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小故事:不要小看这一粒米
灵佑禅师是唐代高僧,是沩仰宗的初祖。他十五岁从建善寺出家,三年后,受具足戒于杭州龙兴寺,又从钱塘义宾受律部。后参百丈怀海,并嗣其法。有一天,他的两个弟子石霜和楚国正在筛米。灵佑禅师看见了说:“这是施主的东西,不要抛撒了啊!”石霜答到,“我们没有抛撒呀?”灵佑禅师在地上捡起一粒米,说:“你看,这是什么?”石霜哑口无言。“你不要小看这一粒米,百千万粒米都是从这一粒米中生出来的啊!”灵佑禅师说。
评语:中国唐代李绅写了一首诗叫《悯农》,其中“锄禾当日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几句,为大家广为熟悉,劝导大家要懂得珍惜粮食。而诗中的小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亦然。一是懂得珍惜。小故事中说的是对粮食的珍惜,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次的自然灾害,粮食收成少,许多百姓饿死。其实,故事的意义并只是对于粮食的珍惜,作为佛教来讲,一直强调节俭,戒律中有,“三衣一钵,粪扫衣百纳衣,施主一米大于须弥山”之说,这些在《沙弥十戒威仪要录》和《四分律》中都有相关规定。小故事的意义在于,对于我们今天的佛教界要值得警醒,有些寺院,比阔气,烧高香,乱摊派,这些都是与佛教的节俭相违背的,值得反思。
二是珍惜要从眼前开始。懂得珍惜,要先从珍惜一粒米开始。小故事中,两个弟子在筛米,对于落在地上的一二粒米不以为然。而灵佑禅师从地上捡起一粒米,问弟子们,“你看,这是什么?”珍惜世间万物,要从现在开始,要从一粒米开始,懂得了珍惜一粒粮食,懂得了珍惜当下,才能真正懂得珍惜万物。
三是珍惜才有福。佛教中有惜福之说,许多高僧的生活都极其俭朴,如大家熟知的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弘一法师。佛教倡导的福报、福德、福慧,福从何处来,就是从惜福中来,哪就是俭。懂得了俭朴,就能减少欲望,懂得知足,心中才能更加寂静,生命中才会真正拥有快乐、自在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