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时光老去的记忆

陈昌龙 | 给学生植入更强大脑的“芯片”

2020-05-29  本文已影响0人  拙笔绘流年


  给学生植入更强大脑的“芯片”

                          □  陈昌龙

        5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一整天记忆专题的研修培训,感触良多,收获满满。

        记忆力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很多学生因为没有好的记忆力,成绩不理想,越学越苦恼。然而,相当多的教师,却因为脑科学知识的缺失,难以对学生的记忆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通过记忆专题的系统培训,我们认识到:记忆是有方法的,学生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升的。比如:大脑在很短的时间内所能记忆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一般人瞬间记忆只能回忆出5至9个项目,心理学上就把“7±2” 作为描述人类记忆行为的“魔术数字”;有规律的知识更容易记忆,在记忆某事物之前,花点时间找找特征或规律(如分类),有助于我们很快记住这些事物;识记有意义的事物不容易忘记,如一个故事、一个笑话、一个小品,即使经历了很长时间,我们也能记住它;把不太熟悉的事物与已经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记忆,将记忆内容赋予特别的联系和意义,有利于增进记忆的效果;记忆的策略包括组织、背诵、过度学习、复习和联想五种,其中“组块记忆”和“联想记忆”应该是我们教学中易操作且很有效的记忆方法……。我们不妨来一次实证演习——当你阅读完以上文字中罗列的“记忆知识”,试想一下,是不是只需要抓住语段中概括提炼出来的5个关键词——“魔术数字7±2、找规律、有意义、联想、记忆策略”就能快速地说出个大概来。这就是记忆的方法——通过“组块”把需记忆事物的特征提炼、概括,使其既简单、又鲜明,简洁易记。

激活右脑——记忆效果会更好

        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在教条的应试机制倒逼下,平时课堂上不得不强调政治学科的“背多分”效应。我也知道:按“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理论,识记训练只是浅层次的低阶能力的培养,然而识记是基础,记不住核心知识点,“理解与应用”也就无从谈起。政治学科知识的背记是理论的、抽象的、枯燥乏味的,我有自知之明,很多学生喜欢我,却很难“真爱”我任教的这门学科,究其原因,除了归咎于“为考而教的应试机制”外,恐怕与我个人学科理念的觉悟、教学方式的运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也不无关系吧。

        为了让学生尽量多的爱上我和我任教的学科,我总是尽量把课讲生动点,尽量把学习负担减轻些,尽量多的教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些学习愉快感。比如,教学生记忆知识点,我尽可能地“批发改零售”——按点记忆;抓每一点的关键词,先记词再联句;尝试着把核心关键词编成朗朗上口的记忆口诀;先慢速大声读一读,然后强迫眼睛离开文本,大声、手舞足蹈地对着学伴“演讲”出来……

        教学实践中的这些方法,我都或多或少地在这次记忆理论培训课上找到了对应的理论支撑,也在思考如何在理论的指导下,让这些方法更高效。还有这些理论值得我在实践中探究:实验表明,读书与背诵的时间分配比例为2:8时,记忆效果最好;“过度学习”不易忘记,一般超过50%的时间效果最好;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及时回忆能强化记忆……

记忆规律

        “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老师教思想。” 看书时,我还记住了这样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比不上“授之以欲”。师者,“授欲”的境界如果高攀不上,“授渔”的格局总应该有吧。真正的教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点燃智慧,启发思维,培养方法,造就更强大脑。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只有当老师掌握了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持续地记忆练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助力学生终身成长。如此,善莫大焉。

        赢在记忆,胜在方法。从今天起,试着打造一枚神奇的“记忆芯片”,植入学生的大脑,让教育生发“事半功倍”的效果。

点击蓝字“陈昌龙”,可阅读他的所有文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