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录影评剧评国学与传统文化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闲谈新《三国》

2017-08-21  本文已影响125人  江北客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闲谈新《三国》

文/江北客@渔樵令胡@千江寻一客

新《三国》热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各个地方台仍然在不断重播,但每次我用遥控器换频道的时候,如果看到有《三国》,都会饶有兴致地多看一会儿,因为之前由于世界杯及其它多方面的原因,并没有一集不漏地看完这部剧。窃以为,这部由朱苏进编剧高希希执导的新《三国》虽争议不断,但确实拍出了新的味道,我想这也是我每次换台的时候都愿意细细看上几集的原因所在。这说明,它确实值得咀嚼,有吸引人的地方。

的确,三国是每个中国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我很小的时候就看了一套完完整整的《三国演义》小人书,还记得封皮是那种偏深一点的蓝色,时至今日,像《李郭交兵》这种垃圾情节都还记忆犹新,包括后来蜀国后期姜邓斗智二士争功的大部分情节都还颇有印象,比如有一员大将,叫夏侯霸,应该战力比较强,是员悍将。所以我一直在想,当时究竟是哪里的出版社出版了这种小人书,而且内容编排得相当合理,特别是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讲,图文都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每一本的名字都是简明扼要的四个字,一直从黄巾之乱,说到三国归晋。由此编辑的功力可见一斑。

这次新版《三国》的剧集我虽然没有看全,但还是在闲暇之余在网上找来了完整的剧情浮光掠影读了一遍。应该说,新《三国》的编剧还是有许多新颖的地方。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别出心裁。因为它颠覆了我以往以《三国演义》为基准的对三国的理解。也不能说是颠覆,应该说是拓宽了一种思路,提供了另一种新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三国的情节和人物。这种新意,对于每个从心底里喜欢三国的观众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养分和养料。当然,由于这种大胆创新的尝试,难免会遭来不同程度的非议和批评。

但是,团团如磨牛,我还是想与和我一样喜欢“遥想公瑾当年”的民间三国爱好者一起来分享一下对于新《三国》这一新鲜草料的咀嚼成果,不是从学术的角度,而是作为普通草根爱好者茶余饭后的闲谈。

我常常以为,历史的星空中,能够真正以江山为棋局,纹枰论道的风流人物,止寥寥数人而已。这种历史人物,比如汉初之张良,东晋之谢安。而在汉末三国的范畴内,拥有这种资格的历史人物,一直是毫无争议地聚焦在一两个人身上,比如毫无争议的诸葛亮,“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

但这次新《三国》,拉长了这个名单,而且确实是用一种新鲜活泼的思路开阔了我们对于三国这局棋的理解和品评。

先说第一个我认为出彩的人物,那就是,庞统庞士元。自小看《三国演义》,对于庞统一直有一丝遗憾。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而刘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拥有了卧龙凤雏两个人,却最终没能一统天下,真可谓是一桩憾事。我一直在想,如果庞统不死,三国的历史会否改写。如庞统不死,则诸葛亮不必入川,仍可坐镇荆州。那么,就不会有关云长大意失荆州。我一直以为,关云长之所以大意失荆州,还是在于荆州没有一位重量级的谋臣坐镇,当时他身边,最高级别的谋士似乎是马良,但马良明显和卧龙凤雏有较大差距。我甚至在想,如果有徐庶在,荆州必不会丢。但话说回来,如果徐庶不走,刘备也请不出诸葛亮。所以,蜀汉这边归根结底缺就缺在一个重量级的谋臣。

那么换个思路想,如果由庞统坐镇荆州,诸葛亮入川,是不是结局会不同?

其实也未必。

《三国演义》总是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就是庞统请缨随刘备入川,在心里就有一种“孔明不欲吾独成此功”的想法。总之就是让人觉得有点“一山难容二虎”的味道,二人之间或多或少有些隔膜。所以庞统带着这种主观情绪入川,急于建功,所以主动要求走小道,骑刘备的白马,于是在落凤坡殒命。而且诸葛亮似乎还夜观天象预见到了这种让人扼腕的结局,事先有善意提醒而庞统不听,这样一进一出就将卧龙凤雏之间的境界和气度生生拉开了一个档次。所以我们私心里常有凤雏不如卧龙之叹,将凤雏之死归于天数,凤雏落地,卧龙升天。

