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均耀|山高路远
总以为时间很长,然而,一想到要做的事也很多,所以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常听着那首光阴的故事,来告诫自己,要努力做好自己,以不致于让时间,匆匆太匆匆,当然这样也一无所用,因为时间依然悄然流逝,不可阻挡。所以,总想让自己静下心来读一些书,从而寻找到那个真实的自己,到现在,依然在行进当中,以我目前的认知水准,我觉得答案是永远没有的,唯一能做的是一直在行动。
从读书方面说,我认为毛选的理论是最靠近现实生活的书,虽然以后的日子,可以确信仍有新的书跳出来。回顾我这个普通人的读书之路,我很想说说,简单说来,成绩没有多少,只是应该形成一定的好习惯了。
从没有方向到开始启航,更多的是浅尝辄止,而且心比天高,不扎实,浮燥。
对于读书,老实说话,零九年孩子没上幼儿园之前,只看一些与工作有关的行业书,我也没觉得太匆匆,时间还很多,更多的是不屑一顾,现在回想起来,只有每天劳作的充实,没有静夜之后的深思,干涸、简单、有些许无聊。
直到有一天参加孩子的家长会,老师说多陪伴孩子读一些绘本类的书,让孩子尽快插上想象的翅膀。作为父亲,我有意识的开始游走在图书批发市场、图书馆之间,但也只是看些文字与标题醒目的书。每次都看不长久,记得当时看林语堂的书(起因于我高中时看过的,一本关于中国人的书,书里对中国历史800年一盛衰轮回的表述,印象深刻。),多次借来还去也没读多少,但这时已经开始装样子看书了。
正值在那个时间段,由于工作关系到青岛面试招人,也就是现在青岛的同事,当时他也很随意,手里刚好拿着几本从附近青岛图书馆借来的书,说话谈吐间,随和与舒服尽现,我觉的在他身上,有我应该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就是骨子里表现出来的,文化人那种特有的睿智,因此更加坚定了我,对于读书的坚持。
事情的转机大约来自二零一零年,老师加大了孩子的阅读量,但要求父母给孩子读来听,于是我和孩子到图书馆,借了一套台湾作家张友渔的《惊奇童话谷·动物故事系列》,大约有十册,读完书后发现,孩子能零星的、无意识的认字了,我很惊讶孩子们在这方面的超能力。而对于我,也有更大的发现,好象从荒芜人烟的孤岛,来到了熙熙攘攘的人间,开始学着重拾语言的技能。就这样,我经常会给孩子读一些书,慢慢的开始养成看书习惯,但也只是附和孩子的读书。
直到二零一二年,我出差的频次慢慢地多了起来,路上和办事余暇的时间变得更多,旁边又没有孩子的吵闹,正好是读书的好时侯,于是每次会从图书馆带几本书,从那时满街都是《你是人间四月天》中,我看到了语言的魅力,还有对才女林徽因的些许了解,更加巧合的是,高中同学也是和林同出一门(清华大学建筑系),因为刚毕业那会曾经写信交流过,学这个专业的速写是非常厉害的,做到过目几分种内,就勾勒出象样的建筑风格。这得益于对石膏模型的、夜以继日的、千百次的临蓦与实操。那时候的我,依然没有方向,只是开始找寻一些与之有关的书来看,也算了解了一些知识,慢慢的读书的心路也就此展开。
航行中面临无数的方向选择,从众多的方向中开始思考,我的方向在哪里?更多的是开始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知识面前从来就是小我。
毛选曾说“知识分子往往不懂事,对于实际事物往往没有经历,或者经历很少。”更重要的,不经意间还好为人师,自以为是,这在成长的路上是要不得的。
在二零一三年,我很想优化一下自己的出差装备,因为不想在手机上看书,屏小、累眼。所以就入手了亚马逊的Kandle阅读器,它的确给我带来了惊喜,那种接近于纸书品质的e-ink效果、携带方便、适应于各种场景,我觉得非常适合出差,于是我给自己定的任务:象李嘉诚那样每天看书一小时,汉英参半。虽然大部分古书和英文都看不懂。起初,也没有目的性,只是想坚持。实际上,每晚的坚持让自己第二天变得精神恍惚,因为,每晚说好的一小时,每次都违约,看着看着就星光满天了,和看手机朋友圈一样有魔性。
我从亚马逊的电子书里,挑了一些免费的经典书(亚马逊免费公版书很丰富,足以让你有选择),但刚开始时,给我印像最深刻的好象是《读书这件小事》,它不算深,能让我耐着性子看完,它是网络上从事各行业的、爱读书人的一些总结,但我觉得他好象改变并验证我过往的读书经验,比如,顺藤摸瓜,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会找到林徽因,会知道,原来学英语可以先从《木偶奇遇记》开始,从这里我也可以找到徐志摩、泰歌尔、金岳霖相关的作品,基本上与之有关的事情大体有了了解。
