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眼中的大世界

2023-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053901014933

小人物眼中的大世界

一一读程国晨老师《采桑子•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文/隋广华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影响之巨大与深远可谓无与伦比。近现代中外红学家的著述卷帙浩繁,即是有力证据之一。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换言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薛宝钗,一千个王熙凤……

        看《红楼梦》,可以有许多视角一一曹雪芹的、脂砚斋的、红学家的、普通读者的。

      《红楼梦》里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而以贾家为主;贾家有荣宁二府,而以荣国府为主。而看贾家的眼光,可以有内部的(如贾母的、贾赦的、贾政的、贾宝玉的、秦可卿的、贾探春的)外部的(如林黛玉的、柳湘莲的、刘姥姥的)上层的(如贾元春的)下层的(如焦大的)。当然,当局者未必迷(如探春),旁观者未必清(如柳湘莲)。

        这样一部内涵丰富的煌煌巨著,解读的内容与形式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程国晨老师独辟蹊径,写了《采桑子•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以平民的视角,通俗朴实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写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很是新人耳目。原作如下一一

采桑子•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2009年5月28日

                  一

        讨银一进荣国府,情暖心房。意暖心房,惜老怜贫谢凤娘。

        旺族兴业蒸蒸上,主也荣光,仆也荣光,若市门庭呈瑞祥。

              二

        报恩二进荣国府,瓜菜飘香。美酒飘香,闹宴群芳喜满堂。

        时逢贵第飞腾日,不似天堂。胜似天堂,步入仙宫游画廊。

              三

        送别三进荣国府,听也凄凉。看也凄凉,逃难纷纷各自忙。

        春消日落花飞去,诉断肝肠。痛断肝肠,梦醒红楼泪万行。

        欣赏这三首词之前,我们有必要弄清刘姥姥是什么人。

        阅读《红楼梦》第六回,有这样一段话一一

        方才说的这小小之家,乃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目今其祖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王成新近亦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一家四口,仍以务农为业,因狗儿白日间又作些生计,刘氏又操井臼等事,青板姊妹两个无人看管,狗儿遂将岳母刘姥姥接来一处过活。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今者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由上可知,王狗儿的祖父当年是小小京官,为攀高枝儿与炙手可热的旺族王家连了宗,认作侄儿。后来其祖病故,家业萧条,仍回乡下生活。刘姥姥是王狗儿的岳母,与王夫人及其侄女王熙凤是拐弯刮边儿的亲戚。

        因为狗儿在秋末冬初之际,衣食无着,苦于生计而一筹莫展。此时,见多识广的岳母刘姥姥给女婿女儿出谋划策一一进京投奔王家求助。由此开启了刘姥姥与贾府的故事。

        程老师的这三首词具有如下特色。

        一、是一组联章词。三首词内容既各自独立,又有内在联系。三首词的主人公都是刘姥姥,一个虽不识文断字却饱经沧桑、洞晓人情世故的农家老妇。三首词写的是她不同时间、不同目的、不同情境中走进荣国府的见闻感受。三首词依次展开刘姥姥讨银、报恩、送别的故事,就像一部戏的三幕,有序幕,有高潮,有尾声。

        二、三首词的思想内容丰富。

        虽然三首词加起来,不过132字,却可以说浓缩了百万字巨著的主要内容。

        小说中她第一次出场(一进荣国府)是第六回。最后一次出场(三进荣国府)是第一百一十三回。地点未变,但时间跨度极大,贾府中已经历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同一座荣国府,时过境迁,由珠围翠绕,钟鸣鼎食,门庭若市,到大厦倾颓,落红满地。富贵荣华如过眼烟云,南柯梦醒,万念俱灰。

        三、三首词的语言既朴实通俗、又凝炼生动,富有表现力。

        如第一首上阙,“讨银一进荣国府,情暖心房。意暖心房,惜老怜贫谢凤娘。”人都知道,上山擒虎易,开口告借难。如何借钱考验的是困窘中人能屈能伸的心理素质与能进能退的交际能力;对待弱势的求助者的态度,同样能考验被求者的能力与人品。

