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菊次郎人物關係——不只是夏天

2020-06-24  本文已影响0人  走了拜拜

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小男孩正南自小与婆婆相依为命。一个暑假,正南无意间翻到母亲寄来的照片与信件,准备独自踏上寻找母亲之路。不料计划被邻居阿姨发现,在邻居的好心帮助下,游手好闲的混混菊次郎大叔加入正南的寻亲之旅。

电影最强的戏剧冲突是在片尾,当男孩问“你叫什麽名字?”时,大叔不好意思的答道:“菊次郎。滚啦!” 此时观众的心也跟着暖起来,明明是男孩眼中的夏天,原来说的是大叔啊。

其实主人是菊次郎还是正南又有什麽分别呢?在我看来,故事中隐藏的人物关系远比人物本身更为有趣。

一、镜子中的自己

毋庸置疑,这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菊次郎和正南都有相同的成长背景——母爱的缺失。二人结伴踏上寻亲之路,表面上看是男孩找妈妈,实际上也是菊次郎的内心之旅。本质上,他和男孩是一样的,男孩的孤独表现在沉默与孤立,而菊次郎则却总是装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用“凶悍”作为保护色,将童真善良的自我封闭起来。

一开始,菊次郎也是冷漠的,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常做些出格的举动。他带着正南去赌博消遣,花光了所有钱,对正南的态度也是凶巴巴的。直到在经历了正南差点被光头佬猥亵一事后,才激起他作为成年人的保护欲(又一次说明菊次郎是一个温柔又善良的老混混)。在接下来的相处中,没有了外力的干扰(只有他和男孩的孤独旅途中),菊次郎被迫安静下来,他渐渐理解了男孩的期冀与执着,开始关心起正南来。面对正南,就好像是看到了过去的自己,他帮助男孩找妈妈,其实也是在缝合自己内心的创伤。

二、第一人称视角

片尾的反转之所以有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叙事视角的关系。全片从正南的视角出发讲述。镜头下,是孩子眼中的大人、孩子眼中的夏天。影片分几个部份,每个部份都用一个类似翻开正南画册的形式作为过渡。

(画册的作用,1、拖出第一人称叙述者;2、推进剧情;3展示心里变化。)

画册中第一篇是男孩眼中的菊次郎——菊次郎夫妇,是“邻居”、是“婆婆的朋友”,男孩对菊次郎的初印象是稍显奇特的(头上带花),模模糊糊的。随着日后的相处,男孩印象中的菊次郎完成了从变本加厉奇怪到温情崇拜的转变。如:【先生好奇怪】(泳池中倒立)到【先生跌落楼梯】(表示担忧)。挫折中,两人也建立起情同父子的关系。那些男孩眼中的微风、虫鸣,各种各样或善良或冷漠的大人,也恰恰成就了菊次郎的夏天。

三、导演与观众

寻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结果也是令人遗憾的。爲了安慰男孩,菊次郎为正南编造了第一个故事——“天使之铃”。只要摇摇天使之铃,天使就会出现,一切困难都会过去。这本是大叔对男孩编织的神话,却发现通过想象、神话的力量,可以慰藉孩子的心。

我认为影片最精彩的部份是在此后开始的。

彷彿是进入一场幻梦:他们先是邂逅了流浪诗人,并在诗人的提议下去露营,之后再与机车男重逢。爲了取悦男孩,机车男、诗人在菊次郎的命令下“演戏”,表演的荒诞程度一再脱离了现实本身。

机车男代表了演员(卖力出演)、流浪诗人代表剧本作者(喜欢讲故事,有见识,会拓展故事的深度)、菊次郎是导演(不用多说,由北野武本色出演)。他们合力为男孩造梦,男孩在参与过程中,暂且放下心中失落。

菊次郎和正南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导演与观众的关系。告别了演员和剧作者,陪伴观众走完的,始终是自己喜爱的导演。

四、导演的成长之路

回到《菊次郎的夏天》,这是北野武创作历程中最具自传性质一部影片。“菊次郎”也是借用了北野武父亲的名字命名的。艺术创作过程不可能完全脱离创作者的自身经验。所以每当我看到正南和菊次郎,都会一再想到北野武本人。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遗憾,你有没有在孤立无援伤心失落时藉助电影或文学作品安抚自己的内心?藉助他们走过最灰暗的一段时光?最后作家/导演成为那段时期的你心中的光,崇拜的对象。

菊次郎不会游泳、杂技玩的不好、也不会演瞎子……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做“导演”了。只有做导演,才可以取悦心中那个失落的小男孩。

正南的画册,那些充满想象力天马行空的画作,就像导演小时候对艺术创作的最初动机与构想。影片中菊次郎所代表的,那个陪伴你度过暗淡时光的人,无意间成为了啓蒙者。

于是,菊次郎——正南,导演——观众,成人——孩童,都可以看作时同一个人的成长之路,与影片最初天使之翼形成闭环——夏天之后,是梦的起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