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付中风?干细胞或成改善中风后遗症的 “光”

2023-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干细胞精研社

中风是通常情况下对脑卒中的俗称,由于来势急骤,犹如狂风过境,病患几乎没有什么预兆就已经病发倒地,尤其多发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

据统计,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比在六至八成,而基于对家族史、吸烟史、高血压史和年龄等因素的观察可知,这些人群发病概率较普通人更高,尤其是吸烟史在20年以上、高血压史大于10年的病患更是时刻都得防备缺血性脑卒中发作。

缺血性脑卒中的一大危害是致残率较高,在卒中发作后短时间内,血氧供应障碍会导致脑细胞大量死亡,而细胞碎片堆积和免疫细胞浸润又会导致进一步的脑细胞损伤。

由于IS病患的症状包括对侧肢体麻木、力弱、感觉障碍、单眼黑蒙,同时还可能并发有眩晕、复视共济障碍、构音及吞咽困难、瘫痪等,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负担极为沉重[1-2]

缺血性脑卒中之所以会引发致死或致残,是因为大脑动脉血栓栓塞、缺血使得局部氧自由基和活性氧产生,导致脑组织水肿、局部免疫炎症细胞浸润。血脑屏障的破坏还会引发促炎细胞因子在损伤部位积累,这使得神经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大量死亡,因此,缺血性脑卒中往往会引发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

而干细胞治疗已经在许多重要器官/系统的修复中屡立奇功,我们同样可以期待其对神经系统的修复提供可靠助力。

2023年4月27日,华中农业大学董志强课题组,睿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魏君团队,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熊南翔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eLife上发表了题为:NSC-derived exosomes enhanc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NSC transplantation on cerebral ischemia in mic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NSC与外泌体联合治疗可以减少MCAO/R小鼠脑梗死面积和炎症反应,减轻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神经损伤,从而促进神经保护和功能恢复,外泌体携带的miRNA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干细胞治疗的机理较为复杂,为什么外泌体常被前沿医疗团队所热捧?其作为一种内源性物质,粒径很小,可以穿透血脑屏障,而且免疫原性和毒性都较低,这就使得其能够轻松抵达病灶部位

在IS病发时,受损的神经系统亟待得到修复,而神经干细胞源性的外泌体可以辅助修复受损脑神经功能环路,其通过抑制CASP2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元增殖,进而为脑损伤部位送来更多富有活力的“战斗成员”;此外,外泌体还可以作为特殊的药物载体,将一些不易运抵损伤部位的药剂带入“战场”

研究人员甚至开始努力将外泌体进行特定修饰,例如用重组融合蛋白与乳凝集素结合以修饰干细胞外泌体,通过静脉输注后可以使其具备靶向抗炎的疗效[3-4]。

医学研究者在大鼠模型中已经多次验证了干细胞输注的有效性,经过神经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干预后的大鼠在垂直运动能力上有显著恢复,证实干细胞治疗对其运动技能的修复效果,而平衡木行走、穿越障碍的脚滑次数、吊线试验、行进距离和时空步态参数等诸多测试项目也都有明显好转[5]。

目前,干细胞对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更多治疗潜力和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试验和探讨,尤其是神经元干细胞外泌体在体内的分布模式、其对梗死灶局部微环境的交互作用机理都需要更多实验数据的证实。

参考文献:

[1]靳艳,余可斐,凌斐,张彩蝶,李婧雯,范玲丽.脑卒中病人治疗负担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23,21(12):1624-1627.

[2]刘佩佩,赵清,苑士龙.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J].中国医刊,2023,58(05):545-548.

[3]刘喆,陈德义.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23,30(02):224-229.

[4]蒋诗羽,李晓波.外泌体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23,37(04):343-347.

[5]丁江博,郭爱红,刘越,张瑶,李杰,王丙聚.神经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3,39(04):598-602.DOI:10.13699/j.cnki.1001-6821.2023.04.029.

*内容为【干细胞精研社】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