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爱卿赌国运:当岳飞遇到赵构!
一
赵构,历史上令人唾弃的逃跑皇帝。
纵观这个皇帝一生,虽为一国之君,却过着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历史一直记录着赵构胆小懦弱的各种行径。
建炎三年二月,金兵奔袭扬州,赵构狼狈渡江,经镇江逃到杭州。
九月,金兵渡江南侵,赵构率领大臣南逃。一路逃到越州,随后又逃到明州,并在明州坐船到定海,漂泊海上,最终逃到温州,更可笑的是,他居然在海上漂泊了四个月之久不肯上岸。
金国主将金兀术气急败坏地放出话来:
搜山检海抓赵构。
建炎四年夏,金兵撤离江南,赵构才敢上岸。
绍兴三十一年秋,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侵,赵构准备再次逃离临安府。后来金军渡江失败,这才作罢。
更可笑的是,赵构并无子嗣,而直接原因竟是在长期的惊吓逃跑中丧失了生育能力。这应该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因为赵构所受到的惊吓已经让他即使在青天白日也时时做出了要逃跑的准备。
1163年,南宋兵败之后,赵构“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备担索”,随时准备逃跑!
令人不解的是,在赵构那让人耻笑的胆小如鼠形象背后,却是一个曾经智勇双全的康王!
最初登上历史舞台的赵构,既勇敢无畏又博学多才。据史料记载,赵构生母地位低下,为了赢得父皇宋徽宗的另眼相看,他自幼好学又记忆力超群,故而学问渊博,并且此人天生神力—“挽弓至一石五斗”,他能拉开一石五斗的弓,接近今天的二百斤重,确实文武双全。
当初金军围困东京时,要一个皇子作人质,宋徽宗众多子女胆小怕死无人敢去,只有赵构自告奋勇站出来,史书记载:“钦宗召谕旨,帝慷慨请行”,钦宗召集亲王询问何人愿前去金营时,只有19岁的康王赵构挺身而出,慷慨请行。临行前,赵构告诉皇帝哥哥:“如果宋金两国交战,不用顾虑我,尽管打”,完全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
到了金军大营,见到如狼似虎的金兵,大臣张邦昌已经吓得魂飞魄散、腿脚发软,赵构则淡定从容。
不久,宋军将领姚平仲率军勤王,夜袭金营,但消息泄露,姚平仲大败。完颜宗望大怒,带领士兵抡刀闯进帐篷责问,张邦昌已经惊吓到瘫软在地,赵构波澜不惊的回应:“大宋勤王兵马有几十万之众,有一两支兵马没约束住,前来劫营也很正常。”
完颜宗望看到赵构始终淡定从容的样子,断定其并非宗室亲王,必是哪个武将之子假冒,要求更换,后来,钦宗派出肃王赵枢替换赵构,赵枢见到金兵瑟瑟发抖、口不能言,完颜宗望见到后一笑,认定此人才是货真价实的亲王。
后来当年的康王即位后,金军想必悔恨不已,因为他们知道以此人的胆识必是金国强有力的对手。短暂的人质生涯提高了赵构在宋室的声望,父兄对他刮目相看,封其为太傅,钦宗认为赵构是危难之际皇族里唯一可靠的支柱,渐渐把许多担子交给他。
赵构被金军释放后,没有回东京城,而是自己去召集兵马抵抗金军,这也是为什么赵宋皇家子孙后来被金军一网打尽,唯独赵构一人幸存的原因。
历史读到这里,世人当有一种错觉,赵构此人当是中兴宋廷的最佳人选,似乎也是唯一人选,我们似乎有种期待,期待着此人的雄才大略和大有所为,却没想到后来等来的是一个胆小如鼠的昏君。
二
靖康之耻前后,赵构到底经历了什么,令其心性大变?
