且体现了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课程改革是在传承我国基础教育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借助学校课程的重建,课堂教学的重建,学校文化的重建,推进课程发展的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历史过程,然而在改革纲要——课程标准——新课程实验各个环节总是会出现某些落差,不能因为课程标准或新课程实验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否定它的改革大方向。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是专业行为,也是合作行为。真心实意的做课程改革的促进派——这就是课程人的社会责任。

        教育问题、学校课程问题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需要整体的,全局的、专业的思考,也需要善意的批评和理性的向响应。要学会主张,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在共同的目标追求下,寻求多元声音的交响。在改革的大方向取得共识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调查、实验、研究、讨论甚至争论的问题牵涉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而且层出不穷。

        我国教育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时期,教育优化和教育问题共生,教育进步与教育代价共存,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已经让我们付出了太高的教育代价,每一个有良知的课程人,应当共同承担起尽力减少乃至避免这种教育代价的社会责任。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围绕课程改革的问题,改革与反改革的声浪恐怕会持续改革的全过程。一位日本教育哲学家曾经说过,迄今为止教育思想可以归纳为三大教育思维方式——-“过去主义哲学”、“现在主义哲学”、“未来主义哲学”。过去主义哲学一味沉迷于过去而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主义哲学纠缠于眼前的困惑而只能左顾右盼,而未来主义哲学却要立足于未来的文化,审视是过去与现在而又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主义教育思维正是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学校课程需要。

        教育现象千姿百态而又千变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认识,不可驾驭。我们课程人唯有贴近世界学术前沿,贴近改革实践前沿,贴近学科重建前沿,才能真正持续的发出自己专业的声音,才能真正来回应新时代“概念重建,课程创新”的挑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