但新《三国》似乎有彻底给庞统平反的意味,将庞统的牺牲定义为主动牺牲,而非被动丧命,找刘备借白马就是一心为了当箭靶,好让川军射死自己,很有杀身成仁的意境。牺牲自己,成全刘备的仁义。牺牲自己,让刘备拥有一个进军成都的理由。这一下就大大提升了庞统的思想境界,让其足以跻身以江山为棋局的人物榜单。由此,庞士元的历史使命令人刮目相看,乃是,士为知己者死,以自己的生命为棋子,为主公刘备做活西川这盘棋。

所以如果这样说,即使是诸葛亮入川,也不一定能让刘备找到这个说服自己“将仁义进行到底”的理由。结局,必然是军师阵亡,凤雏牺牲。所以,诸葛亮万万不可入川,如果牺牲了诸葛亮,那三国就没法弄了。

而且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对于刘备集团而言,荆州是唯一一块有气有眼的活棋,入川的部队可谓孤军,还没有做活。所以必须由诸葛亮坐镇荆州,保住这块已经做活的根据地。如果荆州有任何闪失,那么入川的部队就成了没有眼的死棋,迟早被对手绞杀。夺川之后,西川成了有气有眼的活棋,成为蜀汉最大的根据地,这个时候丢荆州,虽令人扼腕痛惜,但毕竟大龙还在,整个大局已经是一盘活棋。

所以新《三国》中庞统的牺牲,对于蜀汉集团的意义,在于以性命为棋子,成全了这一盘大棋。无庞统之牺牲,则无法做活这盘棋。

而对于庞统的这种战略意义上的大牺牲,之前一直有着种种精心的铺垫。这次饰演庞统的演员,曾经在《大宅门》中饰演一个无赖,第一眼看到庞统的形象,确实有些大跌眼镜,但细细咀嚼,这个奇丑无比的庞士元其实还是相当有韵味的。之前的许多细节都为之后“士为知己者死”的大牺牲作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注脚。 

庞统

比如他在江边和船夫的一段对白,只有一个铜钱而成交,说船夫比江东吴侯要识货。随后化名龙广,策论受刘备赏识,却因容貌丑陋,而只得一小小耒阳令。终日醉酒,张飞来审,却在半日之内处理完半年内积压的公务。刘备星夜来访大贤,甘为龙广打酒,但他仍然执意要走,刘备赠白马,张飞喊杀,刘备断喝,至此方才下定决心选择刘备为一生侍奉的英主。

有了这些铺垫,这才使得之后庞统在刘备因“仁义”二字而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之时义无反顾地选择牺牲自己成全主公变得有理有据。士为知己者死。这一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教人热泪盈眶。

其实新《三国》对于庞统之死的这种处理极富想象力,且有相当历史依据。《三国演义》中说庞统给刘备献上中下三计,刘备权衡轻重缓急,取中计,于是庞统自请走小路,骑刘备之白马,中箭而亡。而《三国志》的说法是攻雒城时,庞统中流矢而亡。又说刘备在斩杀杨怀、高沛二将攻取涪水关之后,置酒高歌,庞统逆耳进谏,说主公兴不义之师,攻城掠地,有何可喜之处?之后二人酒醒,彼此认错,君臣释然。也就是说,在历史上,庞统曾经深刻考虑到了刘备夺川的仁义问题。所以新《三国》对于庞统之死的艺术处理,可谓匠心独运。可浮一大白。

下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是倪大红饰演的司马懿。在人们心目中,总是觉得司马懿不如诸葛亮,总是觉得他略逊一筹,总是比诸葛亮差上那么一点点。然而新《三国》中在诸多方面体现出了司马懿不逊诸葛亮的大局观和城府气度。 

司马懿

司马懿之出场,是在赤壁之战曹操败后,这种安排颇值得玩味。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正式粉墨登场应该是在诸葛亮六出祁山之时,成为魏国方面唯一能够在正面战场与诸葛亮相抗衡的人物,同时也毫无悬念地成为衬托诸葛亮的大绿叶。但新《三国》安排司马懿化名马横,成为在赤壁之败后唯一能和曹操推心置腹谈论天下大势的谋臣。这种巧妙的处理无形中提升了司马懿在三国这盘大棋中的历史地位。屯田,练兵,数十年后以魏国之综合实力在三国之争中最终胜出,在新《三国》中,赤壁大战后曹魏阵营中能有此识见的人,只有两个。一是曹操,一是司马懿。这充分体现了司马懿的胸襟,当然也同时体现了曹操的胸襟。真正胸怀天下的大人物,视天下为囊中之物,不为一城一池,乃至一个局部的胜负得失而挂怀。这样的人物,心智才叫可怕。

