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9日游之七——鸡公山完满篇
因为湖北省博物馆的参观是可以提前的,电话咨询后,提前两小时入馆,这就给接下来的行程提供足够的时间。
最初的行程是没有鸡公山的,因为丹江口水库封闭,假期不能浪费,临时增加,也是约了好几年都因为各种冲撞而耽搁的景点,此次没准备时,却意外的来了。
想起了小时候,穷和尚与富和尚的故事,穷和尚凭着一衣一钵,已经化缘回来了,富和尚还在准备中。说走就走的旅行人人向往,其实,没有什么走不了的,只是自己放不下眼前的诸事。
沈从文说:“一个人应当去生活,不应当尽去想象生活。”
武汉高温不宜久留,之后行程有余,所以,“去吗?去吧!”方向盘一打,上山去,避暑去啊。
与大多数风景名胜区比起来,被公认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鸡公山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轻松。听着众从嚷着要出游,要健身,要减肥,可是又有几人愿意在旅游的路上天天挥汗如雨呢?如果车能到达的地方,一定不会步行。就像我每天总是开着车去健身房一样,那种枯燥的重复运动令人厌烦。
而鸡公山是可以将车开到山顶的,游人在山顶,吃住玩避暑休闲度假一体解决。
其次,山上有“天街”,夜市,排档,依然都市宵夜圈,丝毫没有山顶的落寞。
鸡公山南街“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最主要还是山顶凉爽,尤其夏日的夜晚,走在天街上,找一餐位,约三五好友,在凉爽的晚风中畅饮畅聊,惬意得想不起生活中还有什么鸡毛。
当然,鸡公山还有“万国建筑群”之称,是因为上世纪初鸡公山成了“公共租界”。
据统计,从1898年1936年间,山上建有300多幢各式别墅,有尖顶突起的教堂式,有环形古雅的宫殿式,有玲珑剔透的小巧别墅,有高大豪华的欧美建筑。在鼎盛时期内,鸡公山计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 、俄国、 日本等23个国家的别墅洋房500栋。
每年夏令来山歇暑的西人常达千人,最多为1935年夏2201人,一举成为繁华的山城,闻名中外。这些不同国别、不同风格的建筑,既反映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各国的建筑艺术。
在这些建筑物中,以颐庐、将军楼、烟雨楼、会景楼、 美国教堂、瑞典大厦等最有特色的建筑物。当然也有被毁的建筑,更有空置的建筑。从现存的建筑中,不难看出当年的繁华与骄奢。
颐庐当然,正如《卡拉马佐夫兄弟》里说的,“建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从地上登天,而是把天挪到地上来。”
在那个贫穷落后的时代,少部分“贵族”却过着奢侈富足的生活,他们搜刮压榨大多数人,来满足自己的滛逸,所以注定要失败。
山上众多的建筑中,导游介绍颐庐的时间最长,是因为它是中国人建的第一栋别墅。
颐庐,中西合璧式四层建筑,整楼用花岗岩构筑,长、宽、高相等,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方正端庄”的特色。宽大的门廊、圆弧状的护栏是典型的意大利庭院式建筑。
门楼正对面的墙上有三个圆形状的雕刻,代表“天时、地利、人和”,左边雕刻有松树和仙鹤,右边雕着梅花鹿和蝙蝠。楼顶上有两个六角形的翘檐小亭造型别致,绚丽夺目。房顶平台方正宽敞视野开阔,站在上面鸡公山秀丽风光一览无余。
清末贡生刘景向曾写《竹枝词》赞道:“峰回路转纡徐至,好景频惊入目初。楼阁连云看不尽,堂皇毕竟让颐庐”。
此楼的建设者,是北洋军直系将领,吴佩孚手下一员大将叫靳云鹗,曾担任过联军副司令、河南省长。
据说有一天,靳云鹗来到鸡公山避暑疗养,举目看到满山遍布的别墅全是外国人所建,鸡公山几乎成了外国列强的公共租界,心中愤然不快,决心要在鸡公山上盖一座最壮观、最漂亮的楼房,在规模和气势上压倒外国的建筑,杨中国人的志气。
于是,重金聘请了京城一位曾经留洋的建筑师主持设计建造,在借鉴西方建筑风格精华的同时,保持了中国建筑特色,显示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豁达包容。颐庐竣工之时,全国各地、各界纷纷发来贺电,还有专门的参观团前来祝贺,参观团成员不乏外国人。此举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颐庐”又被称作“志气楼。
美龄舞厅山上还有一座“美龄舞厅”,1938年8月蒋介石携宋美龄在此避暑,这栋建筑外观低矮普通,但是玻璃窗较多,采光极好,被称为“玻璃房”。如今作为一个文化展馆,向游人开放,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宋美龄”。
美龄舞厅 鸡公山并不是车可以开到的地方就如城市街道一样平坦,山嘛,还是有山的高峻,崚嶒,作为驴友的人必须具备的就是探险精神。(拍摄角度的选择,并没有想象的高险,所以景区并未禁止。)
一篇简单的游记从夏天写到了秋天,拖拉一个月,并不是因为忙碌。而是夏天的炎热、沉闷让人心生浮躁,整天都不带脑子钻在人群里随大流,所以,没有自己的时间,更别说记录,思考。
正如蒋勋说的,“夏天太热闹了,热闹中不容易安静下来,也不容易反省。秋天来临之后,大概就是一个生命开始安静沉稳下来的时刻。我们可以跟自己对话,一个人孤独的走在山路上。”
中秋节后,终于不用空调也可以安然入睡,早晚都凉爽下来了,全世界也都静下来了。除了整理照片,也有更多的时间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