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作吧!(张淼)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8-11-10  本文已影响218人  3ef2b6c97630

昨天的日更话题,我们聊到了体制内外的音乐家。由于时间匆忙,准备不充分,再加上课程比较多,为了赶上当天文章可以发表,日更不中断,所以举例和论证都比较肤浅,文章的结尾也显得过于单薄。在这里先和广大的读者道个歉。其实,关于体制内外的音乐家,还有一个是比较特殊的,那就是门德尔松,因为和一般的作曲家不同,门德尔松家庭富裕,自己家里有“体制”,可以衣食无忧的去追求艺术。所以由此引发的思考变成了今天的话题:贵族

还有两个原因,促使我想和大家聊聊贵族:第一个是今年必修的《民族音乐学的历史与文献》课程使用的教材是陈铭道老师的《西方民族音乐学十讲》,这本书的第一讲中,介绍霍恩博斯特尔时,提到了有关于贵族的概念,对我的震撼是相当大的,深深地引发了我的思考(下文我们详细介绍)。

第二个是2012年,我的偶像成龙先生拍了一部动作电影《十二生肖》,电影里有一个场景是成龙带着他的团队去法国一个城堡里骗十二生肖的铜首(还有一个拍卖会的场景是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拍摄的!)。暂且不说城堡有多么的豪华,城堡里面珍藏的郎世宁的《乾隆秋猎图》和地面铺的虎皮地毯,足以震撼到我的神经。原来真正的贵族和有钱人,在我们还在比吃比喝、比房比车的层面上,他们已经到达了购买艺术品等精神层面的追求了。综上所述,今天我选择了“贵族”这个话题。今天是周六,学校没有课,外边也没有活,那么我们就多聊一聊。

首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贵族。

在百度百科里,对贵族的解释有三个含义:

(1) 权贵的家族。多指帝王的内外亲族,或中央或地方的大豪族。

(2) 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以及现代君主国家统治阶级的上层,有特殊权位或世袭权位。

(3) 拥有财富和教养的阶层,即平民的上层。那些不靠血统,而靠自身努力而富裕高贵的人为自然贵族,即资产阶级。

在政治学范畴内,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因此各地都有不同的阶级制度。如中国的封爵制度、日本皇室、朝鲜的两班贵族、印度的种姓制度。

在西方,最初的贵族由封建社会的骑士或武士发展而来的。在现代贵族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资产阶级逐渐成长为权利阶级;富有的城市商人往往比乡村小贵族更具影响力。在法国,有影响力的高级资产阶级,特别是法律界的人士,从国王处获得贵族头衔。

普及两个关于贵族的音乐知识:

1、西方贵族的姓氏标志在名与姓之间。

“德”(de)是法国贵族或旧家的标志,如法国著名寓言诗人让·德·拉封丹就是贵族家庭出身。“堂”(Don,一译唐)是西班牙贵族姓氏的标志,如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主人公唐·乔瓦尼(璜),威尔第歌剧《唐·卡洛斯》,比才歌剧《卡门》中的男主角唐·何塞。冯”(von)则是德国和奥地利封建贵族姓氏的标志,如歌德笔下的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音乐家有路德维希·范(Von)·贝多芬、卡尔·玛丽亚·冯·韦伯,指挥家有欧洲最有名的汉斯·冯·彪罗、赫伯特·冯·卡拉扬。

2、贵族等级

贵族等级简易图

公爵(Duke):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二是古代罗马部落的军事首长;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如威尔第歌剧《弄臣》里的主人公“曼图亚公爵”和巴托克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的主人公。

侯爵(Marquess):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藩侯,由国王任命,时间长久后也成为半独立状态。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变成了独立的大封建领主。封建王权加强后,侯爵成为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其地位与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爵之上。这些人大都出身于当地的大家族,为半独立力量,可任命当地官员。如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代表作轻歌剧《蝙蝠》中,女仆阿黛拉的咏叹调《侯爵请听》。

伯爵(Earl or Count):在罗马帝国时,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强化后,伯爵可割据一方,成为世袭的大封建领主。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的第三等级。在英国,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英国最高的爵位。这一爵名,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公爵的委任者也称伯爵,其权利甚大,尤其代表公爵时,常常由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成为统治者,如在英国建立安茹王朝的安茹伯爵,以及法国的香槟伯爵等。如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创作的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的男主角年轻的阿尔马维瓦伯爵。

