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驿站

丰收联想

2025-09-26  本文已影响0人  乡土中原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每每读到白居易的《观刈麦》,记忆就会被拉回到老家河南平原上那片翻滚的金色麦浪中。

幼时记事起的夏天,总是带着老冰棍的凉意和麦秸燃烧的焦香。

在树荫下,我舔着甜丝丝的老冰棍,看着父母在烈日炎炎下挥舞着镰刀。

那时候,我在我们簪王村前面的夭庄大队上小学,每当放暑假之前还会放一个一年一度的“麦假”。

多年之后,我才知道,“麦假”这个小假只有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才有。

放假后的麦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父亲弯着腰,镰刀在空中起起落落,汗水顺着脖颈不断往下淌,很快就将后背的衣衫浸透;母亲则跟在后面,把割下的麦子捆成捆,动作娴熟却也疲惫。

他们的脸被日头晒得通红,手掌布满厚厚的老茧,每一次弯腰、每一次起身,都饱含着艰辛。

我看着他们在热浪中劳作,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如此辛苦,只知道麦收过后,家里就会有新的白面馒头吃。

再后来,农业机械化逐渐普及。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地开进了麦田,取代了往日的镰刀。金黄的麦穗被卷入机器,脱粒、扬场,甚至可以直接拉到街上卖掉,一气呵成,大大提高了效率。

然而,这样的改变却也给家乡带来了新的变化。

村里的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涌入城市寻找机会,留在村里种地的人越来越少。

曾经热闹的麦收场景渐渐冷清,只剩下少数的老人还坚守在这片土地上。

如今,一斤麦子的价格低得让人无奈,甚至买不了一瓶普通的矿泉水。

农民们辛苦耕耘,春种秋收,有时候还要抵抗很多天气因素,不是干旱就是洪涝,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换来的收入却少得可怜。

再看看城市里,一个精致的面包动辄十几块甚至更贵,网红食品玉米蛋挞竟然能卖到25块钱一个。

同样是粮食制品,价格却有着天壤之别。

农民们守着自己种出的麦子,却舍不得买一个昂贵的面包,这种反差让人感到心酸又无奈。

记得曾经在外地求学时,一次秋收,我回到家帮父亲收苞谷。

先把一排排苞谷砍倒,又搬着小板凳坐在地里把苞谷一颗一颗地剥出来,装车拉回家,堆在我们家的前沿台儿上。

顶着夕阳,我站在玉米地里,看着一个个饱满的玉米棒,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然而,父亲却苦笑着说:“这些玉米卖了,还不够你一学期学费的一半哩。”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农民的无奈和心酸。

他们日复一日地在土地上劳作,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心血,却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

站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我常常会想起家乡的麦田。想起在烈日下弯腰割麦的身影,想起被汗水浸透的衣衫,想起父辈们在麦浪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这些都成为了我心底最深刻的记忆。农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了无数人,却难以让自己过上富足的生活。

他们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只为了那一方土地的丰收,只为了让更多的人吃上一口放心粮。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笔下农民的艰辛,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相似的写照。

还有《1942》那部电影,我至今都没办法好好地看完整的一遍。麦子熟了千万次,河南万岁第一次。不管我走到祖国任何地方,我都会很骄傲的告诉别人,我是河南人,是河南的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的人。

希望有一天,人们能真正看到农民的辛苦,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让那片麦浪里的坚守不再显得如此沉重与无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