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青年名人堂

“全博通专”赵元任|学神不如“老乡”

2020-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星淮1

原创 星淮  文集  风雅曾经

曾经风语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

就是一座山。

换个乐观的说法:

时代的一滴雨,落在种子身上,

就是一棵参天大树。

壹 贵人:梁诚

1900年,世界站上风起云涌的百年关口,

灾难深重的中国却步入痛苦的深渊。

残弱的清廷冲动地向全世界宣战,

结果北京失陷,紫禁城被占。

一年后,《辛丑条约》签约,

在参战11个列强国的淫威之下,

清廷同意赔款白银4.5亿两,

赔付数字还有依据和出处,

就是当时的国人每人一两,

这就是庚子赔款。

自此,日薄西山的清朝步入最后的十年,

当然,苟延残喘的政权仍有不甘的挣扎。

但于国于民而言,

从预备立宪到废除科举,

多是倒行逆施或药不对症。

所幸,除了一件事例外。

此事缘于一个叫梁诚的广东人,

1875年,当时的梁诚尚未满12岁,

成功考取洋务运动中的第四批留美学生。

30多年后,梁诚以三品卿衔资格,

担任晚清驻美利坚合众国公使。

不但张之洞对其赞誉有嘉,

称其:志趣正大,识力坚定;

更甚的是,因为他的才识和人品,

罗斯福总统等多位政要与之交情甚笃。

1905年,美国政府经过调查,

发现本国原索赔额度虚高。

敏锐的梁诚闻讯后立即行动,

向美方提出降低赔款数额的要求;

从国务卿、国会甚至总统,

梁诚施展外交才能,多方斡旋,

要求美国政府核对款项,

将不实的部分还给中国。

梁诚深知美国即使同意也不会干脆的还钱,

还会变相利用这笔钱为打开中国市场服务。

经过反复思考和权衡,

梁诚建议用这笔钱向美国派遣留学生;

3年后,他的建议终被美国政府接受。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

同意退还“庚子赔款”中超出实际损失的部分,

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

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创办清华学堂作为留学前站。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

没有梁诚的努力,

清华就可能不存在。

此时,距大清覆灭还剩三年。

1909年、1910年和1911年,

清廷在北京三次从全国招考庚款留学生。

第一年50人、第二年70人、第三年63人,

这183人中很多人后来脱颖而出,

成为中国近代科学和文化界的精英。

最为有名的应该是这两个人:

梅贻琦和胡适;

前者不但成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更是庚子赔款“清华基金”的守护神;

胡适乃民国时期文人领袖,

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本文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庚款留学生,

在当时也同样声名显赫,

位列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

但他淡泊超然、身随心动,

一生凭借好玩和有趣成就无双文业。

他的名字叫赵元任。

笔者更想了解他的原因很简单,

因为他的人生更为有趣。

继美国之后,

英、俄、法、荷、比等国相继效仿,

庚款留学打开了中国学子通向世界的大门。

但遗憾的是,无论过去和现在,

很少有人将它与一个叫梁诚的人联系在一起。

当然,对于笔者强加的贵人,

赵元任当时并不认识,

甚至可能没听说过。

贰 同窗:胡适

确切地来说,

赵元任是第二批庚款留学生。

1910年这批一共录取70人,

胡适也在这一批,

他以全国第55名被录取;

而赵元任绝对是学霸级的,

因为他是全国第二名。

因为都是读纽约的康奈尔大学,

在同赴美国的“支那号”轮船上,

他们就自然成为了要好的朋友。

那时的胡适想当个农业科学家,

一心想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赵元任的选择则有些不坚定,

坐船之时想成为电机工程师,

坐上火车便想当个物理学家,

等进了康奈尔大学校门,

他又想当个数学家。

但他的想法并没有再退回去,

赵元任果然选择主修数学,

但其他想法也都没落下,

他选修了包括物理、哲学、逻辑学、语言学。

原以为只是图个新鲜儿,

但他却门门高分,

成为康奈尔平均成绩最高纪录保持者。

而胡适在一年半后做出改变,

与鲁迅弃医从文的理由相同,

胡适从主修农科回到了文史哲,

主修政治、经济,选修文学、哲学。

四年后,两人双双毕业并再行深造,

巧的是,研究生他们都选择主修哲学,

只是去了不同的学校;

胡适去了哥伦比亚大学,

师从哲学大师杜威。

赵元任则去了哈佛念哲学,

当然,他又选修一大堆其他课程,

甚至还包括音乐。

二人先后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胡适于1917年回国,

成为北大文学院院长和教授;

