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影视类伯乐收稿专题(非村兼任)星思考读书会伴读营春风驿站

《在轮下》为何至今还能直击人心?

2025-10-29  本文已影响0人  j星星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熟悉赫尔曼·黑塞作品的人显然不会对这本《在轮下》陌生。书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内心独白和对个体命运的追问,构成了这本书的优秀和经典。

1、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最突出的应该是有关“河边”的描写。

河边有天空,是夏天龙胆蓝色、蔚蓝色、一尘不染深蓝色的天空,是初秋淡蓝色、深秋惨淡的天空,以及冬夜里,暴风雨卷着翻滚的乌云,穿越阴沉的天空。

河边有山峦,是近处青黑色的冷杉覆盖着的山峦,是不远处的山影,是远处群山里千万棵形成一堵庄严褐色墙壁的笔直树干,以及杉树阴和整个山坡上覆盖着的紫红色花朵。

河边有河水,它潺潺地流着,碧波闪烁,有温暖、潮湿的气流被蒸散而出,最关键的是河水里有活泼多姿、色彩斑斓的各种鲤鱼、白鱼、鲃鱼、鲦鱼。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黑塞这么喜欢描写“河边”?那是因为“河边”的环境描写,不仅主动推动着整本书的故事情节发展,而且为主角汉斯的悲剧命运被动地埋下了一个贯穿全书始终的伏笔。

汉斯喜欢在宁静的河边钓鱼,这不仅是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更是他缓解学业压力和自己童年的唯一爱好。

我自己,曾经也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钓鱼。钓鱼,最享受的应该是鱼咬钩、杆拉鱼那一瞬间的快感。其次是没鱼咬钩,人闲适地坐在河岸边,看着平静的河面,全身心置身于河边那种静谧氛围的美好舒服感,那一刻真的能够忘却一切,拥有真正的自由。

汉斯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神学校。可是,他却对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尤其是希伯来文,产生了畏惧,随即压力倍增,头痛欲裂是其最明显的表现,伴随着的还有沮丧到极点的心情。这个时候,他最渴望的是回到河边去钓鱼,因为河边钓鱼才是他的解脱。

最终,汉斯得了神经衰弱症,他感到非常恐惧。是的,“他家里从来没人得过神经病。说起这类病人时,人们总是带着不解的嘲笑或轻佻的怜悯,好像他们是疯子一样。而现在,他的汉斯却带着这种病回了家。”最后,汉斯终于回到了河边,只是他不是来钓鱼的,而是投身于了冰冷的河水之中。河流变成了他的生命终结地,“河边”的环境本身也成了一个巨大的、充满宿命感的悲剧象征。

有关“季节更迭”的环境描写,也完美地增强了本书的感染力。

春天是希望。特别是早春,那个时候,树木已经褪去冬装,枝条的线条越来越明晰,嫩叶交织处,微风吹过,像纤柔的碧波。

夏天是躁动。在炎热的夏日午后,汉斯会去乘木筏。“于是他跳上捆得松散的浮木,躺在柳条上,想象木筏一路前行,经过草地、田野、村庄,经过凉爽的林边、桥洞和开放的水闸。”这个时候,他没有头痛,也毫无烦愁。

秋天的压抑。汉斯头疼得厉害的时候,他会坐在河边,头顶是初秋淡蓝色的天空。深秋时,不仅冰凉,而且天空开始变得惨淡,秋风也会在森林中呼啸、呜咽。

冬天的死亡。冬日里到处都是枯萎的小树,充满了惆怅和绝望,让人看了不免心痛。

黑塞有关“四季”的环境描写笔触细腻,不仅是本书的氛围背景,也是人物情绪,能够让读者从一开始就预感到结局的悲剧,一步一步传递着忧伤,非常具有感染力。

我自己,怕冷,当然就特别不喜欢深秋和寒冬。虽然不至于遭遇压抑和遇见死亡,但是却容易触发身体的不适和神经的焦躁,从而经常产生各种心理的不适。所以读到这样的冬日悲剧,也是特别地有共情和被感染。

2、内心独白

善于使用“内心独白”是很多优秀作品的共同之处。这本书也用很多有关主角汉斯的内心独白。

面对父亲的期望和压力,表现不好时,汉斯总是心情沉重,他怕父亲失望,更怕辜负父亲,他的内心非常煎熬。“父亲点燃一根雪茄。城镇和河流隐没在山谷中。这次旅行对他俩来说,都是种折磨。”、“一张张陌生的脸,一幢幢气派的高楼,令人疲惫的长路,马车道和街上嘈杂的喧嚣声,这一切似乎都在吓唬他,让他痛苦不堪。”、“他无措而失落地蹲坐在房中。而当他注视着奇怪的周遭......他感到自己被彻底出卖了。”这些独白的感受,很好地体现出了汉斯的真实内心。一方面他希望自己考上理想的神学校,另一方面他也不希望惹恼父亲,他希望对父亲能够有所交代。

除了自己的父亲,身旁的牧师、学校的老师,特别是校长,他们也都一直在鞭策他,让他时刻保持警醒,甚至不能有片刻的懈怠。所以,汉斯才能够一直优秀。因为,汉斯的优秀,他一直都是大家认可和赞同的佼佼者。所以,他的内心哪怕被一点儿焦虑和痛苦占据,夜晚就会让他无法入睡,让他坠入令人窒息的噩梦,甚至梦中都是阴森可怕的幻象。

在本书当中,这些都是通过“内心独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有被爱的负担和疲惫,也有被贴了标签的孤独和恐惧,当然还有被规训的窒息和无力。

3、对个体命运的追问

“对个体命运的追问”是这本书最深入人心的思考。

虽然它描写的是百年前的德国当时神学校的教育体制,但是这面教育的镜子依然映照出了当今的一些有关教育的不合理现象。

个体的微光,被不理性的家庭期望和不公平的社会规训的双重车轮碾压着。不仅整体的内卷严重,而且个体的精神承压。

作为父亲的我,读完这本《在轮下》也不禁开始思考:个体的,特别是自己的下一代,到底应该如何期待、引导和碰撞。最终,那个关乎存在根本的疑问——生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又不禁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之中。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汉斯在“前往毛尔布隆入学时,路上的焦虑和忐忑的喜悦”时,他的那个疑问“——这一切如今意义何在?”还有《纳瓦尔宝典》中的那句“生命的意义在于专注于事情本身,体验过程,享受当下。”

这些都回荡着,让我久久不能停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