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眼界是愚昧的根源
01
最近读完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感慨颇多。
刘震云的很多作品都被改变成了影视剧,《手机》、《一地鸡毛》、《我叫刘跃进》、《一九四二》以及最近很热的《我不是潘金莲》都出自他的手笔。
《一句顶一万句》更是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充满了乡土气息,深刻揭示人性的现实主义作品。
这部小说颠覆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几乎没有景色描写和人物形象描写,而是用非常平实简练的语言描述一个一个的事件。往往是一个事件还没有叙述完又开头表述另一个事件。这种叙述方式,使文章读起来有一种纷繁复杂的感觉,全书牵涉出来的人物也非常多,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小说的中心思想是要表达“人与人之间有话说太重要了”。有话说、会说话才能成就铁哥们,促成好姻缘,帮你结交贵人,从而改变命运;而说错话,没话说,传错话就会引发各种矛盾,比如父子不和、妻子出轨、朋友反目……。
整部作品就是用各种故事来印证这个道理。
小说揭示了中国底层老百姓的各种局限性的思维方式。
那种对愚昧的揭示,让人看得触目惊心,比如:
卖豆腐的老杨不想让儿子去读书,是怕儿子将来有了文化,有了好工作,就不把他这个爹放在眼里了。
后来,他和朋友老马闲聊,老马随口说:当了政府官员,再卖豆腐,那豆腐生意会更好!就像退休后做木匠的胡县令,虽然手艺一般,却能卖上好价钱,还不是因为他有个退休县令的名号!
老杨一听,恍然大悟,赶紧送儿子去读书,不过这读书“不是为了新学,也不是为了科员”,还是为了卖豆腐!
再比如:老杨为了让两个儿子都巴结他,故意只选一个儿子去读书,还得选脑子笨的那个去。因为他觉得“人像鸟一样,脑子好使,翅膀一硬就飞走了”,那豆腐坊就栓不住他了。
这段描写简直是把愚木短视的思维刻画得入木三分。
思维和启蒙对一个民族太重要了。不改变愚蠢的思维方式,各种愚蠢的行为就层出不穷。
好比重难轻女的老太太,觉得把新生出来的孙女活活掐死是为家人做了一件善事;好比觉得钱能换来美貌,美貌又能换来更多钱的女大学生为了整容不惜去裸贷;好比为情所困的女子,为了挽回变心的情郎不惜跳楼割腕…
一切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匪夷所思的行径都来源于一个根深蒂固的愚蠢思想。
02
作品对小人物心理的描写很写实入微。
比如,写杨百顺到师傅家分猪下水的心理活动:“现在师傅不能动了,杀猪成了杨百顺一个人,杨百顺每次杀完猪,仍先回师傅家,师娘接下工钱,下水仍分给杨百顺三件,杨百顺就觉得师娘有些不明事理。杨百顺没有妄想拿工钱,但两个人的活现在归一个人干,起码在下水上应该显示显示。但师娘只显示在脸上,一见杨百顺背着木桶进门就笑‘看看,你师傅没看错,百顺是个挑大梁的材料’,或说‘啥叫逼上梁山呢这就叫逼上梁山’但笑归笑,下水扔分给杨百顺三件。杨百顺拎着三件下水往回走,心里就有些窝气。”
这样曲折入微的心理活动,没有丰富生活经历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小说也写尽了苟且现实中的各种算计,比如:老子和儿子为了谁先娶妻各种心机算计;长辈们四五天就能拍板定下一庄婚姻,临成亲时却要对聘礼嫁妆的多少斤斤计较。
总觉得作者为了达到写实的目的,刻意描绘了人性中很多丑陋的东西,书中的人物活脱脱一副丑陋中国人的群丑图。
比如:
爱占便宜愚昧短视的老杨;自负爱使小心眼的老马;爱看明清小说意气用事的秦香莲;因为一点莫须有的误会就起了杀人报复心的杨百顺;兄弟刚死就着急把弟媳赶走分家产的姜氏兄弟;为了跟兄弟置气,眼睁睁看着自己女儿得鼠疮也不救治,眼看着女儿活活疼死的曹满屯…
这样的人设和情节,读起来有些沉重和压抑,却又不得不佩服作者行文的老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03
读书和受教育是一种低成本的开拓眼界的方式。
然而,小说中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没有受过教育,没有读书习惯的人。他们只能靠人生经历和现实的捶打,一点点拓宽自己的视野。
可是这种拓宽毕竟是非常有限的。一个能力低,眼界低的人,他获得的平台也很低。因此,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有句话说“贫穷是会遗传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一个走南闯北的文盲,其眼界未必一定比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要低。
可问题是,大多数人并没有那么多机会和成本去走南闯北。
阅读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在有限的生活半径内,最大限度最低成本地拓展眼界,消弥愚蠢和固执。阅读能让我们从各种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状态中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思想,时时警醒,时时更新。
一个真正爱读书会读书的人,一定不是固执的,而是灵活、包容和开放的。
愚蠢和固执往往是共生的。越是眼界低的人越固执,越容易陷在狭小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小说里意大利传教士老詹在延津县兢兢业业传教了一辈子,最终也只发展了8个教徒,就是这个原因。
读着书中人物的愚昧之举,忍不住会怀疑真有人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在生活吗?