以上三种贵族为高等贵族,均拥有大量的领土,能实行独立或者半独立的统治。

子爵(Viscount):,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国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封的,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纪才传入英国,博蒙德·约翰于一四四年第一个被封为英国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他们可以代其处理事物和司法案件。高级贵族不在场时可独立行使其权利,到后来开始建造城堡,形成小统治中心。如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中的卡斯东子爵带领男主人公阿尔弗里德拜访女主维奥莱塔。

男爵(Baron or Lord):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在十一至十二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语中,男爵(Baron)一词,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当时,英国的那些直接从国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称为男爵,但这并非由国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封约翰·比彻姆为男爵后,男爵才成为英国贵族的正式爵位。他们大都与军队相连,以服军役为条件从国王那里领取土地奉养土地的骑士首领,一位男爵最少拥有40~50个骑士领(一个骑士领是指供养一个骑士所需的土地面积)。如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歌剧《吉普赛男爵》。

我们今天不去探讨关于贵族奢华的生活,只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有钱人的趣事。

一、音乐界有关的贵族

第一位登场的是:门德尔松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德国犹太裔作曲家、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门德尔松1809年2月3 日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Moses),父亲亚伯拉罕(Abraham)是成功的银行家,费利克斯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母亲利亚(lea)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姐姐范尼·卡西里(Fanny)(1805—1847)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费利克斯珍贵的挚友。

我们今天赞叹一个人特别有钱时,经常会说:“我靠!你们家是开银行的?”如果你正好遇到门德尔松,他可能会回答你说:“嘿嘿,我们家还真是开银行的。”所以,我在文章的一开头就叙述了门德尔松家里自己有体制,他不需要进入体制工作,也不需要靠作曲来维持生计。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1829年,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这是他英国之行的第一次。在苏格兰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No.3,a小调)表现他的观感,虽然这两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访问意大利时才动笔写作的。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No.4,A大调)。下一个主要停留点是巴黎(1831—1832),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1835年成为莱比锡著名的布业大厅音乐会的指挥。1837年与出身于法国胡格诺教派家庭的塞西尔·让莱诺结婚。1842年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又设法再度访问英国,在1846年的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以利亚》,取得辉煌成功。只可惜英年早逝,留下些许遗憾。

第二位登场的是:路德维希二世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虽然路德维希二世本人不是音乐家,但是他做的事比音乐家还音乐:那就是资助了歌剧王者—瓦格纳。

路德维希二世 Ludwig II(1845年8月25日—1886年6月13日)。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亚国王。全名为:路德维希·奥托·弗里德里希·威廉 Ludwig Otto Friedrich Wilhelm。绰号“童话国王”、“天鹅国王”、“疯王路德维希”。

以对艺术的狂热追求而著称。兴建了包括新天鹅堡在内的数座城堡。

新天鹅堡的春 新天鹅堡的夏 新天鹅堡的秋 新天鹅堡的冬

同时也是瓦格纳的忠实崇拜者和资助人,资助修建了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专门上演瓦格纳的歌剧。

德国拜罗伊特节日剧院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5岁时,路德维希去看了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从剧院出来时他被深深震动了。这个人物成了这位王位继承人最喜欢的,也许此时他心里第一次产生了一种把自己比做天鹅骑士的模糊感觉。

在长大的过程中,路德维希又发现了另外一个王国,它就在城堡的后面——美丽的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脉。他在这里散步、骑马,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他感到了一种祥和,也喜欢上了普通的农民。在浪漫的自然和英雄骑士传说的熏陶下,路德维希也想大干一番事业,他等待登基的那天。这时,他认识了作曲家和剧作家理查德·瓦格纳,得到了艺术家全部的作品:瓦格纳所有的作品陪伴他走过一生。

路德维希于18岁登基,手中有了权力,他最先做的国事之一就是把瓦格纳请到了慕尼黑,还把自己郊外的别墅给他使用。现在,拥有权力和金钱,他成了瓦格纳的庇护者,他替剧作家还清了所有债务并答应支付他所有的开销,为的就是让瓦格纳“在美妙而纯净的艺术天空中尽情的舒展自己天才的翅膀”。此外,路德维希二世还创立了拜罗伊特剧院专门用来演出瓦格纳的作品,这里,后者尽情地把德国传说和童话搬上了舞台,他要用善恶之间的永恒斗争来吸引观众。于是在20岁的国王和成熟的剧作家之间产生了友谊。

