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酒令之牙牌令浅解
作者:落笔升蝶
“喝酒行令,意在取乐”的这一主题在《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其中所说的牙牌令,是利用牙牌所行的酒令。“牙牌”,即“宣和牌”,也称“天九”牌、“牌九”,据说是宋朝宣和年间所创设的赌具,故称“宣和牌”,民间通常称为“牙牌”。在周定一主编的《红楼梦语言词典》中,牙牌的具体解释为:“共有牌三十二张,点、色组合共二十一种。其中天、地、人、和,及三种长牌(长二、长三、长五)和四种短牌(幺五、幺六、四六、五六)均各两张,其余十种皆一张。每张牌由上下两部分的点数组成,最小为一,最大为六。一点、四点为红色,其余点数或为绿色,或红绿两色相配组成。[1]”
抛开赌博性质的玩法不讲,单论牙牌令文雅的玩法,又叫骨牌离合令,具体地说,即利用牙牌上的各种名色作引,采取对答式互动的游戏。一般有两种玩法,一种是“令官说一牌名,次座接诗一句。令官又说一牌,三座接诗一句。以次递说,皆须押韵,兼与牌意关合为妙[2]”;另一种玩法是在行令时,宣令者(也就是令官)说一张,受令者答一句,三张令牌,皆由同一受令者对答,最后凑成一副,即骨牌副儿。《红楼梦》中贾母在藕香榭大排宴饮宴请刘姥姥时所行的酒令属于后者,她们所使用的牙牌牌面所刻是依据宣和牌谱,上面都刻有等于两粒骰子的点色,即上下的点数都是少则一,多至六。一、四点色红,二、三、五、六点色绿。三张牌点色成套的就成“一副儿”,分别有相对应的名称。
在古代,宣和牌有相应的牌谱,即《宣和牌谱》,是骨牌游戏的一种工具书。因历代的宣和牌谱略有差异,现在流传于世的版本也有四五个之多,以《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行令牌名“蓬头鬼”为例,不同版本中的牌面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合秃爪鹰”、“合着秃爪龙”、“秃爪龙変一牌”、“合秃爪龙”等不同名称,相对的牌面诗词也略有不同,如:明代翠岩味道斋《宣和牌谱》的第五十一谱“合秃爪鹰:谁把金雕系一联,秋风万里任飞旋;郊原狐兔皆逃命,争奈心高爪不全”、明代臧懋循雕虫馆《六博碎金》宣和谱第四十六牌“合着秃爪龙:云散天高秋月明,储光羲”、明代钟离栖筠子《牌统孚玉》宣和正牌第四十八牌即第二格正合第八牌“秃爪龙変一牌:向月楼中吹落梅,李白”、清代琅槐河上渔人金杏园《重订宣和谱牙牌汇集》宣和谱第四十二谱“合秃爪龙: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六巧合五第十二谱)、民国时期黄鋈宝研堂《增订宣和谱》宣和谱第四十三牌“蓬头鬼:云消华月满仙台,宋王珪诗”(合巧第十三牌)等等,至于曹雪芹著《红楼梦》时选取了哪种版本的宣和牌谱,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所以牌面诗词与书中人物行令诗词之间是否有深一层次的联系,已成为很大的疑问。因笔者所见资料有限,故不敢妄加揣测,对于这一问题的难以解决深以为憾。但笔者相信这一研究对《红楼梦》以及曹雪芹的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希望有关专家能在这一方面做以更深层次的研究。因上述诸多原因,所以本文也只能就书中人物行令诗词来浅显的解读这些酒令在书中的具体作用。
《红楼梦》第四十回的具体描写是,鸳鸯道:“如今我说骨牌副儿,从老太太起,顺领说下去,至刘姥姥止。比如我说一副儿,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错了的罚一杯。”众人都知道贾母所行之令必得鸳鸯提着,所以在凤姐的提议下,鸳鸯成为此次行令的令官。书中鸳鸯所说的“酒令大如军令”,有个挺有意思的典故。相传在汉初,吕后为人阴毒,以邀韩信赴宴为名诱杀韩信。后其子孝惠帝即位,她掌握政权,惠帝死后,临朝称制,分封吕氏亲属为王侯。有一次,吕后与吕氏诸王侯宴饮,让刘章做“觥录事”,即“酒监”。刘章宣称要以军法行酒令,吕后应允。饮不多久,有一王微醉而拔脚离席,刘章急迫上去,拔剑将其杀了,回来报告吕后:“有亡酒一人,臣谨行军法斩之。”吕后大惊失色,但答应过以军法行酒令,故眼见娘家人被杀也不便发作。这就是后来酒宴上常说的“酒令大如军令”的由来[3]。
因为鸳鸯是令官,所以书中描写发令时的一、三、五、七单句都由鸳鸯来说,其他参与之人依次应令。通常情况下,应令方法大概分为象形法、会意法、谐音法等,应令者可以发挥想象选择和牌面点数相像的诗词对答,对答中很能显现应令者的水平,或才情卓著,或见多识广,或通俗浅显,或风趣诙谐,《红楼梦》中在这方面的描写就做到了因人而异,使得令词与人物浑然一体。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文下面以收录在清《续编四库全书》的子部艺术类的宣和牌谱(作者未详)的图片为参照进行具体分析:
