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心中君子的形象
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的形象是怎样的呢?我认为从《论语》中他所说的两句话就能看出来,一句是“子曰:君子不器”,另一句是“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君子不器”。
所谓器,是指有固定形状的,具体用途的东西,是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所制造出来的物件,故《说文解字》中有谓“器者,皿也”,《易·系辞》中所曰:“形乃谓之器”也。
一个人在他所生活的环境中,要是有可以脱颖而出的特征,或被他人认可的才能,不能不说这是一件好事,毕竟能成大器是许多人毕生的追求,这同时也是每一位长辈对后生殷切的期望。
若按照这一逻辑,要成为一名君子,恐怕他要有北斗星般的闪耀,有空前绝后的才华,才能担当吧,不然是配不上如此殊荣。
而孔子却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他觉得想要成为一名君子,就不能只是成器,所以他才会说出“君子不器”的话。
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是(仁)道的追求者和守护者,也是(仁)道的传播者。在儒家的眼中,(仁)道是这个社会乃至天地万物靠以运作的法轮,所谓万物皆有道也。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君子,就需要将自身从物质上超脱出来,不要被外界所束缚,直至成为(仁)道的化身。故君子,表面上看不成器,但实质上早已具备了道的本质,反而无器不是、无用不用,而在这社会上已是一个万能的人。
然而,我们不要误读了孔子的这句话。虽然很多人皆想成为一名高尚的君子,但是我等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就是,人与万物一样皆是生而为器。要想成为一名君子,正常的途径是先要把自己打磨成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器具,然后才能进一步成为孔子所说的君子。所谓道为器之用,真正有用的道是能够促进这个社会和自然的。因此,成为有用之器,其实是更加接近于道义了。
不是人人均能成为君子,但愿人人都在成为君子的路上。我想这才是我们要在这句话上所要的领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人的命是由天、地、人所构成的,就像一个故事,主要由时间、地点和人名(物)所构成,而且细细想来,人又何尝不是由一个又一个故事所组成的呢。之所以说人很复杂,是因为天、地、人这任何一个因素,都不是说人随随便便地花上他一生的时间就能够一探究竟的,而不单是指人心的复杂。再者,就算毋庸置疑的这天与地它真实地存在着,可是经过了每个人的眼耳鼻舌以后,又已经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了,所以为什么佛家喊它作大千世界,这是因为没有一个人的世界(生活)是相同的啊。
可是世间万物的生成和运转,都有一个规律可循,如果人能知晓这些道理,等于人就掌握了命。关于这种理论,我想老子在道德经上阐述得比孔子更加详尽,他认为宇宙它有一个总的运行法则叫做道,而每个个体也会有一个叫做德,德是道的衍生。然而,凭借人有限的感官是很难得到道的。如果真的能做到,那你应该就是君子了。
如果人总是浑浑噩噩,跟其他生物就没有什么两样了。但蜉蝣一生,想要知道自己是谁,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要得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是如何的难啊!因为人不是生出来就是带着一份报告来的,需要经过自己的境遇去寻找、去总结,而且到最后未必就能交出一份让他人、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满意的答卷。尽管如此,人还是要不倦的去追求,努力让自己达到知命的境界,这样才对得住自己生而为人,而这个过程,就是成为君子的过程吧。
总而言之,孔子所认为的君子,其实是神一般的存在,我想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得到,包括他自己。即使这样,我们也要像像孔子一般,知不可为而为之,朝着君子的方向去追求。我想,虽然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人能达到的高度不一样,但是对于自己而言,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使成为更好更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