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仪印象点滴

2018-12-24  本文已影响0人  简书不简哈哈

当我的肚子渐渐大起来的时候,我总能想起封仪大哥来。

2008年的夏天比以往热的更热一些,一位胖友神秘的跟我说,哥们今带你去见一位京城名士,他可是#@%$^^&“侠肝义胆”*^%&*3@##¥*$&*“弥勒佛”&(*%$#^“传奇人物”^^%&---,如此种种。

说是在北京柳荫公园的一个岛上,折过一段“类似”古代桥的桥,一个“类似”古代建筑的建筑门口挂了两个红灯笼,亮着(因为是晚上去的)。那时候的我很瘦,深一脚浅一脚的摸到门口,灯影下“风仪坊”的牌匾熠熠有辉,一层神秘感陡然而生,我向来对古宅大院心生敬畏,我以为只有不凡的人才能配上这不凡的栖息之处。

屋里人影幢幢,似是觥筹交错,推门而入,一个大大的大圆桌围坐了将近30人酒兴正盛,或交头私语,互拍肩膀,或站立高声提酒,或面红耳赤争辩云云。热络热闹也热得不行(据说空调坏了)。见我们来,一位戴眼镜的“弥勒佛”惊讶状,以熟人般的热度招呼着“来来来,快快快,坐坐坐,老婆子,加凳子---”

后来每次到坊里封哥的这股子热情就没减过,人多时常都要“加凳子”。再后来在风仪坊免费吃了好几年,不是不给钱,是封哥规定不准给钱。

我融入风仪坊是在2009年风仪坊在“葡萄酒山庄”举办的第三届年会上,我做主持人,之后的很多年都是我做主持人,在锦州还有好几次,再再后来,“年老色衰”也不能再继续“霸占”那个舞台了。

封哥是一个多义多才多艺的人,我来北京播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封哥写的《英雄劫》,《风仪坊赋》也是封哥给我首读机会。一个锦州人为主,各地朋友参与的聚会的地方竟被一个人搞得如此风生水起,人人向往,其精神和胸襟自然是“吸铁石”。

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我在北京成长的社会性是在风仪坊启蒙的,风仪坊是一个平台,是一个大家随时可以拿取的人脉资源库,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结交一生的好朋友,文友大咖。剧作家,思想家徐锦川(这里不加引号的)、著名导演于守山、“可爱的木匠”赵政文、京城大律师吕良彪、著名编剧九年、舞蹈家“千雅婶”(这是我取得外号)、还有著名制片人“长武胸”、还有那个总拿我“海拔”说事的张贺、忽而“斗客”忽而“摄影艺术家”的东胜兄、“脾气不拐弯”的艳姐、大才子汤云柯,书法家姜彦---由此又延伸出了很多人,已经成为一个良好的朋友圈。

可以说,我在风仪坊是获得最多的人,尤其是这其中的精神,包容、开阔、友善、执着等等。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是我时常想起封哥能随之想起的一句话,因为我现在不得不肚子大起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