1、贾母
左边是张“天”。——头上有青天。
当中是个“五与六”。——六桥梅花香彻骨。
剩得一张“六与幺”。——一轮红日出云霄。
凑成便是个“蓬头鬼”。——这鬼抱住钟馗腿。
贾母的三张牌分别是长六、五六、幺六,合起来这副牌的名称就是“蓬头鬼”。第一张牌是天牌,上下各六点,用会意法理解,“头上有青天”即“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寓意。
第二张牌“六桥梅花香彻骨”,是上五下六,“六桥”是指杭州西湖苏堤上自南而北依次而建的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的六座桥,因堤上多植梅花,此处是对应牌的数字六点,五点在牙牌中一般都用象形法比作“梅花”,“香彻骨”有双重含义,既点出梅花之香又暗合骨牌之意。
第三张牌“一轮红日出云霄”,上一下六。也用象形法理解上面一个红点比作“一轮红日”,下面绿点比作青云,非常形象生动。
合成一副“蓬头鬼”:这五和幺的形状可以理解为蓬头鬼,红色的幺是小身子,五是大头,而且是蓬头散发,这种牌型在《宣和牌谱》(清《续编四库全书》的子部艺术类)里叫合秃爪鹰,他本略有不同,前文已经说明,此处不再赘述。“这鬼抱住钟馗腿”,典出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民间遂有钟馗伏鬼的传说。《孤本元明杂剧》中有《庆丰年五鬼闹钟馗》一剧,其中有五鬼一齐拥上扯衣抱腿与钟馗扭打的情节。另外,“鬼抱腿”也可参看昆曲《嫁妹》中五个小鬼扯衣袍抱住钟馗的腿玩闹的情节来理解。结合整副牌理解,贾母犹如贾府的“一轮红日”,她时常带领大家在风景优美的大观园(景比西湖)各处游玩,宝黛钗湘凤等孩子在她面前犹如一群快乐的小鬼,所以,这副牌堪比一幅贾府行乐图。
总观贾母比的这四句,是符合鸳鸯宣布的三个条件的:第一、是“比”。以“青天”比天牌,以“六桥梅花”比五与六,以“红日”比幺,以“云”比六,都很形象。第二、合韵。第三、比的四句都属于“诗词歌赋,成语俗话”的范围[4]。贾母所对幽默风趣,且不失大家风范,所以大家笑说“极妙”。其实这也是为后文与刘姥姥的对令做一对比,两位老人年龄相仿,却身份有别,各自的生活经历决定着见识的不同,一位享尽荣华,一位历尽沧桑,俩人所对句句契合人物形象,可见曹雪芹摹人手法之精妙。
2、薛姨妈
左边是个“大长五”。——梅花朵朵风前舞。
右边还是个“大五长”。——十月梅花岭上香。
当中“二五”是杂七。——织女牛郎会七夕。
凑成“二郎游五岳”。——世人不及神仙乐。
薛姨妈的三张牌分别是长五、五长、二五,合起来这副牌的名称就是“二郎游五岳”。第一张牌“梅花朵朵风前舞”,上下各五点,既是对牌名称,也是两朵梅花的形象,所以用“朵朵”二字,高明巧妙。
第二张牌,也是上下各五点,“大五长”是为押韵而把“大长五”倒过来的说法。前后两张牌一样,但对句却不能同一,所以薛姨妈对“十月梅花岭上香”。“十月”紧扣十点,两朵梅花之意,“岭上”即庾岭,因多植梅花,所以通常称“梅岭”。大庾岭在古代是军事要塞,腹地部分为庾岭,古称梅岭、东峤、台岭。相传汉武帝时,有庾胜将军筑于此,因名庾岭。因此以“庾岭”为题的诗词很多,如唐代宋之问的《度大庾岭》、宋代苏轼的《过大庾岭》以及宋代余靖的《题庾岭三亭诗·来雁亭》等;“梅岭”亦是如此,如唐代孙鲂的《题梅岭泉》、元代伯颜的《度梅岭》、杜甫的《梅岭雪诗》、唐代樊晃的《南中感怀》等,薛姨妈所对的这句,应取自樊晃的《南中感怀》诗中“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句,除了对应酒令的后两句,这首诗的前两句更应引起读者注意,“南路蹉跎客未回,常嗟物候暗相催”,“客未回”和“暗相催”都体现了薛姨妈的客居身份,其中的苦衷恐怕只有她自己能体会吧。
第三张牌,上二下五,名为黑七,也可叫杂七。“织女牛郎会七夕”,是以七夕之会巧妙的扣紧七点,有人认为此句暗寓二宝姻缘如牛郎织女一样分隔两地不得团聚。
合成一副“二郎游五岳”:“二郎”代指其中一个“二”,“五岳”代指其中的五个“五”。二郎即二郎神,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书中关于薛姨妈的描写多是平和安宁的,但此句“世人不及神仙乐”正好契合《好了歌》中“世人都晓神仙好”的主题,所以此处也可作为探求薛姨妈内心世界的一扇窗。家业渐凋的薛姨妈性情内敛,又客居贾府,生活中势必要谨慎矜持,或许她内心深处也在渴望不受人情世故的困扰,能够过上逍遥自在的生活吧。
3、史湘云
左边“长幺”两点明。——双悬日月照乾坤。
右边“长幺”两点明。——闲花落地听无声。
中间还得“幺四”来。——日边红杏倚云栽。
凑成“樱桃是九熟”。——御园却被鸟衔出。
