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如何连接自然与文明(十五)
如今面包的意义已经从果腹的食物延伸成了生活的必需。越来越多人把它当做沟通交流的媒介,发起社交活动来推动美食共享,甚至引领社会风尚。制作面包被视为了一门高超的烹饪艺术,因为它点石成金地将禾草类植物转化成为易于消化,营养丰富,口感又很独特的美味佳肴,虽然这个禾草类植物仅限于小麦种子 。大约6000年前人类学会了发酵面包,在此之前我们的胃很难直接消化禾草类植物。这一重大发现让人类也加入了食草动物的行列,由于地球上2/3的陆地覆盖着禾草类植物,而且它们非常擅长吸收太阳能,这让人类通过食物能够更快地获得植物中的营养,而之前这些营养都要通过肉食动物体内的二手或者三手的方式来摄取。
种子是植物中能量储存最多的地方,也是单胃动物能够轻易吸收的部分。人类的祖先在可食用的禾草类植物中经过人工筛选,将个头最大最容易获得的种子种植栽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植物也开始朝有利于人类消化的方向进化 。种子大而饱满并且会抑制果皮在收获季节前开裂,防止它们过早的掉落到地面上。而人们需要开垦土地为植物创造适合的生长环境,并且防止它们受到树木、杂草、昆虫或者是病毒的侵害。禾草类植物与人类的共生关系也促进了人体内部分泌专门消化它们的淀粉酶。不过种子也会千方百计的保护自己的能量不被轻易夺走,所以需要用更多的方法对其进行加工。
在农业文明最初的几千年里,最原始的加工方法是将这些种子放在火上烤或者用石头磨碎,然后加水煮开熬成简单的糊状或者粥。这个过程很简单也保证了丰富的营养。有时候糊状物过于粘稠,人们也会把它们倒在滚烫的石头上摊平,然后炙烤,这就是最早的无酵面包。后来在古埃及有人发现被放在角落里晾了好几天的那碗面糊表面滋生出了气泡,变得生机勃勃,放在炉子里烤之后膨胀的更大,它的内部形成了蓬松稳定的海绵状结构。食物体积能膨胀两三倍是让人们非常惊喜的,虽然后来发现那些增大的体积,只是因为其中的气泡,但它的口感的确松软细腻风味独特。
面包的发现开始偶然,但之后却是人们各种努力的尝试结果。古埃及人开始从简单烹饪变成了厨艺大师,他们开始将原生态的食物转化成营养更丰富的美味佳肴。制作面包是一个生物化学过程,需要与微生物代谢共同合作,变化复杂很考验耐心。从原料到磨粉的工艺以及烘焙的手艺都有讲究。面包要烘的好吃需要有松软的蜂窝状内层。新鲜出炉的面包会更蓬松就是因为蜂窝里包裹的气体最多,面包的香味就更浓厚。烘焙时的麦香会让整个屋子的人都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