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一步》读后感
读《向前一步》缘起于听了一次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她应邀去一个俱乐部演讲,在她找女卫生间时被一位员工告知不能上二楼,因为女性不允许进入那里。她才发觉自己去了一个男性俱乐部,剩下的整个晚上她都在纳闷自己去那里做什么。其实很早之前我已经意识到了,比如大学选专业,爸妈告诉我女生学理科会比较难,比如大学毕业找工作,大家说做后台开发女生没优势。只是我把这样意识压到了心底,选择忽视它。而正是谢丽尔的这个小故事唤醒了我男女不平等的意识。于是我开始看她写的《向前一步》。说实话,这本书改变了我。
读这本书时我正在纠结要不要换工作。我不满足现在清闲的外企工作,每天朝九晚六,偶尔的加班也不会超过晚上八点,工作的常态是修改bug,没有bug可修就自己找bug,没有新需求,没有新技术,没有新项目,似乎一眼能望到老。我为我的梦想,为我的未来感到惶恐。我想改变,我想换一家忙碌充实富有活力的公司,我想学习更多的新知识。但做这样的改变并不容易。我怕我在这个公司待久了我的技术老旧,我怕我准备不充分面试不通过,我怕面试几轮屡屡受挫,我怕适应不了快节奏生活,我怕自己能力不足资格不够胜任不了新工作,我怕这我怕那。而家人朋友也劝阻我“你已经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别折腾了,这里稳定安逸,有钱有闲,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所以我迟迟没有把简历投出去。
就在我迷茫时,开始看《向前一步》,第一篇“如果克服恐惧,你会做什么”犹如一声沉重的钟鸣,敲醒了那个勇敢无所畏惧的我。如果我不怕,我会做什么?我会立马投简历,认真准备面试,即使不过,我也会屡败屡战,直到找到合适的我喜欢的工作。而我之所以怕,之所以担心,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并得以释怀。“惠普公司内部的一项报告揭示,女性只有在认为自己100%符合条件的时候才会公开申请职位;但男性只要觉得自己有60%的条件符合,就会对工作邀约做出回应”,所以我是过于担心自己不具备承担新任务所需要的技能。而事实是我已经符合条件的80%。我被自己的“完美主义”蒙住了双眼,缚住了双脚。我要做的便是转变思路,不要总说“我还没准备好”,而是去想“我想做,我也能做”。
而对我家人朋友的劝阻,我也在书中找到了反驳的理由,“在职场上退缩,应该是在真正需要休息或是孩子即将出生的时候——但不应该是在这之前,更不能提前好几年就这么做,在不得不暂停工作之前,你应该向前一步,更加进取,因为如果发现新工作很有挑战性,那么在生完孩子后就会带着更振奋的心情重新投入工作,如果待在原地不动,也许会认为这份工作不值得而不愿意重新回到工作中”。说的多么有道理,我不能因为过几年要生孩子,我就现在放弃梦想,守着一成不变的铁饭碗好几年。如果真过几年再换,我恐怕已经有心无力,那我是不是余生都要在悔恨中度过呢?很多人会说“你现在跳槽,很多公司肯定会考虑你马上要结婚生子,面试通过的几率会小很多”,而我的一位女性同事和我一起进入这家公司,她也不满现状,她迟迟不跳槽的原因正是基于上边的顾虑,她怕很多公司觉得她30岁了该生小孩了而不用她。但在我看来,如果真遇到这样的公司,不去也罢,在未入职前就担心已婚已育女性的能力,那即便入了职业也未必会委以重任。生育问题不应该成为职场进步的障碍,反而应该是动力。成熟有责任心的职场女性不会因为生了小孩而懈怠工作,也不会因为重视工作而忽视家庭。
所以我坚定了跳槽的决心,坚定了在职场上向前一步的决心,并开始付诸行动,准备面试。虽然未来不可知,但可知的是不管未来如何,我都会勇敢面对,接受挑战。
这本书还给了女性一些提高自信克服恐惧的小建议,我觉得最受用的便是“往桌前坐”,它犹如一剂良药治愈了我的自卑胆小,之后每次开会我都会主动往桌前坐,不再躲在角落。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主持人提问时我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迫使我回答问题,即使紧张,迈出第一步总比一言不发强。
不过文中有一点让我感到难过的是,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不仅仅来自男性,还有其他的女性。“阻碍更多女性获得权力的因素之一,有时候来自已经拥有权力的女性。在某些情况下,女性会质疑同性工作伙伴的事业投入程度、进取心和领导力”。就如女生面试时不太希望碰到女面试官,而似乎女面试官碰到女面试者时问的问题要稍难。这是发生在工作上的。还有一种更普遍的发生在生活中的现象是,如果一位女性在工作上很突出,但过了30岁还没有结婚,也没有男朋友。其他女性在谈论她时不是用羡慕的语气聊她的工作能力,而是用同情或嘲讽的口吻说她没人爱生活不幸福,称她是剩女,是没人要的,是贬值的。这太可怕了。传统思想束缚了某些女性,但这依然是能改变的,那就是坚持自己,向前一步,超越传统观念,无视这些歧视,过好自己的生活,并用自己的美好去瓦解这些腐朽的思想。当然还是希望女性能够理解女性,少一分偏见,多一分支持。
我知道女权道路漫长且黑暗,但只要我们向前一步,勇敢地向前一步,总有一天会看到那束光,穿透所有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