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5 种记忆方法,我一定要分享给你

2020-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琦琦爱读书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到了某个年纪,就不愿意再动脑了。

上学的时候还好,还有作业和考试盯着你,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还行,至少不能和毛爷爷过不去。

但一旦这环境适应了,大部分工作胜任了,这人呀,就开始懒散了。

知乎刷起来,剧集乐起来,直播赏起来,游戏打起来,很快你就发现,即便脑子空空,这日子也照样过得去。

于是,你开始心安理得地放纵,直到某天,你发现脑中总是一团浆糊,很多事情变得稀里糊涂,不大记得住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信息过载。

大脑在处理一件事时,对信息进行瞬时存储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系统是工作记忆。

现在普遍共识是,工作记忆只有4个容量单位。

我们每天接触大量的碎片信息,认知资源被各种没营养的资讯占据,内存一满,哪还有空间记忆真正重要的东西。

原因二:面对信息,习惯了被动接收。

一本书、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如果你看完了深有感触,你会回头再主动探究吗?例如拿个小本本做笔记,思考一下作者写了哪些点,有哪些是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

大部分人不会,因为主动思考可比被动接收累多了。

记忆的本质,是信息在大脑中产生短暂的记忆痕迹,这些痕迹在各种契机下被不断加深、整合,最终形成稳固的神经联结,转化为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就像仓库,东西一旦放进去,通常就一直在那了。

因此,想要改善记忆力 ——

首先,要在信息上进行断舍离,筛选出最有价值的20%的信息,赋予它80%的认知资源。

然后,通过各种记忆方法主动创造契机,对记忆痕迹进行加深、整合,直至形成稳固的神经联结。

那有哪些加深、整合记忆痕迹的方法呢?我总结了以下5种:

1.主动回想。

2.利用视觉类比、情境应用、词群构建等方式创建记忆联结。

3.利用你与生俱来的视觉空间记忆,创建记忆宫殿。

4.利用多种感官记忆,手写和口述。

5.间隔重复。


01 主动回想

你有没有睡前复盘的习惯?或者,在看完一本书后,你是否会主动回想书中的内容?

研究表明,越努力回想信息,信息在记忆中就植入得越深。

不过,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单纯地复习材料当成是回想。

例如,昨天你刚看完《拖延心理学》,里面讲了导致拖延的四个因素。

晚上刷牙,你无意间想起书中细节,然后突然困惑,四个因素是哪四个来着?

你赶忙放下漱口杯,翻开书,把相关文字又阅读了一遍。

嗯,你认为这下你应该知道了。

但事实上,等你下次回忆这四个因素,你还是说不出来。

因为最重要的「提取」过程,被你扔掉了。

记忆痕迹在初始生成的时候,是零零碎碎的,只有通过大脑主动地「提取」,才能将它们整合为更有条理的的记忆组,在下次使用时调取出来。

就像你搬家,你肯定不能光把这些东西搬进来就完事了,你还得把各个箱子里的衣服、围巾、帽子、袜子之类的拿出来,分门别类地收拾好,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所以,下次记不起来的时候,先别急着看笔记,给自己一段时间,好好地回想回想。


02 利用视觉类比、情境应用、词群构建等方式创建记忆联结

为了让「提取」更容易,我们可以在已有的记忆上造钩子。

例如,把要记的东西和已知的视觉形象联系起来。

很多画师在教画画的时候,就会把简单的绘画步骤和数字联系起来,告诉你:

先将两个2反向排布,再添一个7、两个0,一只小青蛙就画好啦~(你也可以动手试试)

若不这样,你很可能会呆呆看着白纸,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下手。

看书的时候也是,遇到知识点,你可以想想生活中是否有与之相关的情境,在脑海中过一遍,或者写下来,制成便签贴在书上。

例如你在《自控力》中读到:「自控的能量是会被逐渐消耗的,一个人在早上做事的效率最高。」那你就可以回想一下你早上上班的状态,还有晚上瘫在床上刷手机的样子。

等你下次再熬夜,你就更容易记起书上的内容,然后意识到:「原来我不是真的想玩手机,只是自控的能量用完了...」

除此之外,构建词群也是增强记忆的好方法。例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制定目标的五个原则:

① Specific -具体;

② Measurable -可衡量;

③ Attainable -可达到;

④ Relevant -相关;

⑤ Time-bound -有截止日期。将这五个单词首字母连起来,就成了「SMART」。这意味着,你只要记住「聪明」这一个单词,就能顺其自然地记住五个原则分别是什么。