赵构成为逃跑皇帝的直接原因,也是最可怕的原因——那就是金军的强大,这一点,当他看到一夜之间京师沦陷,这个国家的军队和将领在金军的铁骑面前根本没有还手之力,眼睁睁的看着整个皇室沦为奴隶,他已经非常清醒的认识。他之所以还可以苟延残喘,不过是因为不在京城,才成为漏网之鱼。
依然记得许多年前看到的一段电视剧的镜头:
当初的游牧民族和汉人设宴,面对饭桌上的青菜,蒙古人说,羊才去吃草,狼只会吃肉,并要求把青菜撤去,蔑视的说,汉人如羊,他们如狼,游牧民族和汉族人打起仗来犹如狼吃羊。
就个人体质而言,游牧民族一般要强于汉人,整个古代中国最为害怕就是骑兵,就连秦始皇最为忌惮的也是那些游牧民族的骑兵,不惜以举国之力修建长城以抵挡匈奴,在冷兵器时代,步兵和骑兵的差距,正如现代战争中以步兵迎战坦克装甲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之所以横扫欧洲,就是凭借着那支可以日夜奔袭几百公里的装甲部队,你所有的防卫都形同虚设,这在靖康之耻的战役中已经被他看的明明白白。
骑兵对战步兵,在某一时期不过是骑兵割韭菜的游戏。
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到心惊胆寒,赵构一定在无数个夜里担心自己在睡梦中成为俘虏或者身首异处,而整个皇族在金国所遭受的凌辱残害也直接影响了赵构的心理,他从心里确定,这些野蛮人都形同禽兽。
于是,他选择了逃跑,这成了他对付金军最好的战略手段,他知道,宋室就要亡国灭种了,自己是这个朝廷的一线希望,只要自己活着一天,这个朝廷就依然坚挺,他的这个想法在当初看来也似有道理,因为他一旦被抓,宋室被屠杀殆尽,他们赵家的江山也就没了,宋朝也就灭亡了,正因为如此,金军才急切的要搜山检海抓赵构。
此外,发生在赵构身上的几件事也让他的心境发生了改变。
金兵压境,人心惶惶,许多人都在打算内迁,可是又难舍眼前的家业,想让康王赵构当众给大家一个说法,随行的刑部尚书王云出面劝谕民众,此前金军初次南下时,王云奉命出使金国,途中经过磁州时要求磁州知州宗泽将城外一些民宅全部拆掉,粮食全部搬迁,实施坚壁清野,没想到上次金军竟没有攻打磁州,因为他们已经知道那里一无所有,但是那些被强拆的百姓们认定王云政策错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愤怒的民众一拥而上,把王云的官袍撕掉,竟然将堂堂刑部尚书活活打死。
一个朝廷命官被活生生打死在眼前,让赵构震惊不已。多年之后,赵构当了皇帝,追封王云为忠显公。明代刘光祖在《紫岩利应庙记》针对此事指出:天使公代高宗死,於俄顷间,与纪信脱高祖与荥阳事相类。如若当时没有王云在此,被活活打死的就是他赵构,这让他意识到百姓的可怕之处,磁州民众当着王爷的面动手打死人,朝廷威严何在?康王威严何在?亦或者说朝廷的法度何在?磁州民变也让赵构发现,很多时候百姓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分不清是非,更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自此,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成了他眼中的洪水猛兽。
后来的一次兵变也对赵构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赵构逃跑期间,身边的武将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兵变,杀了权臣王渊,宦官康履,并逼迫赵构将皇位让给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让哲宗的皇后孟太后垂帘听政,将赵构软禁在寺庙里。不久,韩世忠、刘光世等将领率兵平叛,苗刘被杀,兵变平息,赵构重登皇位,但是这次兵变让赵构更加忌惮武将的兵权,现实的遭遇让他甚至认为,这种威胁远远比远处的金军更加的危险,更加的迫近。苗刘兵变时,他们那句“皇上来路不正,将来钦宗皇帝回来,你该往哪里放?”也不小心让他知道了世人心里的真实想法,成了他一生的噩梦。
这一桩桩的事件,渐渐的改变了赵构的世界观,对外,他害怕金军的铁骑,对内,他忌惮百姓和手握重兵的武将,这也为后来岳飞的奇冤埋下伏笔。
三
通过不停的逃跑,赵构为宋朝的实力恢复赢得了一定的时间,政局开始逐渐稳定,并且,宋朝渐渐有了还手之力,特别是那一代战神岳飞的出现。
少年岳飞,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 曾拜周同为师,学习骑射,能左右开弓,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其武艺高强,当地未有敌手,他天生神力,不满20岁时就能挽弓三百宋斤,能开腰弩八石,人们感到十分惊奇。
两宋之交,局势混乱,似乎到了岳飞施展用武之地的时刻了。宣和四年,岳飞应募,开始了他的军戎生活,那年他20岁。
史记贼将王善、曹成聚集兵马,号称五十万,与之对阵的岳飞只有部下八百,这些士兵看到这样的局势都十分害怕。岳飞却十分镇定,说:“我给大家破了它。”他左手拉弓,右手持矛,冲击敌阵,结果王善部大乱,岳飞乘势大败敌军。这一幕似乎让人想到了被誉为“战神”的关羽,可以在万军中取得敌将首级,看到了那位七进七出长坂坡的赵子龙。