      小说原文中刘姥姥初进贾府,初衷只是探一探风向,虽然狗儿支招一一带着五六岁的儿子板儿(也许这一老一小更容易引起大户人家恻隐之心),又让先去找陪房周瑞(周瑞欠狗儿人情)。但此行也并非志在必得。

        但程老师没有那些弯弯绕,“讨银”两字点破实质,省去许多枝蔓。讨银的过程很顺利,结果令人喜出望外一一凤姐说大家有大家的难处,但还是把王夫人给侄孙女做衣服的20两银子借给了刘姥姥。这20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够刘姥姥一家生活一年。因为凤姐“惜老怜贫”。所以刘姥姥“情暖心房”。这首词的上阙突出一个“暖”字,这是刘姥姥初进荣国府的感受,是程老师的感受,也是读者的感受。王熙凤其他方面表现另当别论,在对待刘姥姥的态度上,是可圈可点的。

        下阙写贾家的家运与气派,程老师用三个词精准概括一一“旺族”“荣光“若市门庭”。其中“若市门庭”是刘姥姥的观感,读者也可想象。

        第二首词开篇词是“报恩”。怎样报恩,程老师只写“瓜菜飘香”四字,就能让读者想象刘姥姥尽其所能,倾其所有,带了许多真正纯天然无污染的时鲜瓜果蔬菜进荣国府,对于吃惯了山珍海味,一道茄鲞制作繁琐耗费诸多食材的贾府,这些东西是多么地不起眼。但这是刘姥姥的最大酬报,其知恩图报的形象跃然纸上。接下来的情节,原著中是刘姥姥配合凤姐鸳鸯,在酒宴上故意出乖露丑,以博贾母一笑。程老师仅用“闹宴群芳喜满堂”七字就全部概括了。有情节,有人物,有效果。

        本首下阕“时逢贵第飞腾日”,概括了元春被选入宫中,册封为贤德妃,贾家运势到达顶峰的情景。后文的“天堂”“仙宫”两个词,是农村老妇眼中的大观园模样。

        第三首词,开篇词是“送别”,直接把读者带入悲伤凄凉的氛围中。其时贾府核心人物贾母去世,又逢抄家之后,家庭盛极而衰,家族人心涣散,分崩离析,王熙凤左支右绌,心力交瘁,命在旦夕。刘姥姥并没有“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的势利,反而像一位受先帝托孤的重臣一样,在王熙凤的病榻前,接受了王熙凤将巧姐终身大事相托的重任(后来果然践行承诺,不负所托。此时此刻,真是刘姥姥耳目中的“听也凄凉。看也凄凉,逃难纷纷各自忙”。

      下阙首句“春消日落花飞去”一句,连用三个比喻,写荣国府时去运衰,繁华落幕,与第二首的“旺族兴业蒸蒸上”,第二首的“时逢贵第飞腾日”前后照应,构成强烈的反差。“诉断肝肠。痛断肝肠,梦醒红楼泪万行”。这不仅是王熙凤之痛,刘姥姥之痛,也不仅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而是《红楼梦》问世以来,其所有读者穿越时空的痛。

        四、构思巧妙一一二人结对,三进三出,首尾圆合。

        王熙凤事实上是荣国府的总经理级人物,处在权力的高层,贾家诸多主仆均与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系是非成败于一身,而刘姥姥身处社会的底层。是全书的线索人物,起延伸视角、串连故事、见证兴衰的作用,程老师抓住刘姥姥与凤姐的关联书写感悟,一写则单薄,再写则充实,三写则圆满。

        俗话说,事不过三。三之为用大矣。自古及今的文艺作品,有许多带“三”字的有趣故事一一“三顾茅庐”、“三打祝家庄”“三打陶三春”、“三进山城”……这些故事一波三折,给人无尚的艺术享受。

        程老师当年借读别人的《红楼梦》,又反复看19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感受很深,写了许多首观红作品,而我对《采桑子•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情有独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