史湘云的三张牌分别是长幺、长幺、幺四,合起来这副牌的名称就是“樱桃九熟”。第一张牌,上下各一点,皆是红色。“双悬日月照乾坤”典出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以“日月”、“乾坤”比上下两个红点,既紧扣对牌地牌的名称,又寓意天地之间,日月轮回,此起彼落,非常形象。
第二张牌,也是上下各一点,皆红色。“闲花落地听无声”典出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别严士元》:“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句,“落地”紧扣地牌名称,又以两个红点形象的比喻“闲花渐落”的意境,可谓慧心巧思。
第三张牌,上一下四,皆红色。“日边红杏倚云栽”语出唐代高蟾的诗《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上面一个红点比作“日”,下面四个红点比作“红杏”,形象生动的描绘了一幅“日边红杏倚云栽”的画面。
合成一副“樱桃九熟”:“御园却被鸟衔出”,此牌以总共九个红点比喻“九颗成熟的樱桃”,是借用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诗中的“非关御苑鸟衔残”句。在诸钗中,湘云之才思敏捷不亚于钗黛,所对她的令词尽皆出自唐诗也就不足为怪,而且所对的诗句灵动传神,更体现了湘云性格中阳光明媚、随性豪爽的一面。
4、薛宝钗
左边是“长三”。——双双燕子语梁间。
右边是“三长”。——水荇牵风翠带长。
当中“三六”九点在。——三山半落青天外。
凑成“铁锁练孤舟”。——处处风波处处愁。
薛宝钗的三张牌分别是长三、三长、三六,合起来这副牌的名称就是“铁锁练孤舟”。第一张牌,上下各三点,并行成双斜线,与“双双燕子”的形象颇为神似,因此可对“双双燕子语梁间”,如唐代张谔的《延平门高斋亭子应岐王教》中的“片片仙云来渡水,双双燕子共衔泥”、宋代谢懋的《杏花天(春思)》中的“荡霁色、烟光弄暖。双双燕子归来晚”等,都是描写双燕齐飞的美好意境。
第二张牌,也是上下并行成双斜线的两个三点,“三长”是为押韵而把“长三”倒过来的说法。“水荇牵风翠带长”,典出杜甫的《曲江对雨》中“林花着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句,以荇菜匍匐水下、横走如带的枝条比喻形成并行斜线的两个三点。
第三张牌,上三下六。上面三点以数字对应为“三山”,下面绿色的六点对应“青天”;而六点又是天牌的一半,所以用“半落”来形容。“三山半落青天外”典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合成一副“铁锁练孤舟”,正如牌面一个六点如一叶孤舟,五个三点如串串铁索,比喻的非常形象生动。“处处风波处处愁”语出明代唐寅《题画廿四首之三》中的“莫嫌此地风波恶,处处风波处处愁”,此句既与牙牌名押韵,又可在意义上发生联想:正因风波生愁,所以孤舟才需用铁链缆住。宝钗所用诗词纵贯唐宋明三朝,可见其的博学多识、才高八斗。都说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宝钗是个冷美人,其实从“双双燕子”、“水荇牵风”两句也可看出她对爱情的向往。脂批所说“逐回细看,宝卿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亦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5]”,正因这样一种自我约束,使得宝钗有了如此表现,她的通达世故、藏愚守拙,她的烦恼愁闷难于人言,何尝不是“处处风波处处愁”呢?“三山半落青天外”,也许更是她对自身处境一种叹息。
5、林黛玉
左边一个“天”。——良辰美景奈何天。
中间“锦屏”颜色俏。——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剩了“二六”八点齐。——双瞻玉座引朝仪。
凑成“篮子”好采花。——仙仗香挑芍药花。
林黛玉的三张牌分别是长六、四六、二六,合起来这副牌凑成的就是“篮子”,这种牌型在《宣和牌谱》(清《续编四库全书》的子部艺术类)里叫 “合锦裙襕”。第一张牌,是上下各六点的天牌。“良辰美景奈何天”语出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的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相比贾母的“头上有青天”,黛玉应该更关心“良辰美景”,此句曾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出现过,也是从林黛玉的角度穿插于中,此回出现是更进一步体现《牡丹亭》对黛玉感情方面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
