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朱元璋传:老子是王,都得听我的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一一毛泽东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明开国皇帝,他是富于传奇色彩和具有极大争议的人物。
01
毛泽东对朱元璋曾有很高的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张宏杰撰写的《朱元璋传》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为你呈现一个多维度的朱元璋!
张宏杰是个蒙古族历史学者,百家讲坛的嘉宾讲师。他的笔触关注的主要是历史、文化和国民性,创作了大量具有价值意义的历史文化散文。
368年,朱元璋称帝建国,号大明。明朝与之前朝代相比,其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的那一套极端的专制的体制。在明以前,虽然汉唐这些封建帝国都是建立的君主专制,但都没有明朝这么强势。
明以前的帝王虽然权力很大,但仍然受到贵族和整个官僚阶层的制约,不敢随意妄为。然而到了明朝和以后的满清,皇权才算真正的君临天下,霸阖寰宇,无人再可以挑战皇权。
书评丨朱元璋传:老子是王,都得听我的追溯明清两朝500多年的专制政治史,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源头,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一手设计了明朝的政治制度,通过废丞相,设锦衣卫,文字狱,人肉消灭,打造了一个严密血腥的专制皇权政治体系,然后清朝把这个体系又传承了下去。
我们可以这样说,朱元璋以一己之力主宰了今后数百年的历史。
那么为何朱元璋要设计一套如此严密的极端专制制度呢?这些根本原因就出在朱元璋的出身和年少时经历的苦难。
02
朱元璋的出生于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绝对可以说是最低微的,历朝历代那么多开国皇帝,出身平民的就他和刘邦,但是刘邦起码也是亭长,不用担心吃不饱饭饿死,还可以去赖酒来喝。但对于朱元璋来说,能有个温饱就不错了。
朱元璋出身于当时安徽凤阳的一个贫穷的小乡村里面,父亲朱五四。而朱元璋当时的名字叫朱重八。
自朱元璋出生到他16岁出家,整个朱家就搬了三次家,到了第四次的时候,他们遇到瘟疫,瘟疫夺走了朱元璋父母以及兄弟们的生命,只留下他和二哥几个人。
朱元璋无奈出家,然后又被寺庙赶出来,流浪讨饭三年,最终投军到了郭子仪门下,才过上温饱的日子。
朱元璋的这一生,可以用两个字来总结,那就是“苦难”。
经历过苦难的人要么被千锤百炼,变得坚韧、勇敢、节俭、机智等等,要么变得冷血、奸猾、残忍。恰巧的是朱元璋都有,正面的性格在他夺取天下的时候被无限放大,因为天下未定,他必须懂得隐忍。
书评丨朱元璋传:老子是王,都得听我的但一旦天下安定,乾坤一统,朱元璋就开始释放他性格中一直被隐藏的负面因素。
因为自卑而又自尊,所以朱元璋的性格极为阴晴不定,高兴时可以坦然纳谏,像一个和煦的长者。
但一旦不顺心,就抓住鸡毛蒜皮的小事来大开杀戒,于是专制制度被不断加强。自尊又自卑的的人,往往都要别人都尊重他,害怕别人否定他,所以朱元璋要设置锦衣卫来监视臣民,要大开文字狱,让那些臣民不敢说他坏话,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
朱元璋从小就有梦想,梦想当皇帝。
他小时候最常玩的游戏是装皇帝,让孩子们一行行、一排排、毕恭毕敬、整整齐齐地三跪九叩,同声喊万岁。从这一点能看出,他从小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对权力的渴望。
从军后,朱元璋越来越意识到被人支配的无奈和支配别人的快感。所以,在被人推崇和对别人发号施令时,其自尊心不仅得到满足,而且权力欲进一步膨胀。据明史记载,徐达在功臣中较少被朱元璋所猜忌,究其原因是徐达的小心谨慎和对朱元璋的绝对服从。
每次出征归来,徐达总是首先交还兵符,然后才回家,这样既表示对朱元璋的尊重,又消除了他的疑心,朱元璋大为受用。
03
建国之初,朱元璋就开始杀戮功臣宿将,因为这些人既有才干,又立有大功,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是王朝最危险的潜在威胁。
所以战争刚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寻找各种借口,除掉心腹之患。许多功臣宿将被处死,许多家族被株连灭族。
最有名的是明朝初期的四大冤案,即空印案、郭恒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被牵连诛杀者共有十几万人。
对于各级官吏,朱元璋害怕他们贪赃枉法,会引起老百姓犯上作乱,因此,为防患于未然,朱元璋时代的官员,除了比其他朝代官员的俸禄福利要少得多,而且还非常辛苦,一年只得休息十几天。
薪水低且劳作强度大,要命的是,一条薄命还朝不保夕,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莫名的受了牵连而掉了脑袋,朱元璋时代的官当的是真够悲催的。
纵观历史,一切实行专制独裁的帝王或准帝王,不管他是不是有心做好人,他的目的就是坐稳江山,然而坐得越久,权力对其人性的异化就越厉害,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那些贤明君王当国越久越容易退化,概无例外 。
朱元璋一生为人做事是非常认真敬业,登基后也是秉承一贯做法。他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打点朱氏家业,从登基到去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他信奉稳扎稳打,凡事经过精心筹划,三思而行。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给朱元璋带来胜利的九字方针即可看出他的认真谨慎,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如毛泽东所说,作为现代学者在探寻历史真相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以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作指导,尊重史实,实事求是,还要坚持史料学思维和当代的思维,坚持史论结合,并且要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