03 利用你与生俱来的视觉空间记忆,创建记忆宫殿

这是创建记忆联结的高级玩法。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小时候去同学家玩,很远的那种,你明明没记路名,也没记楼栋号,但只要去过一次,你就知道该怎么走。

我们都具备与生俱来的视觉空间记忆能力,这是远古老祖宗留下的,它帮助我们在外出狩猎时还能记得回家的路。

记忆小白和记忆高手最大的区别就是,记忆高手能将这种能力充分开发,为己所用。

举个简单的栗子:

你要去超市买几样东西,分别是牛奶、饼干、番茄、鸡蛋、西瓜、香蕉、扫帚、衣架。

已知视觉空间记忆是你的家,如图所示(当然也可以是学校、街道、城市,这都随你):

下面开始创建联结:

你下班了,看到桌上有一盘番茄炒鸡蛋 ,还有一个套着塑料袋的大西瓜。

早上没喝完的牛奶洒了,牛奶沿桌子腿流下来,地上还有零碎的饼干渣。

你准备拿扫帚清理,不小心踩到沙发边上的香蕉皮,一个踉跄,桌上的西瓜滚到地上,裂了。

你非常生气,地上怎么会有香蕉皮?肯定是那只拆家的毛毛干的。

于是你抄起脏衣篓里的衣架,气势汹汹地找二哈对峙...

或许一开始,创建记忆宫殿的过程会比较费劲,但时间久了便能熟能生巧。

厉害的人即便清单项目上有几十条,只要在宫殿走一遍,就能回忆起95%以上的内容。


04 利用多种感官记忆,手写和口述

上学时,老师是不是经常对你说:「眼动千遍,不如手写一遍」,或者「别光闭着嘴巴不出声,读出来呀」。

研究证实,通过激发多种感官建立起更多神经联结,有助于我们更容易回想起要记住的概念和意义。

就像「榴莲」,你光看文字肯定不如亲眼见见、亲自闻闻、甚至咬上一口记得更深刻。

我们平日里总问,为什么有些人能把书中观点和例子随手拈来,而我看完就忘了呢?

这些随手拈来的人,其实不知道把这些观点和例子给多少人讲过多少遍了。

不过,这里的「讲」不仅仅是「读」,而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这样有个好处,就是它能刻意引发你的「提取」过程,让你在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把知识框架梳理了一遍。

时间久了,这些框架在你的脑海中稳固成型,随便揪出一个点你都能侃侃而谈。

这也是大名鼎鼎的「费曼学习法」的根本原理,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别人。

因此,下次记一个东西,别再光顾着看了,笔记做起来,嘴巴动起来,甚至耳朵、鼻子都可以调动起来,一齐发力。


05 间隔重复

学东西我们都知道要重复,但具体怎么重复,很多人却搞不清楚。

就像我们刚开始背英语单词的时候:

「Apple、Apple、Apple、Apple、Apple、Apple...」

有意思的是,如果一次性重复太多次,我们反而认不识它了...

后来我们知道,背单词其实可以遵循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还有卡片穿插法,市面上很多背单词的APP运用的也是这些原理。

但说实话,我曾经试过用某软件严格按照遗忘曲线进行学习,学到后期,看着挤满屏幕的复习清单,我头都大了。

5分钟、30分钟、12小时、1天、2天、4天、7天、15天...

每学习一条新知,都按照这些时间间隔来学习,简直不是人干的事儿。

说到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根本原理是「间隔重复」,和卡片穿插法的原理一样,我们只需根据自己的需求制定计划,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有意识地复习就好了。

一次性大量重复远不如每天少量重复,知道这点,就能大大提升我们学习记忆的效率。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关于改善记忆的小方法。

要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方法,都指向2个关键:

关键1:让信息更容易记住。

也就是创建新知与旧知的联系。

旧知已经很牢固,就像一面墙,你要造出一个钩子贴在墙上,把新知挂在上面。这样,当你日后复习时,你会更容易找到它。

关键2:多次重复巩固神经联结。

钩子并不牢固,若不及时重复将新知与旧知整合,等新知掉到地上,就会被新陈代谢阿姨在你睡觉时偷偷清理干净,下次再学,还得重新开始。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刻意练习。

什么?你说你记忆力差是因为年纪大?(ΩДΩ)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大脑具有可塑性,我看到的很多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那思路可清晰得很呐,不信你去看看钟南山院士。

不过,我相信你能看到这里,一定是真心想要改变提升的,光有这个意识就已经超越很多同龄人啦~

很棒哟,慢慢来,学习成长的路上,我们一起加油!⁄(⁄ ⁄•⁄ω⁄•⁄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