“我不爱女人,不爱父母,不爱兄弟,不爱亲戚,没有任何人让我牵挂,但是您!”这一段撕肝裂胆的倾吐,不是对异性的示爱,也不是对同性的求欢,而是路德维希对瓦格纳发至内心的赞叹,正是因为后人对路德维希是钟情于茜茜公主还是恋慕着瓦格纳的种种猜测,湛蓝的高山湖泊旁,令人心醉的巴伐利亚森林中,静静矗立着一座通体洁白亦真亦幻的美丽城堡,才成为游人们心之所向的童话宫殿吧。

路德维希二世沉浸在个人幻想中的行为引起了王室保守派的不满。1886年6月被以精神病为由废黜。数日后与医生外出散步时神秘地死于斯坦恩贝格湖。

第三位登场的是:梅克夫人

梅克夫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贵族,但她干过的事堪比贵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梅克夫人,全名:娜杰日达·· 梅克(1831年2月10日 - 1894年1月13日),英文全名Nadezhda Filaretovna von Meck ,俄文全称 Надежда Филаретовна фон Мекк。出生于大农场主家庭,父亲是个工程师和音乐爱好者,她的童年是在母亲甜美的歌声中渡过的,更难得的是,她继承了母亲的精明、果敢和商业头脑。

16岁结婚,丈夫是名工程师,名叫卡尔··梅克,28岁,德国人,育有18个子女,其中11个子女长大成人。婚后曾因养育子女饱受贫穷困顿,但梅克夫人的商业禀赋和精明干练改变了卡尔的信念和作风,他辞去公职,不久成为铁路运输大亨。

卡尔于1873年不幸病逝,在他的遗嘱中,留给梅克夫人一笔金融股权,包括两个庞大的铁路网络,以及房产和几百万卢布。丈夫去世后,梅克夫人几乎停止了所有的社会活动,她开始隐居,甚至拒绝会见因她的孩子们结婚而到访的亲友。她为自己这么冷酷也曾感到不安,她给柴可夫斯基的信中写道,“ 我在处理各个方面的关系显得非常绝情,是我没有女人味的缘故。而且,我不知道如何进行商谈,他们只能服从,这一特点对我的整个家庭的情感基调来说是受到影响的。现在我们家庭关系的基调是协同和富有阳刚气,可以这么说。”

梅克夫人有着雄厚的财富和崇高的音乐爱好,带给俄罗斯音乐艺术特别是表演艺术以巨大的推动力。梅克夫人先后资助过德彪西、尼古拉·鲁宾斯坦等人,她还是位于莫斯科的俄罗斯音乐协会的秘密贵宾级会员。在外人看来,她不是赤裸裸地提供资金,而是细致地照顾到艺术家的体面。资助德彪西就是一个例子,她请德彪西做孩子的音乐教师。

资助柴可夫斯基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决定收藏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手稿,因为她被《暴风雨》的气势迷住了。梅克夫人与柴可夫斯基,于1876年冬开始了书信交往,一直维持到1890年秋季,其间有据可查的信件多达1200余封。13年里,他们曾两次遇到对方,算是邂逅,且没有交谈。作为报答,柴可夫斯基曾为梅克夫人写下F小调第四交响曲。

二、美术界有关的的贵族们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两位印象派而“又非印象派”的著名画家。

第一位是印象派画家中的大哥大——马奈(Edouard Manet)

马奈

爱德华·马奈(1832—1883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印象派画家,他从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的画展,但他和印象派画家关系密切,深受印象派画家崇敬,有人说他是印象派的奠基人。

如果说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是印象派绘画的开山鼻祖,被印象派画家朋友圈中尊称为“大哥”的话,那么爱德华·马奈,就应该被尊称为“大哥大”。

因为马奈和莫奈这两个中文翻译名字,就差一个字,搞得许多朋友傻傻分不清楚,你还别说,他俩的名字老外也搞不清楚,马奈(Manet)和莫奈(Monet)就差一个字母,写得潦草点,根本看不出谁是谁。