曾经想过,如果岳飞生在汉武帝时代,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君报国之心,其在历史上的功绩一定会比卫青、霍去病还要辉煌,当然,即使他不幸生在两宋时期,他依然功勋卓著。
他带领下的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纪律严明,作战勇猛,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
建炎三年,岳飞于清水亭作战大败金兵,一举收复建康 ,又追击金兀术四战四胜。
绍兴三年,金扶植的伪齐刘豫政权派军攻占襄阳等郡。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大败刘豫军,收复六郡。
绍兴十年,完颜宗弼毁约南进,岳飞率主力北上,在郾城、颍昌诸战中击败金军主力。
岳飞在军事上最为突出的成就,莫过于摧毁金军引以为傲的”铁浮图“和”拐子马“,1140年,完颜兀术率十万大军和一万五千名拐子马、五千名铁浮图直奔南宋首都临安,面对这样的攻势,宋军节节败退,金军一直气势汹汹杀到长江边上的顺昌,在那里他们遇到刘锜四万大军顽强阻击,完颜兀术被迫带领部队撤退,途中遭遇岳飞拦截,金人的铁浮屠遇到了克星,由于铁浮屠都是三匹马连在一起,岳飞的士兵使用了一种麻扎刀,专砍马腿,一匹马瘸了腿连带其他马也轰然倒地,岳家军再冲上去砍杀骑兵,岳家军同金国主力骑兵鏖战数十回合,最终将其全歼。
宋史专家张其凡评价道:“指挥大兵团,发动进攻战,战强敌而胜之,威震敌胆,环顾两宋三百年间,唯岳飞一人而已。”
遭遇惨败后,金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耳熟能详。
岳飞大军在多次击败金军后,金兀术以十万大军驻扎于开封西南的朱仙镇,负隅顽抗。岳飞挥军北上,计划一举歼灭金兀术。
就在这关键时刻,远在江南的朝廷发生了可怕的事情,秦桧串通张俊、杨沂中,唆使谏官罗汝楫上疏,说:“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某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赵构认为有道理,下令岳飞班师。
七月十八日,班师诏书传来,岳飞不敢相信,鉴于此时完胜的战局,上书争辩:契勘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闻之谍者,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岳家军先锋进抵朱仙镇,眼看要将完颜兀术一举歼灭,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诏旨措辞严厉。岳飞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愤惋泣下,叹息:“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
在宋廷的严令之下,岳飞迫不得已班师。
后来,面对奸臣的步步陷害,眼看恢复无望,愤怒的岳飞在此前后,岳飞写下那首著名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也成了他悲剧人生的绝唱。
有一个细节,岳飞自朱仙镇班师之后,并未遇害,只是他不再像以往那样壮怀激烈了,甚至再三恳请朝廷解除其军职,归田而居。如果得到应允,岳飞倒是可能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但是此时的赵构反而器重岳飞,赵构以“未有息戈之期 ”为由不许他解甲归田,此时的岳飞,在赵构看来,还是朝廷对付金国的利器,对整个朝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此后,岳飞尚且带兵参加过几次战役。
绍兴十一年,金国眼看无力攻灭南宋,准备重新议和。手握重兵的抗金将领遭到打压,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于是,秦桧等奸党加紧了对岳飞的迫害,其党羽不停的弹劾、污蔑,一步步剥夺岳飞的兵权和职务,直至捏造罪名被投进大狱。上演了中华民族最为可悲的一幕,他们一步步用尽手段坐实岳飞的罪名,为岳飞罗织了所谓“指斥乘舆”、“坐观胜负”等数条罪名,欲将岳飞置于死地。
此时,宋金的合议已经达成,宋向金称臣,将淮河以北全部划归金国,并每年向金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可怜岳飞却在大牢里备受折磨,岳飞初被关押,悲愤交加,狱卒对他恶语相向,喝令他倚墙而立,“岳飞叉手立正”,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大英雄,此时只有“悚然听命”。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高宗赵构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
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时年39岁。
岳云和张宪被斩首。
岳飞被害的消息传到金国,金国大臣酌酒庆贺,并说:“和议自此坚矣!”