和凤雏庞统为求明主不惜待价而沽十年一样,司马懿亦是志在沽取天下,所以在曹操全盛之时也就是赤壁之战前他毅然选择了退隐,甚至是在曹操三番两次派人寻访乃至通缉抓捕的前提下依然选择隐姓埋名,待价而沽。待曹操大败之后,才以领导开总结大会讲话时故意呼声如雷的方式出山。这种心智委实让人赞叹。因为在曹操一路势如破竹高歌猛进之时,身边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此时司马懿若是出仕,必然淹没在谋士的海洋中,而在曹操的心目中,司马懿的地位定然不会超过曹操身边创业谋臣中的任何一位,比如荀彧,比如程昱。而在赤壁大败,当曹孟德仰天长叹“使奉孝在,孤不致有如此大败”之时以如此别出心裁的方式进入曹操视线,且在狱中与曹操纹枰论道,推敲天下大势,司马懿从此在曹操心目中的份量就变得独树一帜,鹤立鸡群,卓然不同。所以,对于司马懿的历史定位,无疑是与卧龙凤雏在同一级别,都是志在天下,不论是匡扶天下,还是沽取天下。这种大师级的肯定,在对《空城计》的全新诠释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马谡失街亭,致使北伐全局崩坏,遂有诸葛孔明空城计之上演。这一集我虽一直没在电视上一睹为快,但从剧情介绍中看到,司马懿之所以退兵,并非中孔明之计,而是从孔明琴音中听出了兔死狐悲鸟尽弓藏之意,遂惺惺相惜,同病相怜,于是选择留孔明为对手,佯装中计,退兵而去。司马懿之心胸城府,由此可窥全豹。

值得一提的是,倪大红的表演极富张力,比如汉中之败后,跪地以衣袖擦地为曹操开路而上车驾。他在《乔家大院》中,曾经和陈建斌饰演的乔治庸之间有非常精彩的对手戏。在新《三国》中,这一经典组合继续着这种精彩。可以说,当这两个人物碰撞出历史思辩的火花之时,司马懿之精彩,即是曹孟德之精彩,曹孟德之精彩,即是司马懿之精彩。

曹操和司马懿

所以,说完了司马的精彩,我们再来好好说说曹操的精彩。

方才说了,真正能以天下为棋盘,纹枰论道的人物,止寥寥数人而已。

在新《三国》的这个名单中,单以谋臣而言,诸葛亮算一个,庞统算一个,司马懿算一个。东吴方面,周郎有赤壁之功,虽胸襟略欠些许(《三国演义》观点),也可算一个。鲁肃促成孙刘联盟,亦可入席。吕蒙偷袭荆州,颇有争议,暂时搁置。陆逊火烧连营,保江东数十年高枕无忧,也可入席。

那么,曾经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曹操,究竟有没有资格坐在卧龙凤雏这一桌上,和他们把盏言欢呢?

毫无疑问,曹操是三国这盘大棋的开创者,曹操刺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三国这盘棋的走势和格局。但和卧龙凤雏司马懿这些谋取天下沽取天下的九段高手相比,曹操的段位究竟够不够?

由于有赤壁之败,我们往往会觉得,曹操的段位还不够,在心智谋略上,还是不如卧龙凤雏,大概也就是常昊八段左右的水平,比马晓春九段还差一截。

但新《三国》对于汉中之役令人耳目一新的诠释,彻底提升了曹操的段位。在《三国演义》中,定军山一役,黄忠斩夏侯渊,之后刘备大败曹操,攻取汉中,蜀汉集团的声势在三国时代攀升至巅峰。汉中之役,是刘备这辈子第一次在正面战场上对曹操吹响号角,发起冲击,而且取得了酣畅淋漓的胜利。之后刘备进位汉中王,使得所有在心理上不遗余力支持志在匡扶汉室的刘皇叔的三国爱好者第一次有了《隆中对》中一路出秦川一路出荆襄两路北伐中原的美好遐想。只不过由于之后关云长大意失荆州,使得这种美好的战略展望成为泡影。再加上刘备为二弟报仇,兴两川之兵伐吴,致有彝陵之败,由是蜀吴军力国力更趋衰减,从中长期来讲再也无法与曹魏相抗衡。