第二张牌,是上四下六,上红下绿。“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语出金圣叹批本《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闹斋》,原句为:“侯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其中“红娘”也扣了牌面的红色。用象形法观之,上面红色四点比作“纱窗”,下面绿色六点正合了黛玉以竹为主的居所潇湘馆。提到“纱窗”二字,不由让人联想到本回出现的“软烟罗”和七十八回出现的“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或者这“纱窗”的一替一换正是在暗寓红颜薄命的无情轮回。
第三张牌,上二下六,皆是绿色。 “双瞻玉座引朝仪”引用了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中的“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句,可用象形法理解,上面两点比作两位女官,下面六点比作两列臣子,可以视为是由两位女官分别引领两列臣子朝见皇帝的场景。此处“御座”改为“玉座”,据《红楼梦大辞典》中解释“或谓隐指宝玉”。其实书中有多处用典改字的地方,如“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残”,原诗为“枯”;再如“花气袭人知昼暖”的“昼”,原诗为“骤”,不知这样的修改是作者故意为之,还是无心之错,笔者浅陋,难做深析,还请方家指点。
合成一副即“凑成篮子好采花”,“二”像篮柄,“四”像篮筐。“四”是红的,所以说“好采花”。“仙杖香挑芍药花”,查无此典。“仙杖”,应指道教神仙所执手杖,北宋武宗元绘就的《朝元仙仗图》 中,可以直观感受其祥云袅绕间仙风道骨的道教神仙等人的形象气质。“芍药”,又叫“将离草”,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皆表达结缘之约或惜别之情,因此《诗经·郑风·溱洧》中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句以表达爱情的寓意。此句令词让人不由得想起《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葬花时的情景,“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再结合此处脂批“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不仅符合黛玉前世仙子身份,也契合了书中黛玉惜花葬花的韵人韵事。
虽然,书中原文说黛玉“只顾怕罚”,因而说出了《西厢记》、《牡丹亭》里的句子,但笔者以为,自幼熟读诗书,具咏絮之才的黛玉势必不会这么容易被为难的不知所措。第二十三回脂批曾曰:“前以《会真记》文,后以《牡丹亭》曲,加以有情有景消魂落魄诗词,总是急于令颦儿种病根也。看其一路不迹不离,曲曲折折写来,令观者亦自难持,况怯怯之弱女乎![6]”因此,此处令词正是作者有意为之,是为体现前文中宝黛共读西厢以及《牡丹亭》戏词对黛玉影响至深的一种注解。这副令词在此处出现可以说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前可接续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深入描写宝黛爱情的发展,后可伏脉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谬补余香”,为钗黛二人促膝而谈、冰释前嫌的友情升华做出合理的铺排,曹雪芹这种一树千枝,一源万派,似在无意随手间就已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着实令人叹服。
6、贾迎春
左边“四五”成花九。——桃花带雨浓。
贾迎春的牌只出得一张。四五成花九:这张牌上四下五共九点,上红色下绿色,故称“花九”。桃花带雨浓:出自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迎春对的诗句,既不叶韵,又未点出牌的点色,所以只好认罚[7]。因书中明写“原是凤姐儿和鸳鸯都要听刘姥姥的笑话,故意都令说错”,所以在诗文上并不见长的迎春正好借机搪塞一句,但众所周知,曹雪芹遣词造句绝非随意为之,此处这种戛然而止的描写手法,应是作者故意运用“横云断岭”的写法,于无形之中接续前文“凤姐鸳鸯之意”,正可谓空谷一击,八方皆应。而且这种手法除了上述作用,还有另外两层深意,其一是从侧面反映了迎春木讷的性格,其二是为后文正写刘姥姥之令留有余地。
7、刘姥姥
左边“四四”是个人。——是个庄家人罢。
中间“三四”绿配红。——大火烧了毛毛虫。