1866年,26岁的莫奈画了一副《绿衣女子》,入选了皇家艺术沙龙。但人们都以为是当时如日中天的马奈的作品。别人见到马奈,都啧啧称赞他画的好,搞得马奈一头雾水,亲自去沙龙看看那副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自己的杰作”。在沙龙里,马奈第一次见到了莫奈。两个大师见面,本应该是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吧?其实不然,他俩的见面就如同李逵见到了李鬼,金庸见到了全庸,古龙见到了古龙巨,康师傅见到了唐帅博。在当时马奈的眼里,莫奈玩的也就是这种把戏——利用爹妈取的名字博出位。

俩人在沙龙里吵了起来,并在一个叫盖尔波瓦的小酒馆里约架。这个酒馆是当时艺术家必去的地方(明天日更重点说这个)。到了酒馆,先喝两杯再开打,结果就这么三杯五盏的酒下肚后,俩人开始称兄道弟了。

俩人的友谊暂且不谈,但受益者必定是莫奈。一是他靠马奈出了名,二是在莫奈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全家都靠着马奈活着。那时他俩的关系基本上是“借钱—不还—再借钱—还是不还”的循环。后来莫奈直接搬到马奈的隔壁住,直接把水电煤气费的账单写成马奈的名字。

有人会问,马奈这么有钱么?对溜!就这么有钱!

马奈出生于巴黎一个律政世家,父亲是内务部首席司法官。从他往上数三辈不是大法官就是大律师。法律行业是当时最肥的职业之一。他父亲就已经非常狠了吧?他母亲更狠,他母亲的干爹是外国人所谓的“教父”,是瑞典的王储。这么说马奈也算是个“干阿哥”,怎么说也是个皇亲国戚。(关于世家,这也是我日后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有钱!有地位!又画得一手好画,想不被追捧都难。这位法国“小马哥”的人缘也特别好。他的好朋友遍及各行各业,印象派里最好的是下文要介绍的另一位大师——德加。

《马奈的工作室》(A Studio at Les Batignolles),亨利·方坦—拉图尔创作,1870

16岁的马奈在开往巴西轮船上当见习水手,旅途中大自然的魅力深深诱发了他那用色彩和线条描绘自然美的激情。

在18岁时毅然走进巴黎古典主义画家托马斯·库迟尔的画室学习绘画。在这里前后学6年之久,受到严格的绘画基本功训练,获得了扎实的造型功力,但他不满古典主义。在这期间,他常到卢浮宫观摩历代大师作品,并游历德国、意大利、荷兰和比利时,以独立自主的见解获取了在画室中难以得到的真正清新厚实的艺术修养。

马奈受过良好教育,养成一副绅士派头,自视清高,热情奔放,不受拘束,追求独立自由,他反对保守,同情进步,维护共和主义,具有自发革命意识。19岁参加过革命暴动,还曾和德加、巴齐依参加过国民自卫军,年轻画家巴齐依阵亡。他同情巴黎公社起义,还被选为公社艺术家联盟委员,这些都是他对自由的忠诚和浪漫的激情所致。当他把全部渴望自由的生命和热情转向艺术时,他在绘画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马奈的代表作之一《吹笛少年》(The Fifer Boy),1886

第二位要介绍的“不差钱”的美术大师是——德加(Edgar Degas)

德加

埃德加·德加(E.Degas 1834-1917)法国画家、雕塑家,生于法国巴黎,原名为埃德加·依列尔·日耳曼·德加(Edgar Hilaire Germain de Gas)。注意:名字里带“de”字!

德加

德加自称他不是印象派,因为他不像其他印象派画家去大自然间作画,德加作画喜欢宅在室内。但他又不同于写实派,他只画脑子里的东西。所以说他也是“印象派而又非印象派的画家”。

德加家的条件怎么样呢?和门德尔松一样,他家也是开银行的,所以“德少爷”从小就“不差钱”,和印象派那些靠画画为生的“穷鬼”不同,他学画画完全是兴趣。德加年轻时住的和卢浮宫很近,所以天天往卢浮宫跑,一遍遍临摹大师的作品。(注意:住在卢浮宫附近,就等同于现在住在故宫附近,天天往故宫博物院跑,请问二环内的房子有便宜的么?)

