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技能IDC - 九点发声读书笔记

《学会提问》 — 为什么认真这么重要?

2016-02-03  本文已影响941人  大梦Power

“现在不认真的人比认真的人多多了。”

书籍信息

《学会提问》- 尼尔 · 布朗 斯图尔特 · 基利 著
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428922/

写在前面

其实看了两遍,很多概念和实例,第一遍的时候没有详细去看和思考,大致明白书的含义以及讨论的内容,因为是看的电子版。之后买了实体书,才开始翻第二次。

虽然平时还是看电子书多,但实体书的优势就是阅读感、更容易形成体系,适合需要精读的书。

想起以前也看过很多书、村上春树、王小波、韩寒、冯唐、渡边淳一等等,带点颜色的小说几乎都是看过的。慢慢的到后来就看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工具书和传记,譬如《乔布斯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怪诞行为学》、《破茧成蝶》这些。

但是有时候看的越多,忘得越多,因为仅仅只是看了。当和别人聊起的时候,也只能依稀地记得片段的内容。现在却慢慢觉得这样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整理一本书其实比看十本更重要,也许不如看十本来的广泛,但是在这一个点上更深入去思考,收获更多,留下笔记以后也有迹可寻。

想起看书逼格最高的时候就是曾经追着《人民文学》看了很多期吧。

还是会按着以前的方式来整理,QIP读书笔记记录,但其实更喜欢吧I放在前面。

I-idea, 看完的想法、见解、
P-point, 书的主要内容、框架
Q-quote, 一些摘录


看完以后的拙见

首先是关于提出问题。经常在不同的课堂、演讲或者其他场合,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提问,有些一听就觉得是好的问题,有些则风马牛尔不相及。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得出观点可能是依据事实或者自己的经验,甚至利益驱动...有好有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最重要的其实也是信息的甄别,或者说批判性思维去看待。

就像知乎,一直很喜欢,曾经很沉浸。但现在再去已经很难寻找到以前那种相逢的喜悦,或者说“真理”聚集的地方。

知乎的提问大多模式可寻:

如何评价XXXX事件?
在XXXX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各路观点、热门问题、往往争论很激烈。但慢慢的你会觉得就算看完一个问题之后,自己也似乎没有什么想法,理解也并没有加深。就是因为太多、太乱,并且别人的回答是不是完全正确也值得考究。

书里其实有说: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字面上就能理解海绵式是全部接受,淘金式是甄别筛选,但是如何判断结论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推理过程中是否有谬误...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或者说我理解的。

其实是一个强大的逻辑体系。

所以认真思考就显得额外重要,避免情感因素等造成谬误。因为人总是倾向于不用思考的,往往就会依据个人经验得出结论。(没有证据的看法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为结论,只能叫做纯观点)

然后关于自己得出的结论很多时候就算有错也不愿意去改正,溯其原因都有很多。这里也分为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弱势自然就是不愿意改正自己的,而强势就是用客观的观点看所有结论,包括自己的。

学会提问,更愿意把它当成一本学术写作指导书,每一个章节都有关于写作的建议,和思维练习。

当讨论遇到问题的时候,你是选择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还是思考之后再去。薄弱的理由导致薄弱的结论,而且这个理由很可能是基于想当然的假设。

然后关于理由。什么样的理由是值得采用的,如何去寻找,理由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这些,书里都是案例和分析居多,就不贴内容了。

剩下就是假设、推理谬误、证据的内容,这些在后面思维导图内容其实已经整理了。

所以其实最重要的一直觉得是要更加地认真思考,去寻找背后的原因。


主要内容和观点

有些东西已经写在前面了,就不重复了,每次到这的时候都会用思维导图去整理,以目录为基树梳理内容。

《学会提问》

思维导图是用xmind做的,一直用这个软件。

8种常用的证据可靠性来源
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证词、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论证

以及14种推理谬误 (谬误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
人身攻击谬误:不阐述原因直接攻击人。
滑坡推理谬误:如果某事发生,则相关的很多事情肯定会发生。
妄求完美谬误:如果某方法不能彻底解决某问题,就不采用此方法。
移花接木谬误:利用词语的歧义,前后偷换概念误导。
诉诸公众谬误:利用公众的观点,公众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诉诸权威谬误:利用假权威观点,通常是A领域权威对B领域观点。
诉诸情感谬误:利用调动感情的词汇,激发情感共鸣替代理性判断。
砍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的观点,攻击其并不存在的观点。
两难困境谬误:制造虚假的两难困境,其实还有更多选择。
乱扣帽子谬误:抛出恶意或负面的词汇引导你对事物的评判。
一厢情愿谬误:因为我希望A,所以就是A。
晕轮效应谬误:使用模糊、情绪化美德词汇让我们不经仔细思考就接受观点。
循环论证谬误:把论点换个说法,在论证中变结论为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提出一个不相干话题转移听众注意力。

这些是觉得相对需要重点理解的内容。


一些摘录

第一遍看电子版的时候用的多看,直接划线同步到evernote,这也是一直喜欢多看的原因之一。

2016-01-28 14:11:28
批判性思维是本书使用的一个术语,其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2016-01-28 14:14:43
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2016-01-28 14:16:28
你就得带着一定的态度去读书,即带着问题去读书。

