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黄车与小桔车的同质化
共享单车业界两大巨头,为了避免软文嫌疑,让我们称之为小黄车和小桔车。
在市场竞争的初期,或者说蓝海扩张期,黄桔二者的定位和策略是完全不同的。
黄车定位从校园出发,主打低成本高覆盖,简单轻便。所以早期小黄车几乎就是普通自行车形态,全机械化设备(主要指的是车锁),没有篮筐这样的附属设备,铃铛也是常见的外置式。
反观小桔车,走的几乎就是完全相反的路线。主要目标人群为白领上班族,高成本定制化,骑行感觉并不好,挺费劲。全车包括车轮辐条几乎全是定制的,电子化设备很吊,包括电子锁和GPS定位设备,带篮筐,铃铛是独创的内置式。
据说一辆小桔车的成本够生产十辆小黄车,更别提就算有钱也不是任何一家自行车厂都能量产小桔车了。
所以看起来从生产成本到运维成本,都应该是小黄车完胜(小黄车非定制,有损坏几乎任何一个自行车摊都可以修,反之小桔车一定需要专业修理)。
但是,在市场发展到现阶段,各路神仙妖怪齐数入场,什么小绿车小蓝车小红车纷纷上阵,瞬间蓝海变红海肉搏的时代,我们却赫然发现,小黄车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全面向小桔车看齐!现在最新的小黄车,除了颜色之外,几乎已经与小桔车没有本质区别了。
为什么?我们对此情形感到困惑,我们需要解读。
首先从小黄车最值得称道的成本来看,它不得不改。
生产成本并不等于全生命周期成本,就算加上运维成本也不够。
首先是车辆的受损率。
从主客观来看,黄车要远高于桔车。
机械密码锁耐用性远低于电子锁,所以黄车的锁损坏率排在坏件第一位(个人感受,暂缺调研数据支撑)。
外置铃铛损坏也比内置式概率大的多,所以小黄车的铃打不响甚至整个没了的情形太常见。
普通轮胎和定制轮胎的差别没看出来,不比。
GPS设备只有桔车有,而且基本上只有供应商才特别关注,至少我没太关注,所以也不太好比对。
这样简单看,小黄车的坏件率应当是比桔车要高的。
再结合主观意向来分析。黄车的设备完全是一辆独立的自行车,对它的任何破坏、损伤都不会有电子化的跟踪记录,可以说监管缺失。在此种情形下人性恶的一面可以充分暴露。事实上黄车相比桔车远高的人为故意破坏数量就是实证。
而桔车正相反,几乎所有针对车的行为都可记录可追溯,不仅仅有GPS定位信息,还有车载防盗系统,整个监控体系比较完整,人为故意损坏的情形也少很多。
接下来是车辆维修养护的代价。
这里不仅仅考虑车辆零件损坏替换的代价,还要考虑巡查和找车的代价。
小黄车无GPS,无固定停车点,说实话到底在哪只有鬼知道。大概的停车地点,只有根据手机还车的时间来大致推断,但是人家锁车以后再搬走,甚至扛上卡车运出几百公里,你能知道么?
简言之,黄车如果真的要维护,那一定需要若干支庞大的队伍,每天全方位扫街,才有可能维持一定的维修比例。
反之小桔车则简单得多,从效率和投入来看,应该有非常大的数量级差异。
最后一个最可怕的成本,是丢失率。
说起这个大家都要呵呵了,网上铺天盖地的共享单车被弃置、堆垃圾山的图片一搜一大把,其中既有黄车也有桔车。
那为啥我们认为黄车丢失率更高呢?
首先最直接的,针对小黄车的盗窃犯罪成本几乎为零。它就是个普通单车,根本不需要高超的技术就能搞定,而且比一般个人单车更有利的是,丢了没人知道,几乎不会有人报警。小黄车的供应商手里不知有几千万辆车,他根本不知道哪辆车丢没丢,连在哪都不知道,咋会去报警?
其次,非故意丢失的场景更容易出现。使用者不是偷,他只是骑了一次就把车停在哪个犄角旮旯。他自己以后没再骑,别人则是根本不知道那个地方有辆车,那么这车就跟丢了没什么两样。
第三是一种神奇的“丢失”。车子并没有丢,也一直有人用,但它跟丢了几乎没差别。这就是我们在网上也见到的一种丑陋行为:把共享单车当成个人财产随身携带。搬进电梯带上楼,带进办公室放在座位边,甚至自己上个私锁……这让单车不再共享,流通率极度下降,造成的损失代价,跟丢了没太大差别。
所以综合以上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还是缺乏数据支撑,只能靠猜),小黄车的综合成本可能并不比小桔车低,甚至很有可能反而高于小桔车!