赵则于次年回到母校康奈尔大学教书,

只是,哲学博士竟然教的是物理。

两年后,赵元任也回到了祖国,

诚邀的清华大学也是真不客气,

让他教数学、英文、中国史、哲学、心理学、物理。

1921年,哈佛大学又抛来橄榄枝,

新婚的赵元任携妻子赴美,

成为哈佛大学的哲学和中文讲师,

并且潜心研究语言学。

1925年,在吴宓等人的推动下,

清华组建国学研究院,

名动天下的四大导师齐聚一堂。

只是相比梁、王、陈三人,

赵元任显然是最辛苦的那位;

他的课程表有点长,包括:

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

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

这当然还不是他的全部,

他还进行汉语方言田野调查,

亲自考察和研究了近60种方言。

特别是他的音乐创作,

开始完全由中国人独立作曲作词,

突破了借用外国乐谱填词的模式。

难怪1915年胡适就在日记中说:

“每与人评论留美人物,

辄推常州赵君元任为第一;

其人心细密而行笃行,

他日成就,未可限量也。”

1959年,赵元任到台湾讲学,

胡适在欢迎会上致辞:

“我和赵先生相识已有四十九年了

我们之间的联系始终没有间断。”

在胡适的朋友中,

关系最密切,来往最频繁,

并能终其一生都保持友好之情的,

当属赵元任!

叁 客户:罗素

在20世纪20年代初,

有三个世界级的文化名人来中国巡回演讲,

泰弋尔、杜威和罗素。

这不但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

也积极地影响了一大批中国文人学子。

担任三人翻译的人同样声震宇内,

徐志摩、胡适和赵元任。

更巧的是,

杜威与罗素几乎同期来到中国。

作为杜威的得意门生,

胡适担任他的翻译合情合理,

而且当然能够驾轻就熟。

但作为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的罗素,

给他找一位译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罗素在华有五大演讲:

《哲学问题》、《心之分析》、《物之分析》、《数理逻辑》、《社会结构学》,

涉及哲学、物理学、心理学、数学、逻辑学、社会学等等。

为什么选赵元任呢,

因他的学术背景基本能涵盖这些领域。

后来赵的夫人杨步伟有一句话:

因为元任的博士论文是数学的哲学,

正对他的题目。

其实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语言能力,

不仅因为他的英文能力,

还有他的中文能力。

他不但能翻译罗素那深奥的哲论,

就连一些有着地域差异的笑话,

也能准确把握当中的神韵。

更加让人觉得牛掰的是,

罗素在上海演讲,

赵元任用上海方言翻译;

接着再去了杭州,

他用杭州话翻译;

到南京时南京话张口就来。

在与罗素一起去长沙的船上,

赵元任跟杨端六学了一周湖南话,

不但能把谭延闿的长沙话翻译成英语,

还在罗素演讲时用湖南话翻译。

据说当时演讲结束后,

有听众到前台问赵元任:

你是哪县人?

因为赵元任总用当地方言翻译,

让人觉得亲切不已,

均以为赵元任是他们的老乡。

赵元任给罗素做了9个月的翻译,

不但使两位天才成为终身好友,

也让赵元任的语言天赋得到认可。

在罗素生病期间,

他不但翻译了《爱丽丝梦游仙境》,

还灌录了一套国语留声片,

作为当时最标准的国语样本,

被广泛推荐和学习。

当然,赵元任自己也在学习中发现,

他能轻易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

并迅速总结出他们(方言或外语)的规律。

就这样,他一不留神,

就学会33种汉语方言和十几种外语。

也正因为如此,

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下,

在他与同窗胡适的探讨中,

赵对音韵学和国语罗马化问题兴趣甚浓。

他的全才博学也渐露主线,

他将终身学术方向确定为:语言学

自此,这位博学型天才,

因回国为罗素担任翻译的际遇,

纵身一跃捣鼓起语言学,

终成为世界级的语言学家。

话说赵元任夫妇某次去香港,

在购物时偏用国语与店员交谈,

临出门时,店员老兄丢了一句:

我建议您买一套国语留声片听听,

你的国语实在太差劲了。

赵问谁的最好?

店员说:自然是赵元任!

肆 榜样:杨步伟

从1920年8月回国,

到1921年底就职哈佛,

赵元任此次回国只有一年多时间,

但却成为赵元任人生和事业的转折。

简单的来说,

期间他主要做了三件重要的事:

一是成为罗素中国演讲的翻译,

二是确定了语言学的研究方向;