右边“幺四”真好看。——一个萝蔔一头蒜。
凑成便是“一枝花”。——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刘姥姥的三张牌分别是四四、三四、幺四,合起来这副牌的名称就是“一枝花”。第一张牌,上下各四点,皆是红色,是一张“人牌”,所以说“是个人”。作为庄家人的刘姥姥首先想到的肯定也是庄家人,这也是她对“人”的最基本认知,“罢”是语气词,并无实质意思,但非常契合刘姥姥的淳朴口语。
第二张牌,上三下四,上面绿色下面红色。“大火烧了毛毛虫”,是用象形法比喻上面绿色的斜行三点为“毛毛虫”,下面红色四点为“大火”,画面感鲜活生动,也是刘姥姥常见之景。
第三张牌,上一下四,皆是红色。“一个萝卜一头蒜”。也是用象形法把上面一个红点比作一个红萝卜,下面四个红点比作一头大蒜,这些都是刘姥姥生活中的重点事物。其实这一回刘姥姥再入荣国府,本就是携带了大量的蔬菜瓜果感恩而来的。
合成一副凑成“一枝花”。“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用会意法阐释刘姥姥对丰收的期许。倭瓜也就是南瓜,本是粗俗之物,但因其容易种植、产量颇高且容易贮存,确是普通百姓家常喜爱的食物,所以听到“一枝花”刘姥姥的第一反应是倭瓜也就不足为奇。刘耕路先生《红楼梦诗词解析》中对这一令词的解读可谓得当,他认为:“牙牌令中最‘精采’的要数刘姥姥的令了。她知道凤姐他们要拿她为贾母开心,所以也就装憨卖傻,故意说出一句有一句土里土气的话。‘是个庄稼人吧?’说得呆头呆脑;‘大火烧了毛毛虫’说得又可笑,又贴切;‘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说得又新鲜,又别致。她的令俗得很,也妙得很,逗得那些老老少少的贵族妇女和丫鬟婆子大笑不止,让她们痛痛快快地开了一次心。在刘姥姥的令中,我们既可看出她的世故和机智,又可体味到一个穷老太婆仰承人家颜色的辛酸。[8]” 至此,一位善于察言观色,通晓人情世故,富有生活经验,大智若愚的乡下老人形象在短短的几句令词中就活灵活现的跃然纸上。另外,刘姥姥说“我们庄家人,不过是现成本色”这句既是谦辞,也是曹雪芹这一回酒令描写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细想其他几个人物所对酒令何尝不也是“现成本色”。
其实,酒令不仅仅是一种口头文学,也更是一种益智游戏,它不只与诗词曲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寻常百姓的谚语俗话有着密切的联系。牙牌令古时非常普遍,在清朝还非常流行,多是借事发挥来凑韵成令,但因为比较烦琐,又难度较大,后世已经不传了。而《红楼梦》中对牙牌酒令的描写,已经超越了酒令本身的意义,作为一种催化剂,不仅在宴席中起到了活跃气氛的重要作用,也对书中人物的不同性格起到了充分衬托的作用。通过对《红楼梦》中酒令的解析,不仅能借此回归当时的时代中感受一下其中寓含的乐趣,更应该体会我国古典文化的厚重和广博。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场充满欢笑的酒宴在句句精彩的酒令中进入高潮,贾府的奢华生活也在读者面前充分呈现。只是红楼犹在,旧景已逝,惆怅之余,更加感激曹雪芹惟妙惟肖的描写,让我们可以把此类酒令游戏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迹,来了解《红楼梦》时代酒文化的内容广泛性和表现多样性。
参考文献:
[1]《红楼梦语言词典》周定一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九九五年,北京
[2]宋涛主编:《酒经》,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出版
[3]李元秀编著:《茶道与酒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4]贺新辉主编,《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285页
[5]朱一玄,《红楼梦脂评校录》[G],齐鲁书社出版,1986.9出版,第二十一回第309页
[6]朱一玄,《红楼梦脂评校录》,齐鲁书社出版,1986.9出版,第二十三回第346页庚辰回后
[7]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红楼梦大辞典》,2010年,251页
[8]刘耕路著,《红楼梦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239页。
[9]本文涉及到《红楼梦》原文,均出自曹雪芹著,无名氏续,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