这样所谓的“成本优势”就荡然无存,从成本这个角度来看,同质化是必然方向。
接下来第二方面看一下体验。
共享单车是一个典型的O2O应用,线上线下结合。线上部分主要是用车软件平台,线下部分就是单车本身。
但是这个“结合”到底是有机还是无机,这是黄桔二者的根本性差异。
黄车的线上线下,几乎就是完全割裂的、靠胶水拼接的硬连接,无机连接。
黄车线上线下唯一的关联点就是密码锁的密码。这是一个事先设定的、不可变的(后来中间过渡阶段也有可变的,不详述)机械密码。
换句话说,除了这个四位的密码数字是展现在软件平台上这一点之外,线上线下再没有任何一点关联了。
而这一点点关联,事实上跟用一张纸条把密码贴在车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有人可能会说:胡扯!我要在平台输入这辆车的车牌号,才能看到它的密码,又不是任何人都能看见!
正确。但是既然是跟车牌号关联,而且不变的,是不是意味着我用过一次,下次再看到这个牌号,就知道密码了?不上平台去输入也一样?这样不就是线上线下完全割裂了吗?
你可能又要说,这么多车而且一直在流通,我下次再碰到同一辆车概率太低了吧?这里又是另一个问题,我们展开看一下。
同一辆车我再次碰到而不需要线上交互的概率有多少?我的答案是99%。
因为线上线下割裂,所以有一种无耻的做法是:开锁后马上还车。你线上完全无法感知我是不是真的还了这辆车,我甚至可以一边骑行一边点手机按钮,系统显示我还了,我还骑得欢呢!那这样车是不是随便我骑了?这车我可以不锁带回家每天骑,也可以藏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锁起来,每天我去找到,输入记住的密码就免费骑了,你能怎么地?
这种割裂的问题,实质上不仅影响到了使用者对所谓O2O的感受,而且实际上推高了“丢失”的成本,负面影响巨大。
小桔车则正相反,构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O2O链条,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不多分析了。
体验差异的另外一点在配件上。
骑车人多数情况不是两手空空,很可能拿了点啥,提了点菜之类的。有个车筐,自然是很方便,小黄车完败。
骑在路上经常会需要提醒行人或其他单车,主要靠铃铛。小黄车铃铛太易损,又完败。
车座高矮易调节,适应不同身高人群骑行,这方面却是小黄车做得更好,完胜!所以同质化的方向是反过来,小桔车在这点向黄车靠拢。
同样在车辆骑行的轻便性上,也是小黄车完胜,小桔车在向黄车看齐。
所以从骑行体验来讲,二者都有改进空间,同质化方向也是各自取长补短,越来越趋同。
最后但可能最重要的,很可能是导致最终改变的因素,是商业模式。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分析共享单车的商业(盈利)模式,分析的很有道理。共享单车的盈利,不应该是依赖于租车费用,也不应该是依赖于抵押金的金融运作,而应当是来源于广告收入。
具体分析不重复了,有兴趣去搜一下那篇文章。
总的来说盈利方向在于针对用车人群的地点轨迹,以及基于路线等相关信息综合分析得出的定向广告精准推送。
这个方向直接依赖于持续的GPS定位能力。在这个方面,小桔车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因为它的车本身就带了强力GPS模块。
而小黄车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这项能力——它把这项能力转移到手机平台了。也就是说,你开始使用车之后,你的手机就在身上随单车一起移动,手机的GPS轨迹就是单车轨迹。直到你用车完成,在手机应用上归还车辆为止,GPS记录也停止了。
看上去好像也是完美解决方案,啥地方有问题?或者说跟小桔车有什么差异?
因为手机跟单车不是一体而是分体,再一次提到线上线下割裂的问题,而这就是二者的本质差异。
比如一种很不常见的情形,你开始用车后手机丢了,那么手机的轨迹就跟你骑车的轨迹完全不一样……
再比如更常见一些的情形,是代开。我用手机帮你开启单车使用,骑车的人是你。这样我的手机运动轨迹当然跟你骑车轨迹不一样。
还有一种更可笑的场景上面已经提过。因为线上线下的割裂,如果有人无耻提前结束使用,开锁后马上还车,然后继续骑行…… 这时候当然没有GPS跟踪的可能。
所以总结一下,小黄车依托于手机软硬件平台,可以间接地实现位置跟踪。但是由于割裂的问题,这个跟踪很可能不准或无效。
那么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说,小桔车的模式显然更具备优势。
金钱的力量一向是巨大的,那么这个巨力的推动下走向同质化也就是必然,这个再容易理解不过了。
最后来总结陈词一下,有如下三个方面原因导致了同质化现象:
1. 小黄车模式在成本上不具备优势,小黄车向小桔车看齐;
2. 用户体验与运营者体验方面,小桔车略胜一筹,双方都有可互相借鉴之处,所以都在改变,最终走向同一道路;
3. 商业模式方面小桔车略胜一筹,小黄车向小桔车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