第三件事对他个人而言更为重要,

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

因为等到他回到哈佛的时候,

他带上了他的妻子——杨步伟。

相遇从朋友的一次宴请开始,

以赵元任的语言天赋和博学视野,

只要他愿意活跃或幽默,

在公开场合很难不引人注目。

那次聚会的相遇就刚好如此,

而且两人都相互留下深刻印象。

当然,杨步伟也非等闲之辈,

1919年在东京帝国大学医科博士毕业,

是中国第一个医学女博士。

杨步伟早赵元任一年回国,

因为父亲要她回北京开设医院,

哪知回国后父亲已因病故去,

但她和朋友仍把医院开设起来,

就在西城绒线胡同的森仁医院。

杨最让赵钦佩赞赏的是另一件事,

因为杨步伟在出生之前,

就由祖母做主与姑家孩子指腹为婚,

杨步伟成年后坚决反对包办婚姻,

勇敢地挑战和冲破封建樊篱,

终在祖父的支持下退婚成功。

这事在现在看来有点可笑,

在当时却是勇气和自由的象征。

巧的是赵元任也有同样的境遇,

由于他12岁时双亲病逝,

大姑婆在他14岁时给他订了亲,

一个从未见过全不了解的陈姓女孩。

赵在曾在留学时的日记上记载:

婚姻不自由,我至为伤心。

甚至他此次回国最为重要的事情,

就是希望能与陈姓女子解除婚约,

果敢的杨步伟简直就是他的楷模。

从此赵元任就成为了仁森医院的常客,

当然不是常来这看病,

也不是来请教如何退婚的经验,

这事只关乎勇气和决心,

而且杨步伟也已做了表率。

“赵元任荡啊荡的来了。”

后来的杨步伟这样回忆当时。

看见杨步伟在打绒衣,

他搭讪:我也会打绒头绳;

故意踢翻院子里的黄菊花,

下一次来时他就带两盆来赔罪;

没时间见面赵元任也有办法,

打电话弹钢琴给杨步伟听。

几番波折之后,

赵元任向杨步伟坦白了倾慕之心,

两情相悦自然得偿所愿,

他们热恋了,并认定彼此。

于是赵元任南下江苏常州老家,

以女方比自己大两岁为由,

并赔偿2000元作为青春损失费,

成功与陈姓女子解除了婚约。

他的愉悦之情也写在日记中:

我订婚十多年,终得自由!

有必要一提的是,

杨步伟比赵元任大了3岁。

看来在爱情面前,

任何人的理由和思维都不客观。

据说杨步伟从小出了名的叛逆:

她不缠足,不学刺绣,拒绝包办婚姻,

认定了的事情便一定要做到。

在遇到赵元任之前已经32岁了,

很多人无法理解她没有结婚,

她却不急不恼,

也从不在意旁人的议论:

“我就是我,不是别人。”

伍 灵魂伴侣:同上

接下来的事情似乎顺理成章,

1921年6月1日,

二人结了百年之好。

当时赵元任30岁、杨步伟33岁,

他们本想走个极致简单的结婚形式,

在公园里照个相,做个通知书,

寄给亲朋好友,然后完事。

但同窗胡适认为太过草率,

至少要用最低限度的办法:

找两个证人签字,贴四毛钱印花,

这样才算合法。

两人接受了这个建议,

于是请胡适和朱徵医生吃了一顿饭,

胡适就担当了赵元任的证婚人,

朱徵就担当了杨步伟的证婚人。

他的结婚通知书一共寄了四百份,

其中明确二人自主结婚,

并申明贺礼绝对不收,除了两个例外:

例外一是书信、诗文或音乐典谱,

例外二是捐款给中国科学社的。

据说因此还得罪了最喜欢赵元任的姑妈,

因为她送来的一个花篮也被退了。

他们的结婚证书也是自制的,

其中还官宣了一句这样的品牌感言:

“感情与信任可以无条件的永久存在”,

或许这才是婚姻的真谛!

中国人从来都好争面子、重排场,

赵杨二人开了国民“文明结婚”的先河。

翌日,《晨报》用特号大字报道了此事,

标题是:新人物的新式婚姻。

随即轰动一时。

结婚后,杨步伟舍弃了自己的专业,

全心支持丈夫的事业。

自此,哈佛、清华、耶鲁、加州大学,

他到哪,她就在哪。

柴米油盐中,简单幸福;

生活琐碎里,尽是深情。

二战爆发后,赵元任一家定居美国,

数十年来,赵家有一个称谓:

清华留美学生的接待站。

周培源、钱学森等都是他家的座上客,

这里有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

因为赵太太不仅好客,

而且烧得一手淮扬名菜,

她甚至编了一本《中国烹调》,

据说当时在美国非常畅销。

据了解他们的朋友说,

两人情投意合,但个性却不尽相同,

赵淳厚、涵养、风趣、幽默、和蔼可亲;

杨豪爽、果断、热心、正义、心直口快。

1973年6月,

他们伉俪阔别故土后首回大陆,

周总理、郭沫若、竺可桢会见了他们,

在受到总理长达3小时的亲切接见时,

充当主要角色是杨步伟。

赵元任对总理诙谐的说:

“她既是我的内务部长,又是我的外交部长。”

