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村庄会成为一种记忆吗
文/朱秋霞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桑社会,早在六千年前就开始了种稻、养蚕。
人们沿河而居,灌溉种植,农田布局如棋盘,天下尽在其中。
世世代代的农民把土地看作了“命根子”,因为农民必须从土地里获取生存资源,土地的价值始终与人的生存保障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谁,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首先要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然后才能言其他。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古代诗人的眼中,田园生活是美好的,春夏秋冬,风景各异,院内养几只鸡鸭,房前种豆又栽瓜,多么惬意啊!
可是,这种自然生活状态,并不是常态,实际上农民的生活都不尽人意。历史上多次社会动荡,都是生存危机下发生的。为了生存,各方面的竞争始终存在。
生存压力是怎么造成的呢?由于人类为了生存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极大,造成生存资源枯竭,再加上社会的分配不公,大部分资源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这就使得大部分人始终在为少部分资源奋斗不止,所以感觉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很大。
在农村,为了达到高产高能,就必须追求农业产业化,就要向西方学习规模化农业生产。因为零散的土地不能达到规模化生产标准,所以要并村重建,导致许多自然村落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消失了。这种方式是不是最合适的?还是有待商榷的呢?
在城市化进程中,曾经许多有保存价值的建筑和民宿消失了。建国初期,看到很多古城墙和古建筑,被工业化的滚滚热浪摧毁了,这让建筑家梁思成先生很无奈。
没办法,万事不能两全,有所得必有所失。
在新农村建设中,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那些有保存价值的自然村落,摧毁不可再生的东西很容易,要想恢复可就很难了!
不可否认,农民生活的场所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氛围,可以说自然村落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它的存在是乡愁的存在,牵动着中国九亿农民后代的心呢!
如果多少年之后,我们的住所都是一个模式的,十分整齐划一,我们的种植也都是单一的,生活多么单调啊!虽然农业产量很高,产量过剩就造成了浪费,土地的高产其实是农药和化肥摧出来的,这样的粮食对人体有益吗?安全吗?社会本来应该是多元化存在的,百业兴旺,各取所需,百花盛开,各有千秋!不可能是一个模式的。农民本是百业农民,那些打铁的、捏泥人的、做锡活的等手工业者随着村庄的消失也消失了,传统匠人手艺无法传承下去,这是一种悲哀。
为什么有钱人宁愿花高价去买有机食品呢?说明单一种植高产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我们现在需要高质量、品种多样的食品。我们奋斗多年渴望而达到的结果反而不适应社会需要了,这不很可笑吗?
谁都知道,加工的食品不如原生态的对人体有益,我们吃的自己地里种植的蔬菜更放心,那么,原生态村落是不是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呢?
保存有价值的自然村落,不但是留给后代子孙的文化遗产,也可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事业。
当然,村庄没落是近几十年工业化发展的必然。
新农村建设,并不是推倒平房让农民上楼,而是怎样让农民的生活最大改善,环境卫生治理得更好,闲置土地的再利用。
习惯了一家一个院子生活的农民,对于上楼并不十分向往。在自家院子里种花种菜,那是在大城市住别墅的有钱人才能享受的级别啊!
新农村建设当然包括农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倡导新风尚,改变旧的生活方式,显然这个问题很难,有人说如果不能改变现在的一家一户一亩三分地的生产方式,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是绝对的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呢?
国家的新农村建设政策,首先在某些地区作试点,而不是全部一刀切,这样就有了缓冲期,经过规划和创新,有选择地把有价值的自然村落保存下来,把需要改进的自然村落逐步推进生态化、科学化发展,打造一种特色文化、区域文化,并创造价值,产生利润,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美好的生活是民心所向,我们期待着,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幸福,我们共同参与,我们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