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智慧】别对我喷垃圾,有本事你自己吞下去
文 沁蓝 这是说话的智慧系列第十一篇原创文章。
01
场景一
小兰:晓沁,你怎么又换手机啦?
晓沁:没有办法,之前那个手机只有16G,随便拍几张照就显示内存不足,老要把前面的照片删了才能再拍。
小兰:那也是,现在这个手机内存多大?
晓沁:买的最大号的,128G。
小兰:那下次出去玩,你就负责拍照好了。
晓沁:……
场景二
晓沁:听说你搬新家啦?
小兰:是啊,有了二宝后,原来那个两室一厅的小户型根本不够用。你也去看过,东西堆得都没地站了。
晓沁:你家东西也是够多的。
小兰:没办法,越买越多,尤其是现在小孩的东西太多了,光推车都四五台,连屋外走廊都放不下了。
晓沁:买的多大的?
小兰:买了个120平的四室两厅。
晓沁:哇,这么大!
小兰:房贷更大,注定是一辈子的房奴了。
晓沁:那也比我们这些一辈子的租户强。
小兰:你不知道,自己的房子就老爱添置东西,这才刚搬不久,家里东西又成堆了。
晓沁:正好,我就不太爱买,改明儿去你家看看,你把那些不怎么用的给我算了,我租的那啥都缺就不缺空地。
小兰:……
02
手机不去清理,就不会有空间去拍摄更美的风景;
衣柜不去整理,就不会有空间装下更漂亮的衣裳;
房间不去收拾,就不会有地方装载更智能更便捷的家居产品。
那,我们的内心呢?
每天听到那么多抱怨,那么多阴暗面的东西,那么多负能量的信息,不去清理这些“垃圾”会如何?
我想,在这一方面最突出的应该算是心理医生,他们就像一个情绪垃圾桶,每天要接收很多严重的心理垃圾,而且是大桶大桶地倾倒。
他们中不乏最后自己患上心理疾病不能自拔者,但大部分的都能够有效排遣,因为他们懂得定时清理脑中不该有的“垃圾”。
那,他们是如何做的呢?
一是设置边界,懂得自我保护。心理医生虽然讲究共情,但一定是有边界的。如果界限明确,倾听者在能够了解倾诉者感受的前提下,又做到不被对方的负面情绪拉进去,因为他们有明确的认知,那个负面情绪是对方的而非自身的,让那些“垃圾”耳中过、清净心中留。
二是辩证分析,学会积极看待。一个年轻的心理医生问他的导师“老师我们每一天都要接受这么多来访者的心理垃圾,时间长了,我们也会产生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吧。可为什么您几乎没有见过什么严重的问题呢?”
他的导师答道:“你要认为是垃圾,便一分一秒也呆不下去。要不是,就可以帮助到每一个来寻求你帮助的人。”
如入火聚,得清凉门。
三是借助外力,寻求他人帮助。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去找合作的伙伴、专家,或者学会和他人倾诉分散,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四是培养至少一个积极向上的爱好。比如阅读、绘画、健身、旅游等,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项爱好时,总会有收获,这会让我们涉猎到更广阔的世界,看到更美的风景,而脑海中那些不和谐的东西,自然就会黯然失色许多。
图 网络03
生活中
有些妈妈老将孩子当作自己抱怨和情绪宣泄的垃圾桶,比如亲戚邻里之间的勾心斗角,比如看到别的孩子光鲜亮丽成长成才后的嫉妒等;
有些人老把闺蜜当作爱情负面情绪发泄到垃圾桶,比如前男友那些令人糟心的心,比如被上司要求如何潜规则公关之类;
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人美嘴贱心阴暗,按照甄嬛体来说“贱人就是矫情”。
这样的人,老爱把自己无法消化的负面情绪有意无意地强行放在身边的人身上,尤其是当对方是一个弱小者时。
久而久之,这些垃圾甚至会让心怀善意的听者的内心世界发生扭曲,对别人和周围的环境缺乏信任,陷入极度紧张、焦虑、恐慌的深渊。
大脑的潜能虽无限,但记忆却是有限的,如果记住的东西都是一些让自己难受的“垃圾”,那么一定会对美好东西的产生“排他效应”。
我们可以设置一道防火墙,隔离些不好的病毒;
可以设置定时清扫机制,隔多久就去清理一次“垃圾”;
可以设置一些警戒指标,如“哎!”等带有负面情绪等口头禅,如果高频出现,就意味着我们该给内心洗个澡了。
不管内心强大与否,都需要适时的清扫。
当然,我们还可以试着当对方向我们喷“垃圾”,怼回去:
你说的也没错,不过我家附近新开了间寿司店,看起来不错,要不我们今晚去试一试吧。
(先发制人,转移话题)
你这样想无可厚非,可是两个人在一起,进步快的那个人,总会甩掉原地踏步的那个,因为人的本能都是希望,能够更多地探求生命和生活的外延及内涵。
(理性分析,变废为宝)
你这样自暴自弃,只会让那个人更加断定当初的抛弃是对的。你已经不再年轻,不能再靠脸吃饭了,别人要看上你,也要你自己有用才行。
(逆向思维,骂醒她人)
我认识一个这方面的专家,你这个问题还不算严重的,我约个时间,去咨询下。
(寻求外力,求助他人)
不去想这些糟心的事了,这个周末约了几个驴友去郊外爬山,怎么样,一起去吧?看看美丽的风景总比看着那张臭脸强。
(发展爱好,发现美好)
当然,如果实在是损友,浑身都只有负能量的人,那还是劝你及早断交吧。
我们不能管住别人嘴,但至少可以管住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