他们的婚姻持续了60年,整整一个甲子,

直到1981年,93岁的杨步伟去世。

有人笑赵元任“惧内”“妻管严”,

什么事都是妻子做主,

赵元任从不否认,并回答说:

“与其说怕,不如说爱;

爱有多深,怕就有多深。”

陆 知音:刘半农

1911年,刘半农为了编一本骂人专辑,

在报上刊登了一则粗话启事,

公开征集各地骂人的话。

赵元任看到后来到他的宿舍,

用安徽、四川、江苏等各地方一齐上阵,

将刘半农骂了个狗血淋头。

从此二人在对骂中相识,

并结下了终身友谊和不解之缘。

五四运动之后一年,

新文化运动主将、《新青年》编辑刘半农远赴英伦,

成为了一名生活拮据的留学生。

在渴念祖国和亲友之际,

写下的一首文情并茂的白话诗:

《教我如何不想她》。

那冷风中的枯树和暮色中的野火,

一下子让此诗成为当时的网红。

特别是他创造了汉语中没有的“她”字,

得到了广泛认可,并沿用至今。

只是当时大多数将之当成一首情诗,

直到赵元任将它谱成曲。

那是1926年,

赵已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

他用西洋作曲方法,

加入京剧的元素和旋律,

让这首白话新诗充满了中国味。

由于这首歌在当时非常流行,

很多青年想一睹歌词作者的风采。

有位女青年是杨步伟的学生,

某日在赵家偶遇刘半农前来小坐喝茶,

赵元任夫妇即向女学生介绍:

这位就是《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词作者。

女学生大出意外,脱口而出说:

原来他是个老头啊!

刘半农自嘲的回应:

原来如此一老叟,

教我如何再想他!

更难能可贵的是,

刘半农终生致力于民歌收集,

因为他认为唱歌的人,

不在于求名求利,

只在于有意无意之间,

将个人的情感自由抒发,

所以最纯粹最珍贵。

也正是因为于此,

从20年代到30年代初期,

赵元任所创作的歌曲的歌词,

大部分系刘半农所作。

1933年,刘半农因病逝世,

赵元任深情地写一挽联:

十载奏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

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1936年,为了纪念刘半农,

赵元任亲自前往百代唱片公司,

灌录了这首《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唱片,

让这首歌在一个世纪里脍炙人口。

对每一个人来说,

这个世界最缺的,

就是能够真正懂你的人。

刘半农无疑是幸运的,

他的那些诗和情感,

有最懂他的赵元任将之谱写成音。

高山流水肝肠断,

天涯何处觅知音!

柒 老乡:赵元任

赵元任的人生好似开了外挂,

他搞得定心理学、理得清逻辑学,

耍得了微积分,玩得了文言文。

他翻译过外国名著,

灌录过国语和音乐唱片,

求学时即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

还是中国最早的钢琴作品创作者,

玩票似的《施氏食狮史》被视为神作。

1945年成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1948年成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既通晓文史哲数理化

又精于音律、长于文字,

更于语言一道登峰造极。

这样的赵元任,

无疑是全面、博学的通才和专才,

但“全博通专”只是他其中的一面。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也许有点难以概括,

但管中窥豹总是可以。

1945年,抗战胜利,

身在美国的赵元任一家欣喜若狂,

他们开始做回国准备。

二女儿赵新那和黄培云夫妇先行回国,

赵元任嘱咐女儿女婿:

我们明年就回来,等我们。

他辞掉了在哈佛的教职,

准备回南京的中央大学任教。

1946年,教育部长朱家骅发来了电报,

请赵元任出任中央大学校长。

这个请求把他吓着了,

一生洒脱的他最受不了当官,

回复了五个字:干不了,谢谢。

夫人给的策略是拖字决,

等一年后校长人选确定了再回去。

哪知这逃官之举一拖再拖,

再回国时已快过去30年。

相比大部分世人,

戚戚于声名,汲汲于富贵,

赵元任的选择很简单,

他只尊崇于自己的心。

他是“全博通专”的顶级学者,

也是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但其实于尘世之中,

他最接受的一个角色亲切而又自然,

就是到哪都被叫做“老乡”。

二战后赵去巴黎参加会议,

用巴黎土语感谢车站行李员,

行李员对他深情的感叹:

“你回来了啊,现在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他又去了德国,

他的柏林口音让邻居老头倍感亲切:

“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一有空闲就到处游历,

去见不同的人,

听不同的语言,

感受不同的文化,

还能被当地人认做老乡。

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了赵元任,

但身随心动,还原真我,

有所为亦有所不为,

众生皆可。

最初都是因为好玩和有趣,

大多数的开始都如此类似;

待纷乱的焦虑和压力袭来,

那纯粹的初心便无暇顾及;

最终世俗的羁绊大获全胜,

殊途同归的结局莫不如此。

太累了,我们的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