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中我们了解更多关于佛的东西
《西游记》主要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化险为夷,历经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师徒四人一路怎么与妖魔鬼怪斗争的刺激惊险的场面,和师徒四人的人物性格给我们的感觉和思考。
透过这些表面的我们能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之外,让我们更深一层去挖掘佛教的起源,发展及传播给人们带来影响,像以唐僧为代表的佛教信徒为什么对佛法如此虔诚的信仰。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乔达摩,原本是古印度释迦族的王子,出生在今尼泊尔的南部,有一天这位王子巡游,在路上,他遇到路旁为疾病呻吟的病人,一位骨瘦如柴的老人,一支送殡的队伍,一位修行者,这一切构成了人的一生,生、老、病、死,人被无穷的欲望所折磨,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人为何不能达到对生命的圆满?生命是有意义的吗?他决定出家修道,为世人寻找一条脱离苦海的路。
在当时的古印度有着非常浓郁的宗教氛围,存在着各种流派,其中主要的两大系是婆罗门和沙门。他加入了苦行沙门,不同流派进修的方法通称为“愈加”含意是一致或和谐,是一种提升意识,发挥潜能的方法,后变成了一种调气,健身的方法,就是我们现在所炼的愈加。其中的一个分支叫作“禅”,本意为思维修或静虑,释迦牟尼在修行过程中,修习了很高的禅定功夫。
后来他所学的学说已经不能满足于他,他感到无比的痛苦和绝望。他来到如今叫作“菩提达耶”的地方,坐在一颗无花果下,发愿:若不能获得无上正觉,永不起身!后人记载他在树下坐了整整七天七夜,到了第七个夜晚过去,天将拂晓时,释迦牟尼遥望星空,瞬间彻悟宇宙,人生真相,证得无上正觉,由此成了佛陀。那种无花果树原名毕钵罗树,后来被称为菩提树——菩提是智慧,觉悟的意思。
佛教由此流传,后人尊称他为佛陀,如来,也就是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释迦牟尼,而西天指的就是印度。
禅被佛家所继承,成为僧人修行的方法,也用于各种佛教有关的事物。后来发展为禅宗,源于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禅宗史上把迦叶称为西天的初祖,把菩提达摩称为中土(中国)的初祖。菩提达摩是南印度的高僧,在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国传教。而《西游记》中我们看到的孙悟空的师傅便是菩提祖师,后来达摩祖师去了北方,驻足于少林寺,据说他发明了少林拳,达摩剑,达摩杖等各种武学,在少林寺,达摩传法于慧可,经僧璨,道信,弘忍禅学逐渐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至盛唐时期六祖慧能创立了“南禅宗”才真正代表佛教中国话的完成。
在《西游记》中,慧能也可能是那个樵夫,是孙悟空在寻找师傅途中遇见的那个樵夫,孙悟空见他会唱佛经以为他就是神仙。慧能本来也是个樵夫,他是寺庙里最不起眼的人,只不过是喜好佛法而来到此地,只是干一些杂物,没有正式剃度,和农夫差不多,当时是五祖弘忍感到自己年老,选择继承人,他要求诸弟子各做一个偈子来表达对禅的理解,他将据此选出继承人,当时弘忍的大弟子最为出色,人们也都认为就是他了,旁人都不用考虑,神秀也就当仁不让,一日夜晚他在墙壁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整天忙着干活,一日他听到有人在议论神秀的偈子,他认为神秀说得不对,可是自己不识字,就叫人代他写了一首偈子在墙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了神秀的偈子,评价是知道门前,尚未得入。看了慧能的偈子,认为真正明白了佛法的真谛,于是半夜三更将慧能换入室内,为他解说《金刚经》,然后将袈裟交给他,代表继承于他。只不过把经历转化在了孙悟空身上。
弘忍知道慧能身份,名望太低,众僧一定很难接受这样的安排,弘忍怕他被人所害,连夜将他送走,于是慧能去了广东,后来神秀在北,慧能在南,各立一宗。但中唐以后,南禅占了上风,被推举为禅家的正尊,慧能也得到了考验。慧能的身影好像正是孙悟空的化身。
而禅宗的世界观就是,世界的本质就是佛性,而世界的佛心与人的心性是同一的,所以对心性的认识就是对世界佛性的认识,个体的最高本质与世界的最高本质是同一的,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人的一切焦虑和困苦都是心性的迷失,他让人在精神上解脱和超越,过一种智慧的人生。这也取经的最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