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文艺评论,刘老师有话说

《走进白鹿原:揭秘与考证》

2018-10-11  本文已影响1人  行走在乾县

乾州碎娃

《走进白鹿原:揭秘与考证》是我2017年底通过微信好友石门汤泉瞿文华推介知道的,这本书其实早就出版了,只不过因我孤陋寡闻罢了。瞿文华和我同属于史飞翔的文学群。我和史飞翔是同乡。瞿文华和卞老先生是同乡。我们就是这样相互认识的。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我喜欢的有历史厚重感的文学作品之一。其实,“陕军东征”作家中,我比较喜欢还有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对于《白鹿原》的解读、评论之作,自然不少,有些也不过是要蹭蹭热度而已,说一些言不由衷、无关紧要的或真理性的废话。但是卞老师这本则不同,有34.4万字,不下一番功夫肯定是弄不来的,就连陈忠实老师也说“这本书把我写《白鹿原》时生活的箱底子全都抖出来了”。所以,在看到瞿文华朋友圈发文的第一时间,我就联系了瞿女士,托她帮我找书。瞿女士几经周折,不仅帮我找到了书,还请卞寿堂老师签名、题赠,这让我欣喜不已。

我拿到的这个是第二版,2016年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本,印数是3千册,售价46元。第一版是2005年1月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印数也是3千册,售价是24.8元。现在第一版签名本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已经喊价到100元了。

这是一部专门为长篇小说《白鹿原》揭秘与考证的书,共分为五编:一、《白鹿原》中的部分地名原型与出处;二、《白鹿原》中的部分人物原型与出处;三、《白鹿原》中有关事件的原型与出处;四、《白鹿原》中有关故事传说的渊源探讨;五、《白鹿原》中民俗渊源赏析。书有序、有前言,有后记,得到了众多名家如陈忠实、费炳勋、李星、刘建勋、商子雍、畅广元、李震、郭兴文、王学民、杨运锋等陕西文学、文化传播、文学评论大家的一致称赞。

《寻找白鹿原》

说句实话,我一向是反对对文学作品进行对号入座式的分析,因为小说本来就有“杂取百家而成一人”之说,比如说阿Q就是鲁迅总结归纳概括众多国人的特点塑造的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如果非要考证一下,阿Q是谁的化身,那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中国人的身上,至今都可以找到他的影子或者气息。更何况现在有些文学研究专家们甚至谈不上对号入座,为了找一个好的噱头,不惜断章取义、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臆想连篇、误人子弟。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是没有人能够否定的,但是生前差点饿死的曹雪芹,肯定不知道他的一部《红楼梦》流传下来,对于后世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养活了数以万计的《红楼梦》研究的专家学者。这其中就有一些我无法理解和接受的,比如说有人从小说中看到了清世祖与董鄂妃的影子。鲁迅先生对此有言:流言家看见宫闱秘史。

我个人认为有些红学研究却是不靠谱。之所以这样去说,其原因在于这些文章都是在曹雪芹之后所写,作者大多没有和曹雪芹有过交集,对于曹雪芹的创作背景等方面的东西了解不够深刻,分析考证索引也不可能经过曹雪芹的首肯,所以所持说法真假难以评断。

小说《白鹿原》写的是滋水的人和事,但是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滋水就是蓝田县。虽说在三原县也有一处白鹿原,但是地貌对比一下,历史传说对比一下,则是蓝田白鹿原无疑。而且根据陈忠实先生在1994年《蓝田县志》首发式上说过的一个笑话(也可能是实际情况,为避免主办方尴尬,所以说是笑话),“为写《白鹿原》,他在蓝田参阅了很多的资料,尤其是《蓝田县志》(民国志)。按照要求一次只能借一本,为了省去来回折腾,他就干脆住在蓝田县。”这段话也说明蓝田白鹿原就是小说《白鹿原》的故事原型所在地。

卞寿堂作品

卞先生是蓝田人,1944年7月生,曾从事新闻、卫生、宣传、组织、党史研究、档案工作等,曾任县志主编、档案局(馆)长等职,所以对于蓝田县的历史人文自然非常熟悉。陈忠实是1942年6月出生的。《白鹿原》所写的是清末民初到建国之初的半个世纪里白鹿原上所发生的事情。这其中有很多是两人都无法经历的。但是,建国后两人在建国后所经历的却又很多相同之处。同时,按照《走进白鹿原》一书中的照片和卞老师《后记》中所证实,卞老师和陈忠实生前有过多次交往,就该书的内容、出版等事宜进行过沟通交流。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这几乎可以认为陈忠实对于卞老师的解读是认可的。这种认可可能不是完全同意,可能是求同存异,但起码是原著作者知晓的、首肯的。

《走进白鹿原:考证与揭秘》扉页

《走进白鹿原:考证与揭秘》一书,无论是追踪历史人物事迹,探究历史真相、叙说关中风俗还是描绘故乡风景,都是文辞优美,读来朗朗上口,能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所以,西北大学研究生导师费秉勋认为该书“文字陈述得体,有史笔之严谨,描写平实,文字优美”,在该书的研讨会上,他把《走进白鹿原》和《白鹿原》放在一起评价,发出了“分则双赢,合则浑然” 的赞誉。

费秉勋

西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刘建勋有种说法我很喜欢。“法国历史学家罗戴尔认为促进社会变动、发展的事件、文化风俗、思想等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种时间,一种叫做地理时间,另一种叫做历史时间,第三种是个体时间”。实际上,我个人认为陈忠实老师是把三种时间高度浓缩、提炼概括写成《白鹿原》,卞寿堂老师现在所作就是把这三种时间一一展现出来、工笔细描做成《走进白鹿原》。

刘建勋

近两年,我一直在做一个关于乾县乡土文化推广的东西——系列散文连载《行走在乾县》。做这件事情的最初起因是我想为编撰乡土教材搜集资料。到最后,我发现这个东西越挖越深,越刨越多,以至于沉湎其中,感到乐趣无穷。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卞老师的这本书,说句实话,卞老师的这本书为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

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于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就在于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主要的特点是封闭,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传统的农业生产因为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被淘汰,加之当代人对于地域文化的重视不足,农耕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人们偶尔即使想起地域文化,那也是因为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做一身光亮鲜丽的嫁衣。地域文化的消逝对人来来说是一种悲哀,人们对动物、植物的保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在地域文化的保护方面做的远远不够。

卞寿堂签名售书

有人说,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特别是信息时代成为地域文化的杀手。我说这话既对也不对。对,是因为确实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地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不对,是因为现代文明便利的技术可以促使我们用多种方式来保留、记录再现我们能够找到的所有的文化,永久的保留这种文化。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采取传统文化怎样的一种态度,积极的面对还是消极的固守,无力地哭泣。

在最初做乾县地方文化推广的日子里,我有些孤单。所以,我要感谢卞老师,因为他给了我榜样的力量,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要感谢乾州碎娃微信公众号的近700名关注者,是他们的支持鼓励让我走到了今天。当然,在这三四年里,我欣喜地看到,在乾县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传承我们的地域文化,我们的队伍会越来越大,成果越来越丰硕。

乾县古城墙

“信、达、雅”是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常在文言翻译中常被人提起(对于外文翻译也有类似的要求)。具体说:“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所以,我觉得要谈我对这本34万字的《走进白鹿原》的认识和感受,那就是:可信,广征博引、真实准确;文雅,文辞优美、文风自然;通达,文理顺畅,逻辑严密。

乾州碎娃(刘立军,关中平原、女皇脚下、城乡结合部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热爱教育事业中年男子。性木讷,爱文学,常著文章以自娱。俯仰天地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我心)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