然而,新《三国》中,这种局面被解释成恰恰是由曹操精心设计,一手造成的。这种布局相当于围棋中的弃子,不止是弃子,而且是弃一个局部。由此带来全局整体上的战略变化。

曹操弃的第一个子,名叫夏侯渊。黄忠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对于曹魏集团军心的打击,是致命的。这应该是一种盖棺定论。但关键是谁又知道,当时在下这盘棋的曹操,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谁也无法回答。这也就给了编剧充分的演绎和想象空间。

夏侯渊定军山被围时,曹操心里到底是想救,还是不救?

从常理推断,一定是救。

但曹操心中的答案是,不救!弃夏侯渊。救只会导致己方更大的牺牲。

在随后的汉中之役中,曹操到底是想保有汉中,还是放弃汉中?

这时曹操心中的答案,仍然是,弃!

这种心智就让人感到可怕了。难道曹操当时就不想打胜仗,不想击败刘备?

我觉得更为合理的解释是,曹操在看出胜负大势的同时,果断做出了弃守汉中的战略决定。

放弃汉中这个局部,让刘备声势滔天,而换来另一个局部“随风潜入夜”的战略变化,那就是,“润物细无声”的荆州之乱。

弃守汉中,刘备声势滔天,进位汉中王,进而敕封五虎上将,致令关羽声势滔天,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进而水满则溢,月盈而缺,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含恨九泉。随后刘备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致白帝城归天,永远失去一统天下之契机。

这一切的总导演,正是曹操。司马懿只是在一边旁听,或者说,旁敲侧击。

而更为可怕的是,这种进程,从弃夏侯渊弃汉中开始的这种历史进程,痛定思痛,扪心自问,竟然是连诸葛孔明都无法扭转和遏制的。比如孔明入川前赠关羽八字,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为何关羽不听?甚至有坊间观点认为,孔明留关羽守荆州,正是为了假东吴曹魏之手,去除关羽,孔明欲掌蜀汉军政大权,有关羽在刘备身边,日后终是掣肘。又比如彝陵之战,为何诸葛亮不去?这也是一个历史的谜。新《三国》给我的观感是,刘备自进位汉中王之后,王者之气日盛,和孔明之间如鱼得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觉得自己已经君临天下,所向披靡,身边不再需要孔明的参谋献策。且诸葛亮与刘备意见分歧,不同意伐吴,包括赵云。

由汉中之弃,引发荆州之乱,破孙刘联盟,这是新《三国》要告诉我们的一种战略思辩——试问,曹操的段位究竟有多高? 

曹操九段指点江山

在赤壁之败后,曹操的这一手弃汉中而乱荆州的大棋,奠定了未来数十年三国之间的基本格局和走势。

其实我们谁也不知道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怎样想这盘棋,还是之后的种种变化,都是误打误撞,关羽大意失荆州,只不过是一个历史的意外?

历史上的曹操,他就不想胜?他就忍心弃夏侯渊?

究竟是战役中被彻底击败?还是主动选择战略上的放弃?

这个其实谁都无法回答。

但新《三国》给了所有的三国爱好者一种全新的回答。这种回答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思路来理解曹操,解读三国。

弃汉中而乱荆州,虽然这未必是历史的真相。但却给了我们一种新鲜活泼的思考。

说历史可以煮酒,这就是可以煮酒的地方。

如果历史上的曹操下棋时真的是这样想,那么曹操无疑是三国中最厉害的风云人物。他开创了三国的基本格局,在赤壁大败之后又下出了弃守汉中的妙棋,从而决定了未来数十年乃至他死后的三国格局。而且更重要的是,正是这个“宁肯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的曹阿瞒,一路风雨无阻地成全了《三国演义》中的“义”。

从小看《三国演义》的小说,有一种感觉,觉得三国演义,演的就是一个“义”字,比如“桃园三结义”,“华容道义释曹操”,“张翼德义释严颜”。三国演义的核心,就是一个“义”字,而这个“义”的核心人物,正是关羽关云长。所以内心里隐隐有这样一个观点,得关羽者得天下。