另外,现在书架上为孩子买的《丁丁历险记》与《玛法达的世界》也得益于此,孩子百看不厌,直到现在,有时他还会看一下,莫名奇妙的发出各种笑声。我认为这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
这一时间段,我基本上是每天坚持看,还是中英参半,有点儿强迫症的意思。只是为防止精力透支,在时间上多注意了一些。同时,方向性还是不强,可以说是在行进中摸索。
此时,我的必修课是给孩子读《傅雷家书》,读名家的书总会让你有所收获,除了傅雷那优美的文笔,还有那字里行间里透出来的修养与态度,也能让自己的眼界更加宽广,以便于高层次的理解这个世界。
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我试着对他翻译的、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多读了几遍。虽然,在社会上对此书褒贬不一,我指的是局限于当时法国那个时代的特点:高雅与难以理解。当然,作者主观的成分还是占了一定空间,与我们所处社会有些不相称,而我也只是想了解外面的世界,与傅雷那纯熟的翻译风格。
后来,在傅雷家书中多次提及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也读了一遍,效果很不错,我也让孩子读了一遍,如果认真读,真能看到语言技巧的相当进步。这也就是我多年来,一直想建议孩子大声读出来,把心中的情绪发泄出来,走入场景。当然英语也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们会收获那个不一样的自己。
坚持航行,希望达到诗与远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诗和远方都是大家向往的,但时间太匆匆,只希冀于自己的努力尽量达到。就象驾驶汽车一样,一开始觉得简单,慢慢的,经历路上的一次次的惊险与坎坷,最后只能是小心翼翼,慢慢开。
读书也一样,开始有些狂妄,慢慢的经历一次次知识碰撞,越来越谦虚,对于浩瀚的知识海洋,我们算什么?一粒尘埃都不算,唯有老实做人,“要使不懂得变为懂得,就要去做去看,这就是学习”,所以,现在要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慢慢蚕食一本本对我来说有意义的书,经常有空就读读胡适的《怎样读书》,每次都能心心念念,再次警醒自己决心看书(总比不下决心来得好)。于是,这几年开始不乱看书了:
认真读我的《古文观止》,从里面可以学习那些古代仁人志士,群情激昂的纵论天下大事;
钱穆的《国史大纲》让我们明白,历史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系统的、指引性的了解全貌;
老乡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以不废笔墨的把故事讲到极致;
《毛泽东思想》让我们“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on writing well》可以熟谙英语的简洁与明快(还没看完);
《How to win Friends&influence people》怎样练就“温婉的表达情绪,给人以力量,增加自信”;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多了,看看这本验证一下,很有意义;
更有意思的是,我现在还时不时看一下《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在跌宕起伏中见证孩子们的成长世界,最主要的是,看好那种精练丰富的情感表达。
山高路远,总觉得时间不够,也总觉得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人也总离不开繁杂的社会,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毕业工作多年,才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自己想学才真想做。对于我来说,直到30多年后才意识到,而且从毕业到意识到,竟然虚度了十多年,可悲!仔细想一想,真是羡慕那些孜孜不倦的老师与同学,他们由于层次起点高,负苦,更能容易捕捉到这方面的得失。现在我已意识到,不学习很快会失去,在社会上立足的力量,也只能暗暗的卯足劲,抓住人生匆匆的尾巴,砥砺前行了。
韩均耀
2019.6.2于淄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