一代名将没有战死疆场,而是冤死于自己效忠的朝廷和皇帝手下,铸就了千古奇冤,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四
岳飞遇害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绕来绕去都躲不开两个人,一个是秦桧,另一个是赵构。
秦桧及其党羽已经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们的塑像已经在岳飞面前跪了800多年,未来将继续跪下去,他们对于一个民族的伤害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他们也将永远的跪下去。不仅如此,秦桧甚至以一人之错,带给了一个姓氏无法挽回的污名,这也许是他致死也难以料想的。
乾隆年间,曾任翰林院修撰的秦涧泉,是秦桧的后代子孙。秦涧泉回杭州探亲,与老师袁枚同游西湖,在岳飞墓前,面对先祖秦桧的跪像,袁枚要他撰对联以明心志,他写了两句话: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也算是对于秦桧的另一种惩罚。
关于秦桧为什么陷害岳飞,而赵构又为何授意除掉岳飞,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原因。
在《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杨铁心和郭啸天在一起喝酒骂秦桧,酒店的老板曲三经常的去皇宫盗取宝物,在听到郭杨二人的话之后,说出岳飞真正的死因,谋害岳飞的不仅是秦桧,幕后黑手其实是当时的皇帝宋高宗。金庸借曲三的嘴说出岳飞被害的真正原因:宋高宗想要通过议和阻止岳飞战胜金兵救出宋徽宗和宋钦宗,因为如果二帝回来,就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如果议和就可以安心做皇帝。
这种说法影响了许多人,似乎也是最为合理的解释,当一件事情从利益纠葛的角度分析的时候,结局就比较明朗。
而且近些年来,出现一些可笑的事情,许多人将岳飞冤死的直接原因从奸臣的陷害转移到皇帝的意图,再转到后来的岳飞本人自作自受。
他们认为岳飞情商太低,不顾赵构的意愿,口口声声要迎回二圣,但若“二圣”还朝,赵构岂不是要退位?岳飞这么做岂不是逼着赵构杀了他。事实恰恰相反,一直以来,提出“迎回二圣”这个政治口号的不是别人,而是宋高宗赵构。靖康之难,宋徽宗与宋钦宗父子被掳。建炎元年,赵构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在赵构的即位诏书中,有“同徯两宫之复”之语,这也是“迎回二圣”的最初出处。“迎二圣,归京阙”,既是雪国耻、讲孝悌之道不二选择,也是赵构收拢朝野军民之心的唯一道路。
这个口号不光皇帝带头喊,朝中大臣人人都喊,岳飞何罪之有?
后来,岳飞根据宋金的军事政治形势,敏锐地停止提起这个口号。
绍兴五年,徽宗死在了金国五国城,后来金国不时威胁要把钦宗或钦宗之子送到北宋故都立为皇帝,与赵构朝廷形成南北宋对立。
岳飞敏锐地顾及到了赵构的心理,此后在他给赵构奏折中或任何场合,再也没有提到“二圣”或“渊圣”,改称“二圣”为“天眷”,只尊赵构为皇帝,表明只支持赵构这一个皇帝。
面对这种形势,最希望迎回二圣的反而是赵构,因为回到自己身边总比放在金国那里进行政治讹诈更好。即使钦宗回来,他也没有任何政治资本重回皇位,亡国之君,早失法统,他回来也是孤家寡人,南宋朝廷文武全是赵构一手任命提拔,钦宗回来也是朝中无人,手中无兵,丧失民心。
虽然这已经不能成为赵构杀害岳飞的原因,但是我们可以确认的是,杀害岳飞的罪魁祸首正是赵构,别无他人,更不会是岳飞自己!之所以说岳飞被害是赵构所致,不只是因为赵构亲自下令杀害岳飞。
赵构亲自下达的命令可以作为千真万确的证据,表明想杀害岳飞的最终幕后人物。
但究竟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这里有太多的原因。
论及这一桩千古冤案,后代的史学家不光为岳飞鸣冤叫屈,也对宋高宗赵构的这一行径颇为不解,元朝在《宋史·岳飞列传》结尾处论说道:“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怨哉!呜呼怨哉!”明朝的文徵明则作了一首《满江红》词,对赵构“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的这种过河拆桥、恩将仇报以及“岂不念,疆折蹙?岂不念,徽钦辱?”的行径大为不解。
后世人之所以大为不解是因为他们后来看到了南宋的覆灭,赵宋王朝的倾覆,而以当时的形势,站在宋高宗赵构的立场,杀害岳飞对于自己最为有利。
