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手记# 一篇文章带你走近真实的乡村
我的家乡位于山东和河南的交界地带,一个渺小,平凡的乡村。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中愁肠百结,别人眼中的家乡都是风光无限,我眼中的家乡却像是一个整容失败的女人,满目疮痍,周身伤痕,在中国千千万万的乡村中,有哪些被人忽视的角落被浪潮掩埋,而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浪潮中,那些不被记录的真实是否真的如海报上,新闻上宣传的美丽呢?
真实才更让人惧怕。
久不居住的房顶长满了杂草,这样荒凉的画面像极了此刻我的心情。故乡对于我们来说,无法寄予壮志难酬的梦想,有的只是离家寻梦的希望,多少年轻人在她的身体里长大,却又都离开她,背叛她,在异国他乡的城市里扎根生长。她的落后不被人关注和拯救,她的改变不被人注视和欢呼,而在这里建设起来的城市化文明却在破坏着她原本平凡朴实的面容。我们总是用建设来破坏,总是这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75360/7221601431aa1e12.jpg)
拔地而起的民居楼房和畸形的婚嫁观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75360/9cd52fcad01675f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75360/aaa96439bef91da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75360/1ab8fba9a8f23e88.jpg)
“经济条件真的好了,中国的农民真的有钱了……”这是在新闻中经常看到的对话,这话一点儿不假,农民手里确实有钱了,在我们村,80%以上的家庭都是这样的民居房,二层小洋楼,有的甚至二层半。农民手里有钱了,翻修楼房是无可非议的事情,这就跟城市里的年轻人,有钱了就想着置办房产一样,但除了家庭生活条件的提升,随之起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攀比成风,从而带出让人苦笑不得的观念风俗。
“娶儿媳妇楼房是标配,不盖楼房不结婚。”
我们村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一对年轻的情侣订婚后,女方在之前彩礼的基础上又额外提出了条件,两年内盖座楼房,不盖楼房不结婚。男方家里条件一般,下完了彩礼钱就已经家徒四壁,拿不出剩余的钱再盖楼房了,女方听此就解除了婚约。有车有房在现代农村也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据说没房子的家庭,儿子到了婚龄都没有媒人上门说亲,无论这孩子长相、性格如何优秀,虽说爱情不能没有面包,可这样的婚嫁观也着实令人对爱情心寒。
曾经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家庭永远是你最后的退路,在外工作的有志青年要注意了,在外奋斗为房为车愁苦的你回家要慎重了,没房没车,你照样娶不上媳妇儿。
但农民们的生活真如表面上这么风光吗?看似先进的城市化不过空有一副皮囊,看似楼房林立,里面却空空如也,盖好的楼房根本派不上用场,多少人家的二层楼房荒废,无人居住。农村人没有更多的钱可以拿出来学城市里面的楼房精装修,所以看似华丽的楼房里面仍旧是农村土瓦房的气息,学来了城市中锦绣的外表,内里却还是一团棉絮。
传统工业和丑陋的乡村风光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75360/773c90834b422dc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75360/6cf5a377570c9667.jpg)
“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家瓦上霜”
这是我们村的工业集聚地,这条路原先两旁都是农业用地,近几年来各家各户都在自己家的农业用地上肆意占用,盖楼房,盖工厂。我们家乡这边的工业以木材加工为主,像这样的小型工厂光在我们村大概就有十家,甚至更多。这样的工业一方面解决了村里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确实带动了村里一部分人发家致富。前段时间,举国上下清查环保问题,多数这样的厂子被迫关门,更换环保器材,那些没有经济实力的厂子就只能偷偷开工,或者被迫倒闭,这使一大批工人失去了养家糊口的工作,生活更加艰难,在转型中的中国乡村,这样的问题不在少数,不像大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跟上环境治理的力度,对于像我家乡这样的乡村,金山银山没有堆起来,青山绿水也不再,这才是真实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75360/fe4976b557848b1b.jpg)
转折中的乡村文明
“教育穷家庭,读书有什么用?”
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 什么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什么才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呢?
是汽车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75360/0b89311156926535.jpg)
这几年,乡村的基础设施在不断地完善,集镇上兴建了三个大型超市,里面的货物足以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不少商品也具有了城市里的洋气儿,随着生活的提高,家庭汽车也成了标配之一,每逢过年过节,这条路都会被堵地水泄不通,这点倒是有和大城市比肩齐行的趋势,但这么多的汽车真的是百姓们真实的生活需求吗?老百姓一年到头在家没几次用得到汽车,以前自行车,逐渐地有电动车,再然后电轿车,最后小汽车。很多年轻人在外打工,家里也要置办上汽车,哪怕用不着,也要在家里放着。超过正常需求的消费只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攀比的工具。
是教育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75360/9a3b77213b4c408e.jpg)
这是我们镇上唯一一所中学,条件设施比我们当年是大有改观,但反观教育水平,真的提高了吗?当年我们一个年级六个班,差不多三四百学生,现在一个年级十个班,甚至十二个班,受教育的人数增加了差不多一倍,但教育水平呢?在我们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直到 现在也寥寥,“读书无用论”的呼声似乎越来越高,寒门也不再出贵子,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的谚语成了人茶余饭后的消遣。在我们村,大多数青少年都在外打工,十七八岁的女孩辍学在家就是嫁人,我们这一代的婚龄甚至比我们父母那辈人的还要小,家里供养大学生的花光的所有的积蓄,盖不起房,买不起车,反被人们瞧不起,而供养的大学生毕业后在大城市找个工作,一月三四千块钱,甚至连一个打工的都不如,读书有什么用?
在这样一个消费主义横行,娱乐到死至上的时代,物质上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金钱上的收获才是真正的成功。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这样的命题恐怕连在一线城市奋斗的年轻人都看不明白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75360/87c0e3c662e3bbc2.jpg)
都说乡村自然风光秀美无限,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朴实无华、宁静淡然才应该是乡村的特征,但我看见的却是一批在城市化浪潮中失去自己的根的农村人,美丽乡村在我的家乡是一个奢望,看着她人老珠黄的模样,我心里难过至极,却也无从改变,想到的只有逃离。
故土难离,旧人难舍,最熟悉的才最让人安心。但现在家乡在我的心里已经成了一个符号,符号的意义大过了她本身,都说家乡是照在游子心头的白月光,如今怕是这惨淡的月光根本无力穿透弥漫在乡村上空厚重的雾霾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75360/32ffc691bc38def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75360/d33a5f390081b574.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