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友而交,方能不至败落——舒生读《论语》学而第一之二
南怀瑾老师说:唐宋之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也变成三个大店。佛家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的关键词有“朋”“来”“乐”。
朋:同类也。是志同道合的人。
古人很重视交友,经常把读书交友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因六尺巷而闻名的清代大学士张英所立家训的四条之一,就是“择交者不败”。择友而交,方能不至败落。与什么人相处是门大学问,看一个人的水平,就看他身边的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古至今关于如何交友的文章不可谓不多,但总的都是要重质不重量,关键是不能被坏朋友带坏。交友要看三观合不合,不要指望改变别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比如创业合伙人,一定要志同道合,千万不能凑合,不能等着改变,不然等事业发展起来了或者遇到挫折转折时,必然分道扬镳,悔之晚矣。真正一辈子有那么三两知己就足够了,因此对真朋友要用心相交、真心相待,以心换心。

说到这里,再看“来”。读到“来”,最先从我脑海中蹦出来的一句话是“有凤来仪”。这个“来”更多的是指“慕名而来”“远道而来”的意味。一个人的学识、名望和坚守的圣贤之道,让志同道合者不远千里前来,问道切磋,那怎能不是一件人生的乐事呢?对待这远来的知己,当然要表现出开心快乐,让人感受到惺惺相惜的温暖和愉悦。
对于“来”,如果换个主体,自己真心追随的圣贤之道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就可以“去”。主动去求教去拜访去交往去探究,以这种主动和执着,收获精进,也收获知心。少一点追名逐利之心,多一些求道守心之行,这个追寻的过程,本身就是快乐,也同样收获快乐。

所以,孔子用了“不亦乐乎”。这里与上文的“悦”又形成对比。上文是自己学有所获,行有所得,内心深处生出欢喜,这种内在的欢喜就是“悦”,悦在自己的内心。而这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这种高兴的心情需要向朋友表达,所以要用“乐”,乐见于外。一字之别,意境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