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一曲哀婉的悲歌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崇祯15年(公元1642年),明朝风雨飘摇。外有女真叩关,内有流民造反,开封告急,朝廷重新启用孙传庭,希望其能力挽狂澜,拯救命悬一线的大明王朝。
来到潼关的孙传庭杀伐决断,处决了胡作非为的贺人龙,加强军备,择机出关与李自成决战。
但多疑急躁的崇祯怀疑孙传庭畏战不出,多次催促,而孙传庭并非贪身怕死,只是他遇到了棘手的问题:瘟疫。
明末的瘟疫就是鼠疫,鼠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片中的描写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现状。
正在经历小冰川的明朝,旱灾瘟疫席卷中原一带,十室九空。官员腐败,土地兼并,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流民铤而走险,频繁的战乱更加剧了明朝的崩溃。
而此时江湖郎中吴又可投奔到他老师门下,帮助老师在孙传庭军中医治瘟疫。
由于吴又可没有按照传统《伤寒经》抓方,而遭到老师的训斥。吴又可本来就不是个按常理出牌的人,因为不拘泥于经典特立独行为太医院所不容,才成了一个江湖郎中。
道不同不相为谋,吴又可离开老师准备回苏州老家。
途中吴又可发现了瘟疫的传播途径,认为阻止人与人传染的关键是隔离。
不幸的是他的老师不幸染病去世,死不瞑目。
吴又可来到孙传庭面前,阐明了自己对这场瘟疫的防治手段。孙传庭焦头烂额之际,同意全力支持他医治瘟疫。
吴又可采用了隔离病患的方法,配以自创中药“达原饮”,并对患病死亡的士兵火葬,终于控制住了军中蔓延的疫病。
但孙传庭为了免除后顾之忧,一夜之间将所有病患士兵全部杀死。吴又可顿时觉得心灰意冷,带着老师的女儿连夜离开。
之后孙传庭战死在潼关,两年后京城陷落,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
吴又可回到苏州老家,写下《瘟疫论》,开创性的提出了病毒学说和病毒的传播方式。
《大明劫》是一部被遗忘的佳片,一曲哀婉的悲歌。
影片以大明即将覆亡为时代背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刻刻画。影片所塑造的孙传庭、吴又可等诸多形象立体生动。
其中影片有两段孙传庭同吴又可的对话,可谓是意味深长。
孙:就我粗通的医道,大黄乃虎狼之药,我看你给那些重症病人用量之大,这个中道理可否告知一二?
吴:重症用险药,铤而走险方有生机。
孙:若有差错,该如何?
吴:这世上什么药都有,就是没有后悔药,当断则断,错过一线生机,就生死两隔了。
孙:说的好,用药如同用兵,需有胆有识。
是啊,国家危亡,人心涣散,当地豪强劣绅不但不想为国纾难反而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不但强占军田,而且勾结军人烧毁田册。
杀了这帮豪强劣绅之后,孙传庭不禁慨叹:
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是什么,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兵员。这就是李自成他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连一回都输不起。
吴又可并非不理解孙传庭的所为是不得已为之,作为一军统帅,压力何尝不大。但吴又可的战场在治病不在用兵。吴又可治得了瘟疫,却挽救不了积重难返的大明王朝,既然死亡已是不可避免,何须苟延残喘。
孙传庭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但他为臣者别无选择,只有报效国家,马革裹尸,哪怕这个王朝气数已尽。
孙:又可兄,容我私问一句,你觉得大明朝气数已尽了吗?
吴:《皇帝内经》有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历朝历代都是始兴终衰,其中道理,又可以为:皆是重驭世之术,轻经世之道。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
1644年,清军入关,大明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