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为古来事,学史可开新—《全球通史》030116204蔡妍
历史一词,读来便有一种悠然厚重之感,它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生生发展、不断进步的痕迹和记载。毫无疑问,历史是无法更改的过去,但是对历史的解说和探寻却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深入的。古有云“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每一个时代,都会面临不同的困惑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研读历史,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全球通史》就是这样的一部著作,正如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中所说:“新世界需要新史学”。该书所述历史始于原始社会止于1996年,着眼于全球,所涉及的方面广至科技、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无论是人类的起源、朝代的更替、文明的演变还是科技的进步,都能在书中找到依据和描述,涉猎之广,在史书界堪称一绝。不同于大多数史书铺陈直述的老调重弹,斯塔夫里阿诺斯以简洁生动、通俗易懂的方法为我们演示了全球历史的演变。阅读《全球通史》,就像是在与一名白发苍苍的老翁对话,他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只是在品茶闲聊之时,与你谈论历史上的趣事,娓娓道来,让人为之迷醉。在老翁的叙述下,一幅美丽的历史画卷由远及近地在你面前展现,其非凡的程度让人爱不释手。或许,这就是它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吧!
粗略翻阅,便不难看出,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近代战争的发动颇为频繁。小至国内纷争,大至世界大战,科技的发达,航海业的发展让人们不再局限于原先的一隅栖息之地,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在利益、金钱的驱使下愈演愈烈,最终变为了渴望一统世界的野心。于是,一场场在贸易交易的借口掩护下的战争悄然酝酿,接着又猛然爆发。一战、二战……一次次的炮火轰打,伴随着朝代的更替和国家的兴旺与没落。让无数人无家可归,又让无数人失去亲人,这不禁引人深思,难道战争当真无法避免吗?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中这样说道:“历史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核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因为战争真的发生不是由于人性,而是由于人类社会的缘故。”由此可见,战争并非国家发展的唯一途径,以原始社会为例,他们以团体生活,彼此互相帮助,不也创造出了无比灿烂而光辉的文明吗?我们理应以史为鉴,增进对不同国家文化、习俗的理解与包容,互帮互助,避免战争的爆发,绘制一幅美好的世界蓝图。
除战争以外,科技在全文的出现率同样很高,毫无疑问,科技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全球通史》中这样评价:“技术愈原始,其使用范围也就愈有限;反之,技术愈先进,其使用范围也就愈广阔。”的确,火药的发明、蒸汽机的使用……每一次的技术变革都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灾难,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随着对历史的深入发掘,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认识到了科技的两面性,水能载其舟,亦能覆其舟,这就警示我们要合理把握对科技的使用,发挥它的优势,规避它的危害。
综上可见,《全球通史》着手于以史映今,希望能通过历史的教训给今日的社会一点启发和指导,具备诸多记述性史书所不具有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着实令人惊喜。
细品本书,又会发现意外的惊喜。首先,不同于原先我们记忆中的《史记》《国语》等国家史、朝代史史书,《全球通史》放眼全球历史。正如序中所说“它论述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它关注的是所有民族而不仅仅是西方诸民族或非西方诸民族。就仿佛读者正栖身月球俯瞰着我们所在的这颗巨大的行星。”在撰写这本书时,斯塔夫里阿诺斯一改普通西方学者一贯的“西方中心论”思想,将世界各地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对比和分析,读来利于联想,促进了读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这是其他史书所不具备的。其次,《全球通史》不仅仅局限于对历史重大事件的记述,它同样注重对各地人文风土的描写和对比。在对女性的轻视方面,作者认为这种现象起源于灌溉、冶金技术出现后女性对农业、手工业的无力掌握,但这种歧视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中国古代,女人需要裹小脚以防止出门,古印度时期,女子在丈夫坟前自焚是至高荣耀,而在古希腊时期,女性更是被比作猪狗;在文明形成方面,同时期的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琐罗亚斯德等等都遇到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斯塔夫里阿诺斯将这些关联点一一收集比对,体现了历史鲜为人知的生动性和趣味生活性,历史不再拘泥于厚厚的书卷中,而是跃然纸上。
一品《全球通史》,站在时代长河的中央,聆听历史的回声,开拓未来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