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王圣教序》错别字被忽视千年,书圣之过?还是怀仁故意为之?
最近一个朋友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被居家隔离,想抄写《心经》打发下时间。我向他推荐了《集王圣教序》里的心经版本,谁知他却打来电话,告诉我这个《心经》版本不好,有错别字,“般若波罗蜜”写成了“股若波罗蜜”……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乘佛教的经典。古代有很多著名书法家都抄写过《心经》,如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征明等,下图节选了二人所抄写的《心经》局部。
赵孟頫《心经》局部
文征明《心经》局部
爱好书法的,尤其是喜欢王羲之行书的人看到经题中的"股"字,就能断定这二人所书《心经》都是《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临本。因为最早只有《集王圣教序》中将"般若"写成"股若"。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股”字更是被很多人认为是错别字,就像我的那位朋友。从字面上看“股”字很明显就是错别字,难道是怀素选错字了?一千多年里就没有人提出来并给予纠正吗?不但没有更正,后世书家还跟着一错再错?
真得是这样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是不是怀仁和尚选错字了?
有些朋友会认为怀仁在集字中选错了字,也可能是没有找到王羲之的“般”字,退而求其次,用“股”字来替代!
这种情况基本上不会发生。众所周知,怀仁集王羲之书,披星戴月,付出无数心血,历二十五年才完成。并且“股”字在圣教序心经中共出现过四次,如图:
这些“股”都是作“般”之意,在封建王朝里,集字刻碑是相当慎重的大事,其中筛选、校对、纠正的过程十分认真,不可能连续四次出现同一错别字。而写成正确的“般”字,在心经中就有一处,如图。
这就说明完全没有必要以其它字来替代。综上,我认为“股”若波罗密多心经是怀仁有意而为,并不是错别字。
赵孟頫、文征明跟着一错再错?
开始我们说过了,赵孟頫、文征明抄写的《心经》是临摹的《集王圣教序》,因为二人也是将“般”写成了“股”,这是《集王圣教序》所特有的。二人虽然都忠实地学习王羲之,但也并非全部照抄。
当代书法大师启功先生曾经有一段题跋:“经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者,华言智慧也。‘波罗蜜多’者,华言到彼岸也。后世误以‘多心’为词,遂有称‘多心经’者。”
我们来看上图怀仁集书的心经,最后题作“般若多心经”,如依惯例简称为“般若心经”,无可厚非,但是多出一个“多”字,这成了什么意思呢?根本不通!显然这是语病,可以得知怀仁就是启功先生所说“多心经”者。
明知是语病,所以赵孟頫、文征明的《心经》临本,最后尾题还是写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而没有如怀仁和尚那样简写成“般若多心经”,这就印证了二人并不是不假思索、将错就错的一味去临写照抄。但是二人依然将“般”写作“股”也就证明了这本不是错误!
赵孟頫《心经》
在古代“舟”旁写成“月”旁,不算错!
在古代没有统一的规范字,有时候为了方便书写,将“舟”旁写成“月”旁,也偶有出现。“股”和“般”属于形近通假字“股”通“般”,这个不算是错误。
有人也许不认可这个说法,因为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字,怎么可能通用呢?但是通假字以偏旁假借并不值得惊奇,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被坚执锐”中“被”字通“披”字;《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字通“悦”字。
文征明《心经》
而且“月”字旁确实和“舟”字旁有着紧密的关系,在篆书中二者字形相近,隶变时二字也经常混用。例如“朕”字,《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分析朕字之构形之义是:朕,从舟,灷(zhuàn)声,本义是舟的裂缝;从而衍生出勝、腾、滕等字都是如此。
而“股”用月字旁也并非“完全正确”,“股”的月字旁本为“肉”字。现在简体规范字中,大部分“月”字旁的字均为肉字旁,如肺、肝、肾、脏、脾等,只有极少数的字保持了月的本意,如朦、胧等字。
据清代顾蔼吉的文字学著作《隶辨》记载,鲁峻碑刻有“门生平原股张谦伯让二百”之字,和班固的古代历史地理著作《汉书地理志》作对比,就会发现“股”就是“般”。
而东晋王羲之所处的时代距东汉相隔并不远,王羲之用这些通假字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怀仁和尚集的字也就没有错误了!
大家刚看到这个“股”字时是怎么想的?《集王圣教序》里还有哪些“错别字”呢?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