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欠我一个解释

或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作为人类,我们与其他高等动物不同的地方之一,便是我们倾向于为我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寻求一个解释。
尽管尼采曾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这无法阻止我们思考并寻求解释。解释无所谓对与错,但总能让大多数人对这个世界更有掌控感和安全感。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往往会做出不同的解释,这也就是说,个体的知觉风格有所差异。
人们在认识事物并寻求解释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截然不同的习惯化行为模式,而这些知觉风格大多是自幼所养成的,也有可能与新近发生的事情带来的触动有关。
比如说,对于男友出轨这件事情,琳娜可能会愤怒地将其归因为男人都是负心汉,她会陷入遇人不淑的悲伤中;而妮妮却可能对此做出内归因,她会怀疑自己不够好,在亲密关系中没有给到男友足够的关怀和爱的满足,因此男友另寻他人;还有的人,可能会将其归因于两人原本就不适合在一起,男友的出轨是迟早的事情,终结了一场错误的关系。
无论哪一种解释,一旦被坚信,当事人便会拥有踏实的感觉,至少,如果下次要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有了解释就相当于有了努力的方向。
试想,在这个错综复杂且充满矛盾的世界里,如果一切结果都没有任何解释可言,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解释可以通过对那些混乱的、难以理解的事实和结果进行“标签化”,来增强我们的安全感、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
文学作品里常常出现这样的描述,当一个陷入痛苦难以自拔的人终于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道理的时候,似乎痛苦就减轻了,豁然开朗了。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因为这个恍然大悟的“道理”,也就是“解释”,能重新定性当事人的情绪,使其变得更容易被理解。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询师深谙解释之道,他们擅长从来访者被压抑的情绪和潜意识的情感中酝酿出解释。解释可以促进领悟,导致更多现实导向的情绪改善与行为矫正。
事实上,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释的准确性,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会歪曲对事件的记忆。而我们不能回到过去,不能重新目睹并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更可况,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知觉风格,同一事件在不同的视角看来会有不同的呈现,然而,解释依然是重要的。
或许,解释的关键不在于“准确性”,而在于“有效性”。如果某一种解释,可能让悲伤的人释怀且没有继发的害处,那么它便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