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札记

战国四公子篇(四) 读春申君列传(上)

2017-07-31  本文已影响17人  枫离秋

题解:太史公称春申君为

以身徇君,遂脱彊秦,使驰说之士南乡走楚者,黄歇之义。作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春申君在战国四公子中下场最惨,怎么死的呢?

春申君,楚国人,名歇,姓黄氏。据《史记·游侠列传》记载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说明春申君和其他公子一样,都是王亲国戚,孟尝君是田婴的儿子,平原君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信陵君是魏安釐王的弟弟。而春申君应该为楚顷襄王的弟弟(有人认为春申君不是王族,而是黄国的后裔)。

据《韩非子·奸劫弑臣》记载

楚庄王之弟春申君

这里的楚庄王应该是楚襄王,韩非子跟春申君一个年代,没有理由连春申君血缘都弄不清楚。

他游学博闻,事奉楚顷襄王。楚顷襄王认为黄歇辩论很厉害,就派他出使秦国。

我们读到此处,细心的人就会感到不对。为什么呢?我们已经读了三篇战国公子的传记,无论是贤明如信陵君还是为一己私利的孟尝君,我们看到最多的关键词是礼贤下士。很少涉及他自身能力,至少《史记》没有直接给出一个评价,取而代之的是贤能这样空泛的词语。而春申君大不相同,太史公直接开篇就给出一个具体的才能。春申君看来与那三位略有不同。

秦昭王让白起攻打韩、魏(应该为赵、魏两国,没有韩国),大败于华阳(华阳之战,公元前273年)。擒获了魏国的大将芒卯,赵、魏两国被打服侍奉秦国。

秦昭王正要让白起和赵国和魏国一起攻打楚国,还没出发,楚国使者黄歇刚好到了秦国,发现了这个计划。这个时候秦国已经派白起攻打楚国,取得了巫郡、黔中郡,打下了鄢郢,向东到达竟陵,楚顷襄王把国度迁到了陈县。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

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

所以所有战争的时间顺序应该为,公元前279年(昭王二十八年),取得了鄢地。公元前278年(昭王二十九年)取得了郢。接着公元前277年(昭王三十年),取得了巫郡、黔中郡。而不是上文《史记》所写的,先取得巫郡、黔中郡,然后再取得鄢郢。

黄歇看到楚怀王被秦国欺骗,被扣留秦国而死。据《史记·楚世家》记载

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黄歇就上书秦昭王:

上书的文字,在《战国策》有记载,但是今本《战国策》,这几段文字应为后人从《史记》补录而为,旧本《战国策》只有说秦王曰章,不知道哪个秦王,也不知道是不是黄歇所说。所以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记载此事,时间为公元前273年(秦昭王三十四年),此事应为公元前235年(秦王赢政十二年),而黄歇死于秦王赢政九年,自然不可能是黄歇所说。

上节我们讲了黄歇上书秦昭王,也讲了现在确定上书的人不是春申君,也不是上书给秦昭王而是秦始皇。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得讲讲这篇上书文章。

天下最强的国家莫过于秦国和楚国。现在听说大王想要攻伐楚国,这就好像两只老虎相互斗争。两虎共斗而驽犬会乘势而入,不如结交好楚国。我请求发言:我听说物极必反,冬季和夏季就是如此(表示冬季到了顶点就是春季,夏季到了顶点就是秋季),垒棋子就是如此。

现在秦国的土地有两个尽头,这是人类发展至此从来没有这么大的土地。先帝文王、庄王(指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这二位是秦始皇的祖父和父亲,由此可以判断出应该是上书给秦王赢政。)三代(指从孝文王到秦王政三代)不随意的东扩,吞并韩、魏,地接齐国,这是要把东方诸国的合纵破坏掉。现在大王派盛桥(成蟜,赢政的弟弟)驻守韩国来监督,盛桥将韩国土地贡献给秦国,大王不必用兵、不必树威即可获得方圆百里的土地。大王真是有才能。大王又举兵去攻打魏国,阻塞大梁,攻下了河内地区,攻下了燕、酸枣、虚、桃,进入邢(荆地,即楚国),魏国的军队迟疑徘徊而不敢拯救危局,大王的功绩真是多啊。大王停止用兵,让军民休息,两年以后就可以复出;又吞并了蒲地、衍地、首地,靠近了仁地、平丘、黄地、济阳闭门坚守,魏国归服了。大王又占据了从濮到磿一带的土地,将兵力投入齐国和秦国中间地带,打断了楚国和赵国连接的脊梁。大王的威名也到头了。

上面的部分,

1、提出论点,即秦楚应该联合

2、提出原因,物极必反。接着论述秦王的功绩,最后提出功绩到头了

大王要是能够保持现在的成功,断绝攻取之心,而去涵养仁义之心,使得没有祸患,那么大王的功绩真是可以跟三王和五霸并列。但是如果大王仗着秦国势力大想要天下的君主臣服,我怕会有祸患。《诗经》说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于善始,难于善终。提醒人要善始善终。)

