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佛,不过是求己
最近,很多年轻人似乎也开始信佛了。
数据显示,近一个月寺庙相关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4倍。
而预订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
于是微博上出现了一个热评:在上班和上进之间,年轻人选择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年轻人选择了求佛;在作为和作用之间,年轻人选择了做法。

很多网友说,年轻人变佛系了,不上进了,有拜佛的时间还不如努力工作。
其实上香和上进没什么关系。
只是在社会环境给的压力越来越大、周围的朋友也越来越虚伪的情况下,除了自己,年轻人还有什么能求助的呢?
因为真挚的友谊越来越少了,大部分人都是在平庸的日子里,仓促地,潦草地,短暂地,口是心非地抱团取暖。
作家周国平曾写到:“社交场上的主宰绝对不是友谊,而是利益或者无聊。”
平时那些所谓的闺蜜兄弟,共享福可以,共患难不行。
而进入寺庙的人,几乎都有未实现的愿望或难过的心事。
在寺庙里,会有一种得到神佛保佑的感觉,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万事顺遂,从而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成功的信心。
所以说上香与第二天继续努力工作并不冲突。
看起来我们是在拜佛,实际上我们在拜那个辛苦的、努力生活的自己。
求自己坚持下去,求自己继续完成未了的那些心愿。
《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每当谢尔顿遇到问题的时候(包括和工作方面以及与女朋友的关系),都会在做梦的时候梦到一个名叫亚瑟的质子教授,来帮他解决问题,并给予他鼓励和支持。
这实际上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虚构体。


别人能给予的最多是建议,而在寺庙能得到一个安慰自己的途径。
自己最能理解自己说不出口的那些无奈和期待。
朱迪思·赫尔曼曾说:创伤复原的首要原则是恢复自主权。
所以,无论别人给你多少的忠告、支持、协助、关爱和照顾,都不能让你直接痊愈。
你越是依赖外部,你的自我就越小,就越难以真正走出创伤。
跪在佛前的垫子上,是生活中为数不多能静下来心的时刻。
这和教堂的忏悔室是一个道理。
罗翔老师说,真正的糟心事,是不会被说出来的。
即使对面是朋友,甚至是家人。
但对着佛像说,就像是在对着自己说。
我们总要在繁复忙碌的生活中有一个能够放松的时候。
陆游仕途不畅的时候写过一首诗:“风卷江湖雨闇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外边风雨交加,他在家里撸猫。
在上香拜佛的这一天,无论生活中多么风雨大作,都可以安静地抱着自己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