但很快我也反思,因为没见过没经历过就去怀疑,是不是也是眼界低的表现呢?
刘震云的书让我了解了一种从未经历过和旁观过的生活状态。
很多悲剧都源于无法打破眼界的局限。
在感慨书中人物的局限时,又岂知你我是否也因为眼界的狭小,而炮制出一出又一出悲剧和闹剧?
你敢说你没有吗?
——那些因为一点苟且就陷于婆媳大战的妇女们;那些因为单位的一个评优落选就郁郁寡欢的同事们;那些为了满足生理或情欲的冲动不惜自毁父亲形象而出轨的男人们……?哪一个不是呢?
人啊,往往是时过境迁再回首的时候,才觉得当初的行为愚蠢可笑,可当初做蠢事的时候却是一种执迷不悟的状态。
04 其他零碎小感悟
感悟一:隐含的宿命论。
主人公的每一个命运转变,都可以用机缘巧合四个字来概括,看不出多少主观努力的作用。
比如,杨百顺之所以能得到去政府种菜的稳定工作,是因为县长去看社火表演,觉得杨百顺演的好所以请了他。但是一直爱看锡剧的县长为什么突然改看社火了呢?乃是因为演锡剧的主角苏小宝赶回家给老舅奔丧了。
就像小说里写的:“杨百顺能进县政府,以为该感谢社火,其实应该感谢锡剧中这位男旦苏小宝;接着应该感谢苏小宝的老舅死的是个时候。”
小说里没有狗血的巧合,皆是这种看似不相关,却如蝴蝶效应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机缘巧合。也因此,让人觉得故事特别真实,不得不感叹作者编故事的能力。
感悟二:世俗的道理。
细读小说还可以明白很多世俗的道理,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比如,“正因为(老史)仍不苟言笑,老史的下属,反倒更加怵老史。怵不是怵他是县长,而是不知道他的套路。”
再比如,姜虎死后,他的两个兄弟盼着弟媳妇吴香香改嫁,好把家产挣过来。吴香香本来想改嫁,但因为看出姜家的苗头,心中有气,偏不改嫁。“人只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着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感悟三:中国老百姓对为官者的惧怕与生俱来,自古有之。
究其根源当然是法制不健全,人治大于法制。
老百姓巴结当官的除了想要捞好处,更是害怕一旦得罪了当官的,自己的生活轻易就被当权者毁了。
杨百顺原来是挑水的,进了县政府还是干挑水的活。但是因为沾了县政府的边,身边人对他的态度也变了:
原来他去修鞋,鞋匠嫌他总是赊账不肯给他修,自从他入住了县政府,鞋匠上赶着免费给他修;进县政府工作后,他依然无房无钱,但开馒头店的吴香香愿意嫁给他,也是看中了他在县政府工作的好处。
距离小说中描写的时代已经过去几十年了,然而我身边的现实状况却并没有改变多少。
比如,在我们这个保守的北方小城,依然有很多人愿意领一份微薄的薪水去给领导当司机,想来也是看中了这种便利吧!
什么时候,当我们的老百姓不再惧怕当官的,不再刻意巴结当官的,就说明我们的社会进步了。
什么时候能达到一种境界,就是我只要守法办事,就没有人敢欺负我,相反你当官的,不好好执法,我还能有效地举报监督你。那样,老百姓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才是真的提升了。
感悟四:这部小说中最打动我的是杨爱国和继女曹青鹅之间感情。他们的感情超越了血缘,非常真挚不掺杂任何利益。
感悟五:小说里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外国传教士老詹这个形象。
老詹兢兢业业苦口婆心传教了一生,却只感化了8个教徒,其实也是暗示了中国式思维的顽固和保守。
老詹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传教,面对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和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他并没有感受到孤独,反而活得很有奔头。
反观小说中的那些没有信仰的人最终都被蝇营狗苟的琐事桎梏了一辈子。
作者也许是想借老詹这个形象,告诉读者信仰才是对抗心灵孤苦的终极力量。
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苦,活得累,活得孤独?
——信仰缺失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我是奇奇,外表柔美内心彪悍的大龄文青,职场妈妈。文能煲鸡汤,武能说故事。这里话题百无禁忌,让你又哭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