《易经》上说

狐涉水,濡其尾(表示一只狐狸举着尾巴过河不想水沾上,结果到了河的中间,狐狸举不动了只能放下,结果只能湿漉漉的上岸。)

这些话都是告诉我们开始很容易,但是困难在于善终。这怎么知道?以前智瑶很刚愎自用,率领韩、魏两家去伐赵襄子,结果赵氏诱使韩魏倒戈,三家于是灭亡了智瑶。吴王夫差多次伐齐,却没有提防越国,最后越国出兵攻打吴国,结果吴兵惨败,夫差自杀。现在大王你想要攻伐楚国,但是你不要忘了攻打楚国只会强大韩、魏,我从大王的角度想,这样干实在不值。

这一段,他对秦王的树立两个反面典型,说明如果攻打楚国,会使韩、魏两国强大。

我们可以看到,秦王赢政灭亡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

《诗经》说

大武远宅而不涉(大军不远万里去攻伐,这不是高明的做法)

从这里可以看出,楚国,是后援;而领国是敌国。《诗经》说

趯趯毚免,还犬获之。他人有心,余忖度之。(蹦蹦跳跳的兔子遇到猎狗就会被击毙。别人有心思我可以猜出来)

现在大王半途中国停止了攻打韩、魏两国,这正是吴国信任越国的做法啊。我听说对待敌人不可以放松,时不可失。我恐怕韩、魏两国巧言令色,这是欺骗秦国的表现。为什么呢?大王没有累世的功劳对待韩魏,而有累世的仇怨。韩魏两国自从三家分晋开始两百年来跟秦国战争,死于秦国的人已经十世了。本国残,社稷坏,宗庙毁。百姓们

刳腹绝肠,折颈摺颐,首身分离,暴骸骨于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为群虏者相及于路。鬼神孤伤,无所血食。

民不聊生,族人离散,流亡而成奴仆侍妾,充满四海之内。这么深仇大恨,如果韩魏不亡,必成秦国肘腋之患。现在你帮他们打楚国,不是大错特错吗?

这段,此人用一大段描写,描述战国时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祸患,虽然有夸大之辞,但读来字字皆血泪。

这段挑拨韩魏秦的关系,从战略看来,远交近攻,不消灭三晋,确实是秦国兼并六国的一大祸患。因为灭楚所需主力部队太多,一旦调出这么多军队,三晋不灭,秦地危矣。

况且大王怎么出兵楚国,难道借道于仇人的韩、魏吗?军队远征的那天大王应该会忧虑他们还能回不回来吧,这是出兵帮助仇敌韩、魏两国。大王如果不借道于韩魏,必然攻打随水以西。

随水以西的土地,都是大河大山、山林溪谷,是无法耕种的地方,大王就是占用他,也不算得到了土地。这样大王就有了打败了楚国的名声却没有得到土地的实惠。

这段,此人为秦王分析了攻打楚国的不利之处。

况且大王攻打楚国之日,四国(齐、赵、韩、魏)必然起兵来回应大王。秦、楚的军队打得齐国不可开交,魏国将会出兵去攻打留地、方与、铚、湖陵、砀、萧、相,那么昔日宋国的谷地就会丧失。齐国人南面去攻打楚国,就会打下泗水流域。这都是平原四达,膏腴之地,让他们独占这些土地。大王攻破楚国去壮大韩、魏,使得齐国强大。韩魏的强大,足以向秦国报仇。齐国南面凭借泗水为界,东边靠近大海,北方靠近黄河,没有后患,天下的国家强大莫过于齐国,魏国。齐国、魏国得到土地假装服从秦王。一年以后,虽然不能称帝,但是阻止大王称帝确是绰绰有余。

凭着大王土地的广博,人口众多,兵力强盛,一行动就和楚国有怨恨,反而让韩魏将帝号交给齐国,这是大王的失算啊。我为大王考虑,不如结交好楚国。秦楚合一面对韩国,韩国必定老老实实的。大王如果再加强东山(华山,崤山一带)一带,强化风陵渡一带黄河的水利,韩国一定成为秦国国内的关内侯。如果大王用部队驻守新郑(韩国国都),魏国害怕,这样一来,许、鄢陵就会闭关自守,,而楚国北方和魏国国都大梁的联系就会断绝,魏国也会成为一个关内侯。大王和结交好楚国,两个大国都成为秦国国内的关内侯,秦国国界就可以东扩跟齐国接壤。齐国的西部地区就可以拱手而取了。大王的土地横贯东西,管束天下,这样燕赵两国不能依靠齐国、楚国,齐国、楚国也不能依靠燕国、赵国。这样以后威震燕、赵,动摇齐、楚。不久燕、赵、齐、楚四国不动兵就会归服秦国。

昭王说:好。于是停止白起进攻,向韩、魏道歉。发出使节去贿赂楚国,约为盟国。

这篇文章百转千回,就是说与楚国结交。有很多方面切准要害。

1、韩、魏两国灭亡,六国难以自立。因为秦国东扩的最大对手就是门口的三晋。

2、远交近攻,绝不可以在三晋没有完全灭亡的时候去攻打远方的国家。

3、在三晋灭亡前,应该结交好远方的国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