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评判
如果没有慈悲心,用评判之眼看他人时,就会陷入现象之中,这样未免是痛苦的,他人的错是落在自己心中的影像。清净无染的心,不着于相。
今天又因为一件事生起了情绪,不过最终我平复下来后,发现又没有问题,觉得有问题的是这个心,又落入一时的现象里挣扎了。虽然,我还是会怕某种情况出现,这也正常,不想出现什么,但真的出现的时候,可以试着转变一种视角,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全然接受当下。
面对喜怒无常的人,只有痛苦吗?哪有恒久的现象,为什么要在现象中折腾呢?他只是轻微的愤怒,就牵引出过去的情绪,再给他一个“喜怒无常”的概念,用这个概念来伤害自己的内心的宁静,放下评判就可以了,真实发生的没有绝对的真实性。你以为的别人,跟别人也没有关系,只是祂在内心的投射的影像,这个影像落在了心上,为此而产生情绪。比如刚好他又喝酒,刚好他的眼神看起来不在正常状态。因此,一系列的评判念头,让人又掉进幻境中去了,如果去期待他人彻底的改变,抱着这种期望,失望是难免的。对境出现就让它出现,检验着心中是不是没有过去的坎儿。如果,不在意它出现了,那还有什么问题呢?
过去真实的上演过的一切,还想着它干嘛呢?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还惦念着什么呢?而且过去的当下,也是在当下遵从内心而活着的,经历过,又有什么留下了,经历过后,又有什么损失?青春总会过去,二十多岁会变三十多岁。呈现的面貌,因为身体会变化,也同时会因为经历而变化。不是这样的经历,就是那样的经历,总有什么填到这个时空。许多事本身的好与坏都不重要了,也没有什么好坏的区分,过去的一切经历和选择,促成了当下的你。
为什么还盯着那一面,那偏颇的心落在了演的角色、戴的面具上,在意了这,就把它当真实了。在当下怕旧境重现吗?不管它重现不重现,都没有关系,出现的境是由于心的问题感召而来的,如果你平静的过去,就是如看电影画面一样,假如出现了,你不会以为那是某种真实而痛苦的。那痛苦是不存在的,你的心想定下它的时候,执著它的时候,它就看起来无比坚固,像生命里顽固的坚冰。任其来去,心专注的观察起心动念,不被念头欺骗。
对无常而产生痛苦是无止境的,因为无常时时刻刻存在着。一个人现在善良,不代表总是如此,一个人的恶也不是固定如此的,没有人总是会如此,升华者升华,堕落着堕落,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的。是不是可以以无常为师,尊重它,明白它赋予一切现象的体验是来帮助自己的,不抗拒它,去体验,不区分好坏,当下接纳,当下体验到圆融,才能过这个槛儿。
如果,你说你能做到不再期待了,不再陷入那种的得失、伤害和被伤害的对境了,那真实的面对上演的一幕时,做不到守住心的宁静,就是没有过关。在哪个时刻你能觉察出来,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吗?是当下?还是先用勉强着的心去扭转,都是很好的,至少有这样的倾向、有这样的意识,就代表有不愿沉沦的向往之心,一个人的被拯救,首先祂内在要有这种力量。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反复反复,直到真的在一次次的磨炼、调整中,不断成长,量变达成质变。对境是针对对立的心的,考验来了,它检验到我是缺少慈悲心的。因为没有慈悲心,落到了他我的分别里。
不管是当下觉察到,还是缓一缓,清醒的跳出来后才觉察,那个觉察的东西它一直在那里。体验到痛苦的感觉,还是因为贪著。评判的念头的出现,是有来由的。检验这颗心的状态到了哪一步,如果不行,那就反反复复的练。正如明空老师所说的意思我理解大概是这样:生活中的修行比其他形式的修行,更能促进一个人的成长。
走升华的路,必然要经历痛苦的磨炼,没有什么捷径,把经历的一切化为道用,不是说的道理,而是当下的体悟,当下的应用。从一个新手小白,到熟练,真正的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慢慢的就有了自主心灵的能力了。
如果一个人有着暴戾的习气,可以不要评判他如何,当他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另一个自己的样子。看自己是不是可以把他的当成是自己,与他一同面对,即便过程有痛苦,也不放弃一种信念:本来的样子不是如此。当它被自己看到了,并不觉得那是代表一个人的本质,只是一时的现象出现在这里,终究会过去的,就有了化解的可能,当下有责任去接受这现象,让它融化。
如果身边的人和亲人,你都不能去体谅他的生命,体验祂的痛苦,对和自己缘分深重的人都不能感同身受,帮助到祂,又怎么会有为众生的心呢?
就算不是读书,也是可以回到内心的安宁和清凉的。为什么做不到呢?可能因为认识不到,还有可能因为认识到了,又找不到一种途径,或者明白有途径,但是做不到。因为心灵缺乏力量,没有定力。没有定力是没有用的。所以,培养定力,雪漠老师的书,有这样的实践的方法。当然您也可以从其他经典中,找那种让自己安心的东西,从诵读经典熏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