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基地:《一句话的建筑哲学》之逆境启发灵感
晚上花了一个来小时,给牛牛童鞋在客厅的行军床下,给他搭了一个“秘密基地”。
调整了好几版方案。
最后,把N年前给小盆友做的手工被子拿来当了垫子。
以前我可不舍得。😂
总赶脚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需要供着舍不得用。结果,人为物服务,而不是反过来——让手作帮助生活更美好。
之前给他在客厅里,用物业剪枝留下的枝条搭了一个简易帐篷,被他当成了自己的秘密基地。比起之前那个简易版的,这个更加隐秘。
这么说吧,如果不是他在里面搞出动静,我会完全忘了家里还有他在某个角落里猫着。
(表跟俺讨论偶是不是亲妈的问题哈)
《一句话的建筑哲学》里,大器晚成的美国建筑师路易·康的哲学,是“逆境启发灵感。”
牛牛童鞋不懂这个,却把这句话用到了每一个角落。
👉行军床中间有横梁,腿放下面不方便,他就一条腿搁上面一条腿放下头。
👉改造后被毯子、靠垫封得木有光的小蜗居,他拿着俺送的带照明功能的暖手宝解决。
👉还把自己在看的书,一本本挪了下去,用书挡整齐地按顺序码好。
……
如果不是这改造,俺不一定会留意他的喜好。(好了,你可以开始吐槽是不是亲妈了😂)
给他递书,哥们儿要求我安装顺序来——原来这家伙木有遗传俺的无组织无纪律,把东西乱摆的习性。
问他要把哪些小玩偶拿下去陪他,说了几个:恐龙、熊大、穿礼仪校服的小熊——另外的几个提议,被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木有过这种想要有一方小天地的想法?
未必是属于自己的房间,只是一个让自己感觉安全放松的环境。
没有作业,只有喜欢的相伴。
小时候,楼顶是俺的天堂。自己一个人睡在三楼,无聊看书累睡不着的时候,会偷偷拿张凉席,跑到楼顶躺着看星星。
对哒,那个时候,星星还是挺美哒——虽然赶不上高原伸手就能摘到,不过对于小时候只在群山环绕的家乡里生活过的俺,是想不到星星还可以离自己辣么近哒。
所以,很满足当下。
直到现在,回娘家时,有机会还会在楼顶摊张凉席睡觉。那,是属于童年的味道。
当然了,偶虽然喜欢看星星,却没能像埃隆·马斯克那样,对着星空思考很多。
只是单纯的享受。
现在这样的享受,显得更是难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花时间做事情,需要有目的和交付结果。忘了还有自己需要关注。
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了2年2个月零2天,写出了《瓦尔登湖》,这地方也因为一本书,而成为了旅游胜地。大家去那里,真的是单纯为了旅游吗?
还是为了心中那片想要开垦、却不得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努力的自留地?
很多人,未必愿意去面对和思考这个问题。可是真正知道自己梦想的人,反倒会把一些时间留给自己,即便只是5分钟。
今天,给某牛搭秘密基地前,俺俩一起写“一株盆栽快死了,告诉ta活下去的理由。”一边写,一边笑自己,完全木有从用户“盆栽”的角度出发考虑。
笔下写出来的,多半都是“你对我们很重要”之类大而空的话。
后来我就想,如果ta就是想死咧?我能不能平静地祝福ta?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认为活着很好,就去劝ta?
一如我常常会跟朋友安利自己喜欢的东西——虽然我自认推荐不会差——毕竟俺还是很挑的😂
可是,真的是对方需要的吗?未必吧。
想想别人给我们的安利,有时也只是礼貌地笑笑,俺似乎明白了什么。
当然,这不是说俺会压制爱分享的天性,而是,会提醒自己对结果淡定。
喜欢固然好;
不喜欢,随缘呗。
都一样,也挺无趣的,不是吗?
吉阪隆正说,“你们知道海螺的涡形花纹吗?”
在螺旋式进化的人生里,我们可能邂逅不同的人,在体验、交流、感受、学习中获得成长。
可是,很重要的,还在于要学会跟自己独处,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基地。
就像孩子,凭着直觉知道自己要什么,即便我一开始不同意让他遭遇一个小小的“逆境”,人家还是偷偷摸摸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而当我放下“应该”,选择允许,他带给我的,何止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