当初,赵构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之时,在岳飞看来是“十年之力,废于一旦”,但是在赵构看来却是见好就收的良机。
赵构知道,宋国从被金国打的满地找牙自己被追杀的满世界逃窜的危局中扭转过来并没有多少年,完颜兀术的几千骑兵就能追的宋军几万人到处躲藏,而宋军真正骑上战马的日子也并没有多久,他们手里很多战马是从敌军手里缴获而来,当初,他下令岳飞撤军的原因也是因为他知道虽然看起来胜利在望,其时国力已经难以支撑。如果岳飞打赢了还好,如果因为后勤补给垮了和财政不支导致战败了,南宋可能会被金军一举歼灭。
在他看来,岳飞及其他各部虽然取得了暂时的上风,但是由于补给线的拉长和前期国力的过度消耗,已经到了强弩之末,而宋军整体上与金军相比仍然弱小,根本不具备消灭金国这个威胁的可能性,倒不如趁着自己处于上风议和,这样,也能谈个好价钱。
而岳飞的勇猛作战也让金国极为头痛,所以他们和谈的关键问题已经不是领土问题,也不是被掳走的两个皇帝,而是岳飞,金国已经明明白白的说出议和的核心问题:杀岳飞。所以摆在赵构面前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处置岳飞,因为他已经名震天下,不可擅杀;因为他忠肝义胆,是岳飞的浴血奋战才为和谈赢得了条件,自己不能恩将仇报。
至于说,害怕岳飞功高震主,也有这个因素,即使他有一万个理由相信岳飞的忠心,也害怕岳飞不小心被黄袍加身。正如电视剧《精忠岳飞》的情节,秦桧反反复复在赵构面前说,当年高祖皇帝也是忠心耿耿,最后不还是自己被迫做了皇帝。
“莫须有”,这个罪名是秦桧在回答韩世忠质问的时候最初的含糊回答,其实“莫须有”的罪名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完全已经足够置人于死地,你不必有谋反篡位的心,但是,如果你有篡位的威望,篡位的兵权,这个理由就足够了,皇帝并没有兴趣拿任何人的忠心和他的威望做赌注,来让自己提心吊胆。
况且,这么多年来,赵构一直在心里担心着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他知道自己作为皇帝的威信太弱,以至于,连任何一个普通百姓都可以去质疑他。
赵构相信,一旦议和,他才能江山永固,这半壁江山也许在他看来已经够了,因为江南富饶之地都在他的统治之下,用一个岳飞换取赵宋的江山社稷很划算,用岳飞换取永久的和平很划算,当然,他也怀疑金国是否会背信弃义,但是,他有什么选择吗?就让自己用一名武将来作为赌注,赌上江山社稷,赌上金国也许会遵守的信誉。
赵构议和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史料上记载,秦桧让赵构长时间的自己思考,拿定主意,而杀害岳飞也是赵构深思熟虑的结果。
后来,金人听说岳飞被杀,“酌酒相贺”,赵构终于做了金军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赵构想不到,他的冥思苦想深思熟虑的国策不过是自毁万里长城。
赵构输了,而且输的很彻底!
赵构活了81岁,在1162年,他56岁的时候,闹着要禅让,大臣怎么劝,他都坚定的要退位。56岁的时候,赵构身体依然硬朗,却自称“老且病”?显然,做了35年的皇帝之后,早已心灰意冷。
岳飞被害后,赵构知道铸成大错,所以干脆早点退位!《宋史》中岳飞云:“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后来,金人果然毫无信用,撕毁条约,所以赵构也知道自己被戏弄了。杀了岳飞,最终自断膀臂,不如干脆早点退位,让赵眘为岳飞平反,还能挽回朝野和民众的支持!
赵构禅让之前,南宋军队刚刚在采石之战中大败金人,迫使金帝完颜亮为部将所杀,造成金国一度政局动荡不安。对此,南宋人心振奋,民呼万岁。这是南宋对金国少有的胜仗,所以赵构打算趁此时机见好就收,早点退位,让自己有一个历史好名声。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赵构知道宋国早晚完蛋,但是当皇帝不能随便逃跑,会遭到民众耻笑,与其如此,不如早点禅让,自己为逃跑早做准备。
许多年过去了,赵构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又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逃跑!
他的禅让,也是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