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陪伴写作营的那些事
刚刚看完陪伴营里小伙伴们的日更文。这一期,大家共读《复盘思维》这本书,因为共读时间会跨年,共读之前,我征询过大家的意见。小伙伴回复说没有问题。被大家的学习热情鼓励和感染,我开启了第二期的陪伴写作。
但是,共读过程中,通过看大家的写作输出,还是发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读书模式和输出模式,最大地呈现出上学时期的学习方式。
有人只是总结一下文章的内容大意,就像上学时期总结段落大意一样。有人直接摘抄了文章原句,我想,他肯定觉得作者说的每句都对,自己也没有啥感悟了,就直接摘抄吧。
也有人会在看书过程中,去联想自己的过去经历,但是,表述出来的却不是一个完整的案例,而是加了很多泛泛的词汇,比如:总是,有时候,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人物的描写,也没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按道理,故事六要素,上学时期,大家都学习过,现在,我们都是成年人,对于写一个完整的故事,还是有难度。
最后,还不忘加上一两句下决心,发感慨的话。比如,我要好好复盘一下,我会认真学习等等……
这样现象,不是一个人呈现,而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呈现出来,只能说明,学生时代的学习方式深深印入我们的内心,当我们没有新的学习方式时,就会很自然地利用这样的方式。
这样学习方式,在学生时代是有意义的,管用的,因为考试测试内容很多都是原来的知识的再呈现。靠的是我们的记忆能力。
作为成年人,如果继续利用这样的方式来阅读,就会出现这样结果:一本书,读很长时间读不下去。读完了,也觉得没啥作用。
下面是一位共读书友的输出截屏。大家可以看到她真实的想法。
其次,阅读致用类图书,没有激发出自己的需求。
致用类图书,是直接给出行动步骤的,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的。当然,也会讲解到这样做法的背后原理,虽然中间会穿插案例讲解,但毕竟不是小说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人,也没有优美的语句来煽动人的情绪。有的,只是严谨的逻辑关系和言之凿凿的道理。
如果致用类图书没有激起你的个人需求,不管是工作当中还是生活当中,那么,阅读过程就像是在看大道理。读着读着,就没有了兴趣。
陪伴营中有一位新加入的小伙伴,我对他不做要求,因为我们第一期陪伴也是没有主题,只要你能够坚持日更就好。他想要跟着共读。可以,没问题。
几天后,我看到他的输出不再是复盘共读的内容,而是他自己的每日心得感悟。为什么读不下去了?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激发出自己的需求。
也许,你觉得复盘这个词很好。这件事情也不错。但是,真正告诉你复盘的流程,复盘的步骤,你并不去用,不是不会用,大家都会用,只是用的深入不深入罢了。如果根本不用,哪些道理就是干巴巴的道理,看不下去,也情有可原。
我也听到过,参加线上拆书训练营的小伙伴反应说,每次最难写的是A1。A1就是激发自己过去的经验,看到这个知识点,你能不能想到自己过去的一个经历?如果能想到,那就激发出了自己的需求。不学习这个知识前,我是那样做的,那样想的,现在学习了这个知识点,我明白了,那样是不对的,我应该这样做。
有了这个过程,就激发了自己的需求。赵周老师说过,成人学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只有激发了自己的需求,我们才能从书中挖掘出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才不会出现读了书,也没啥作用的感慨。
不过,我在陪伴营里发现了一个亮点,她不是拆书帮的人,对拆书法也不了解。但是她热爱学习,愿意接受一切新鲜事物。她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自己做生意风生水起。她也跟着大家一起阅读复盘思维。昨天的日更文,我看到了她要用人机料法环这个工具好好分析一下自己失败的一件事情。
我不仅感慨,成功的人不仅热爱学习,还愿意改变。她会去激发自己的经验,愿意用新的方法尝试改变。如果,这本书里她只是学会了用人机料法环这一个工具去分析问题,她读这本书就没有白读。哪怕她没有记住书中的逻辑框架,书中那么多的知识点,但是她学会了人机料法环这个工具。这就够了。这也是拆书帮的读书理念。
大家看完了首先,其次,就会很自然地期待第三。
第三,我在考虑,共读陪伴写作的模式,需要怎样改进一下。这样的方式读下去,大家和以前一样,没有很多收获。所以,第三是想留给大家共同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