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这些精彩绝伦的篇章都离不开关羽的那一把青龙偃月刀。

官渡之战前的一场先锋遭遇战中,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严重打击袁绍士气,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啻为曹操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开了一个气势如虹的好局。

刘备丢徐州之后,单骑落荒而逃,其军事生涯可谓跌至谷底。但正因为随后关云长为与兄长团聚而千里走单骑,使得刘玄德因祸得福获得了三国时代一笔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开始触底反弹,随后仁义恰如春草,渐行渐远渐生。

赤壁之战,关羽华容道捉放曹,使得曹操捡回一条性命,仓皇逃回南郡大营。当然也有人说这是诸葛亮刻意安排,战略目的是留下曹操,制衡孙权,为日后刘备入川赢得喘息之机。

刘备取汉中,进位汉中王,关羽位列五虎上将之首。当是时,关云长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关中震动,曹魏集团大有大厦将倾岌岌可危之势。然吕蒙施白衣计渡江,致使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含恨九泉。之后刘备为二弟报仇,兴两川之兵伐吴,彝陵之战被陆逊火烧连营,败走白帝城,郁郁而终。

由此可见,三国的大格局和走势恰恰是与关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得关羽者得鼎定天下之大势,可谓“一见云长误终身”。顺便捕风捉影一下,真不知红脸关公在民间被奉为财神爷,是否也与此有关?

然而话说回来,是谁成全了这种“义”,说来说去,其实却还是那个在京剧脸谱中被贴上白脸标签的“乱世之奸雄”曹操曹孟德直接或间接成全了这种“忠义”。

曹操爱英雄,惜英雄,重英雄。对于英雄,曹操往往舍不得杀,他的第一反应,通常是用,而不是杀。比如煮酒论英雄,如果曹操是个市侩小人,那么他大可一横心杀了刘备,永绝后患。但他重刘备是英雄,是故人,所以最终一时疏忽放走了这个自己一生中最大的对手。在新《三国》中,有这样一幕让人唏嘘,十八路诸侯会盟瓦崩之时,曹操刘备孙坚三人英雄相惜,互道珍重,拱手告别,让人看来壮怀激烈,心潮澎湃。孙文台是英雄啊,他死的那场戏,我是落了泪的!

正因为曹操的这种品质,才成全了三国的精彩,否则,根本不可能有三国鼎立的格局。

再比如对于关云长,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封其为汉寿亭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云长纳入麾下,为己效力。云长忠义,而曹操爱煞英雄义士。所以,这才成全了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这一三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桥段。同时,也从客观上使得几乎穷途末路的刘备刘玄德人气飙升,成为三国时代忠义人心之所向。

又比如赵子龙大战长坂坡,七进七出,血染征袍透甲红,若不是曹操惜英雄重英雄,下令不许放箭,生擒赵云,岂能成全如此精彩绝伦的三国史话。我小时候读过一个传说,说是当时曹操站在长坂坡上,身边随侍之人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正是因为徐庶的旁敲侧击,才使得曹操心生怜惜,最终保全了赵云。

曹操为什么爱英雄,爱惜勇将,正是因为他自己是英雄,是枭雄,在他身上,有一股与生俱来的豪侠之气。

我以为在新《三国》的拍摄中,对于曹操身上的那一股游侠精神,有别具匠心的刻画和挖掘。曹操刺董,单骑出城,亡命天涯,这一段尤其精彩,甚至有点武侠小说里浪迹江湖的味道。曹操和陈宫二人在旷野山坳眺望远方的那一幕,给人以无限遐想,孤胆英雄,豪气冲天,可谓将武侠之精神气质移花接木,融入历史。

我想正因为曹操曾经有过这样形单影只孤胆闯关的经历,才会使得他日后格外敬重千里走单骑的关羽,分外爱惜七进七出大战长坂坡的赵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着这样气冲霄汉英雄气魄和大起大落跌宕人生的大人物,才有可能在经历赤壁之战这种史无前例的大败之后,依然在被动的战略防御中审时度势主动下出弃汉中而乱荆州进而破孙刘联盟的好棋。

三国之妙,在于它如同一局棋,且是三国之间的博弈。退一步海阔天空,被动的局部战场失利,和全局意义上主动的战略放弃,其间判若云泥,不啻天渊之别。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怎样想?无人知晓。

这正是《三国》之妙。

2010年8月28日 初酿于南山之麓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