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也能成长:和父亲的互动反思了
“爸爸!帮我安装一下床板嘛!”
爸宝的我又开始请求父亲帮我家务琐事了。
“哎呀!来了,来了!”我爸追上楼。
拿上床板的他即刻奔赴施工现场——我的卧室了。
在我拿螺丝钉的时候,我爸的声音在卧室已经炸开了:
“你这个怎么安嘛?!
卡口都没有?!!
你这个怎么安嘛!!!!”
心里一阵烦躁,我心里OS是:难道您就不能安安静静地把事情做了吗?
我心里提醒自己:好了,爸宝,他老人家是帮你忙的,不是给你做工的。你还嫌三嫌四的。
一马奔去现场,我说:“爸爸,这个不需要卡口,用螺丝安装就好了。”
“你懂个屁!”
爸爸一边拿着床板,一边比划着,声音越发高亢:“你看要在这里,没有卡口怎么安装上去!东西都没有!怎么搞!”
我的声音也不由得高了,语速也加快了:“你看看下面的孔!是不是对准床板的孔的!当初是你拆的呀!”
“我哪里记得着!”爸爸声音里带着急躁。
“不是,我的意思是,当初怎么拆,就安装得回去!你怎么动不动就吼!多大回事!”
“我哪里吼了?!”爸爸的气势明显小了。
我心里的委屈也浮现了:“也不知道你是耳朵背了,听不见自己声音大,还是真的吼了!事情都还没有开始做,你就吼!”
我继续指点:“你看!从里面对准孔,用螺丝打进去!床板就可以安进去!”
哎呀,我的妈,我终于在爸爸的爆吼里穿插进了我的声音。
最后我俩在合作之下,老爸的嫌弃下,完成了这项工程:重新安装回侧面床板。
作为一名认真热爱和学习心理学的人,我要把每件事情拿来“格“,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
我首先想的是情绪。
爸爸的情绪是什么呢?焦躁。
他的焦躁来自于怕麻烦。
虽然他内心认为帮助我是应该的,比如我说他的”吼“,他会下意识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但一旦事情有一点麻烦就会引爆他内心的”不愿意“。爸爸好可怜啊,连自己的”不愿意“很多时候都很难察觉。
他当时的不合理信念是:我应该帮助女儿解决问题,可是我真的很怕麻烦,但是我不应该不乐意。
我的情绪是什么呢?焦躁和失望。
焦躁来自于爸宝本尊认为的“应该”,和爸爸的”应该“是相同的——是我们长期相处模式,互相产生的认同。
我的自动化反应是:爸爸应该很好完成这件事情,不要节外生枝,让我省心。
所以我的内心有失望:那个完美的爸爸呢?
我们的言语中都是和对方辩论的批判。这感觉不好,但是它随时随地都在真实发生。
这一点我要训练。
这里表扬一下,完事后,我说:“这下好了,下面的床板不会再滑下来了。爸爸辛苦了,谢谢爸爸!”这是我们谈话中极少的内容,仿佛感谢和鼓励很难说出口,但我看到我在改变。
失望也在于,我开始自省:其实我和爸爸一样都是怕麻烦的人,遇见困难我们首先做的还是各种抱怨,而没有主动解决问题的意愿和信心。
所以我也不会是一个让老板喜欢和满意的人。
嗯,我意识到了,我是一个成年人了,我有这样的模式。我该怎么办呢?
每当我开始抱怨的时候,我就要对自己说:“嘿!这个模式不对!快关闭!我们来点新的!问题来了,解决问题!不要放大和焦点于困难!先调整畏难心态!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