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命之书》(二)聆听
本书从一月一日至一月七日讲的主题是聆听,包括听什么,如何听,聆听会带来什么三个部分。
听什么主要集中在一月七日的日记中,是通过一段对话呈现的。发问者说在听克氏演讲时似乎了解了他话中的意思,但一离开这里,就又不清楚了。他很困惑到底要怎么把他的话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克氏的回答是,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而是要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因为表面上看是克氏的演讲为发问者描绘了一幅图像,但实际上这幅图像其实是发问者内心世界的呈现,类似于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事物的感受事实上都只是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射,所以,真正要聆听的不是别人说了什么,而是别人说的让自己的内心升起了什么声音!(这一部分实际上针对的是个人因为外在事件触发自己升起情绪,感受后,如何倾听自己的问题,类似于PET中的我信息技巧)举两个例子,正向的例子,比如我们通常追一个明星,觉得他的某些特质特别吸引人,其实本质上是因为自己本身就具有这些特质,只是还没有开发出来!负向的例子,有人说你胖的像猪,你很生气,其实是因为首先你在自己的内心就认定了自己是胖的,而胖是不美的,毕竟,如果如果有人说张雨绮胖的像猪,她的反应肯定不会是自己不好,而只会认为是对方有病,因为在她心中,根本就不会认为自己胖!
如何听涉及的篇幅比较多,一月一日自在地聆听,一月二日放下心中的屏障,倾听万籁,一月三日超越语言,一月四日安静地听,一月六日不费力地听都是在讲述这个部分。从每篇日记地标题也可以看出,聆听最重要的就是安静,放松,并且心无杂念,只有在放下自己的偏见,判断,不投射任何欲求的前提下,才能听得出声音里的意义。(这一部分实际上针对的是当关系中的对方有情绪时,如何倾听对方的问题,类似于PET中我倾听技巧)也举一个例子。当孩子要妈妈陪她读书,结果妈妈说累了不陪她读书,她一再请求妈妈都不答应,最后,孩子暴怒了,她愤愤地对妈妈说:我恨你,你是天底下最坏的妈妈!如果妈妈有当完美妈妈的执念,当听到孩子说恨,最坏的字眼里,自己首先就崩溃了,这个时候,她显然是无法超越语言,而听到孩子对妈妈不陪自己的失望的,即妈妈自己都不是安静放松的,她首先要做的其实是回到上一段的听什么中,去聆听因为孩子的话而在自己心中升起的声音。
聆听会带来什么主要集中在一月五日的日记中。书中认为,当一个人不费力,并且放下了谴责,辩解,比较等分心之事,一边聆听,一边觉知内心的冲突和矛盾,而不形成特定的思想模式,那么内在的扰动就能止息,从而带来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