2016-01-28 14:16:51
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

2016-01-28 14:27:24
我们难免会把自己的喜好带入这些问题的讨论场合,而对那些与自己喜好不一致的说法一概加以排斥

2016-01-28 14:29:10
批判性思维可以用来①捍卫自己的观点,②评价和修正自己的初始观点。

2016-01-28 14:30:33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2016-01-28 14:30:54
弱势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就是抵制和驳倒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观点和论述

2016-01-28 14:31:07
强势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用关键性问题一视同仁地质疑一切主张,包括我们自己的主张。

2016-01-28 14:34:47
价值观指的是人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明说出来的观点。它们树立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据此我们来衡量人类行为的品质高下。

2016-01-28 14:37:23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致力于帮你成为一个会批判性思考问题的人。而作为一个批判性思考问题的人,你的主要目标是寻求更好的结论,寻找更好的看法,做出更好的决定。

2016-01-28 14:42:50
政治讽刺作家斯蒂芬·科尔伯特(Stephen Colbert)是怎样嘲讽我们以下的看法的:“你知道,我可不是什么事实的‘粉丝’。事实总会不断变化,而我的观点却从来不变,不管事实如何我都无所谓。”

2016-01-28 14:53:36
宁可在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时反复无常,也不要在缺乏论据、强词夺理的结论上执迷不悟。

2016-01-28 14:56:40
接受还是拒绝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绝不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基础。

2016-01-28 15:00:54
有一种一厢情愿的思考方式叫做奇迹式思考(magical thinking)。有些事当科学还不能提供较能令人接受的解释时,人们多喜欢依赖奇迹作为因果解释来理解这些事物,或者试图用奇迹来掌控科学无法掌控的那些事物。

2016-01-28 15:05:55
所谓结论,即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2016-01-28 15:06:13
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称为纯观点(mere opinion)。

2016-01-29 17:52:40
关注结论形成的理由就要求我们虚怀若谷,容忍那些可能和我们不一致的观点。

2016-01-29 17:53:28
所谓理由,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

2016-01-29 17:55:51
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我们需要依赖批判性思维来判定一个论证的质量高低。

2016-01-29 17:57:35
小贴士: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

2016-01-29 17:59:04
这里所说的证据,是指人们用来为其断言为真的某些事提供证明的具体信息。

2016-01-29 17:59:58
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2016-01-29 18:02:31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请尝试建立你自己的组织方式,将理由和结论分开,使其自成一套逻辑系统。

2016-01-29 18:02:49
结论站不站得住脚主要取决于理由的扎实与否。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推论。

2016-01-29 18:03:45
理想的做法是,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得以成型和修改。

2016-01-29 18:07:01
所谓蓝本,就是相关文章或演说的提纲或内容梗概。

2016-01-29 18:13:47
事实上,很多文献,如美国宪法,都是有意要显得模棱两可,这样这份文献才能与时俱进,其中的关键词如“自由”、“携带武器”的不同含义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

2016-01-29 18:16:22
个词或短语越抽象,人们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2016-01-29 18:17:24
虽然你也想相信别人说的话,但作为一个批判性思考的人,你就是不能轻易同意他的分析推理。

2016-01-29 18:19:21
请记住,一开始就要找准论题、结论和理由。

2016-01-29 18:30:29
既然我已经将论证分解到最基本的单元,现在我就可以着手找出重要的歧义了。我要首先找出论题、结论和理由中的关键词和短语,因为这些词和短语对于论证起到决定作用。

2016-01-29 18:34:05
我们把这些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称为假设(assumptions)。要全面理解一个论证,你必须要找出这些假设。

2016-01-29 18:35:17
那就是寻找理由需要它们才能证明结论的那些假设和寻找理由需要它们才能成立的那些假设。

2016-01-29 18:37:02
我们这里所谓的价值观假设(value assumption),是指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2016-01-29 18:37:24
一个人对于特定价值观的选择常常是不会明说的,但是那个价值观选择无论如何都会对他的结论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到他选择捍卫这一结论的形式。

2016-01-29 18:38:01
价值观假设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它们在一种情况下适用,而一旦规定性论题的具体条件发生改变,我们就可能采用非常不同的价值倾向。

2016-01-29 18:42:16
描述性假设(descriptive assumption)就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想法,而你应该记得,规定性的或者说价值观假设是关于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些想法。

2016-01-29 18:43:20
描述性假设就是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一种看法。

2016-01-29 18:45:38
我们都是人,而不是电脑程序。因为我们的人生和经历的缘故,我们养成这些根深蒂固的想法。这些想法会以重要的形式影响到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2016-01-29 18:45:51
发现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1)不断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的鸿沟。(2)寻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3)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4)意识到还有其他潜在的方法可以获得理由中提到的种种好处。(5)对论题进一步学习了解。

2016-01-30 10:27:50
小贴士:所谓谬误,就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

2016-01-30 10:31:57
滑坡谬误指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2016-01-30 10:32:02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2016-01-30 10:36:25
光环效应谬误指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2016-01-30 10:36:32
转移话题谬误指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转移走,通过将。

2016-01-30 10:44:10
直觉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的私密性,别人根本无法判断它的可靠性。

2016-01-30 10:44:32
以偏概全谬误指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2016-01-30 11:29:34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工具,它能助你一臂之力。为了实现工具的作用,批判性思维可能让你如虎添翼,也可能让你折戟沉沙。既然你耗时费力苦练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奉劝你最大限度地利用批判性思维带给你的各种态度和技能,并以此来结束本书所有章节。

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阅读 for iOS

2016/2/3
顺颂时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