他和上文提到的“超级巨星”马奈是如何认识的呢?

答案就在卢浮宫。当时马奈也经常参观卢浮宫,几乎每次去都看到一个面无表情的年轻人对着名作画呀画。他凑过去一看,被德加的绘画功底震惊了。于是两颗冉冉升起“明日巨星”擦出了友谊的火花。后来哥俩还在一起参军打仗,战友情和画友情相加,俩人可不是一般的铁。其实仔细分析分析,这不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富二代爱高富帅”嘛!俩人家庭背景都差不多,完全不必担心柴米油盐,平时的话题也都是些“今天我又换了一个XX牌的马车,我爹双十一从中国淘来一把唐伯虎的扇子,我二大爷从敦煌运出了点啥啥啥...”等等。这样的话题,让莫奈、梵高想插也插不上嘴。

言归正传,那时的德加临摹了15-16世纪的许多绘画和素描;当他回到巴黎时,他已经是一个学到一手安格尔画派好手法的、功夫很深的素描行家了。这种素描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素描,是一种在学院里学习的素描(学院派),因此,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在不久后都起来反对这种素描,但德加对它的态度则不同,他非常崇拜古典主义的素描。

德加对素描有天生的爱好,他喜欢纤细、连贯而清晰的线条,认为这种线条是高雅风格的保证和达到他所倾慕的那种美的唯一方法。线条成了他的欲望。在线的运用上,他达到了所有安格尔的弟子及其追随者没有一个能够企及的、妙笔生花的地步。

他曾在巴黎艺术学院(École des Beaux-Arts)学习绘画,受到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很大影响。德加富于创新的构图、细致的描绘和对动作的透彻表达使他成为19世纪晚期现代艺术的大师之一。

他最著名的绘画题材包括芭蕾舞演员和其他女性、以及赛马。(穷人谁看得起芭蕾舞,玩得起赛马啊?)他通常被认为是属于印象派,但他的有些作品更具古典、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画派风格。  

《剧院乐队》The Orchestra at the Opera,1870 《舞蹈课》 The Dancing Class,1873—1875

三、民族音乐学界的贵族

在陈铭道老师的《西方民族音乐学十讲》的第一讲第11页,写道:“斯当普夫认为,这段时间跟一些值得尊敬的人打交道,准确的说,实际上是跟一位贵族共事(霍尔博斯特尔伯爵)给学术带来很大的好处。

贵族,比绅士还高一档。什么是贵族?英国人说,“A nobleman is a nobleman”—贵族者,贵族也。富翁,并不等于欧洲意义上的绅士,更谈不上贵族。富翁不小心发了财,但在教养上却仍与贩夫走卒无异...德国人说:暴发户指甲还是黑的,要成为绅士得先把指甲洗干净。

而贵族则远不仅是洗指甲了,他不能从事任何挣钱的职业,否则就是打工族。贵族不能为生计而忙碌,他得有闲情逸致从事并赞助一些事业,比如:艺术、哲学以及非实用的科学和学术,如果,他经常搞点音乐演出并襄赞学术研究那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而这正是霍恩博斯特尔的生活。

学术是二三素心知己切磋静室的事情,并不是读过大学就能从事学术。任何一个学术委员会,都应当有位对所研究的问题一无所知到委员,说服他,让他明白,是科学的基本任务。这个委员最好是贵族,显然,他的意思是指贵族的美德(而不是缺德),学术的语言说对象在智力和情绪上都得超越普通人,不为学术八卦所迷惑。”

通过阅读陈老师的教材,让我明白了贵族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有钱人不一定是贵族。马云、王健林再有钱,他挣钱的目的也是为了生活,而贵族不需要为生活而担心。

四、中国有关的贵族们

我们国家也出现过贵族,比如大家熟知的王导、谢安等,但随着社会主义的建立,贵族逐渐的消失殆尽。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我国的两位贵族名门。

第一个是张伯驹先生,被称为最后的贵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张伯驹,字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与红豆馆主溥侗、袁寒云、张学良并称“民国四公子。民初,曾游走于军人幕,投身金融业,后致力于写诗填词。1949年后,更是担任了一大堆琴棋书画的理事、会长、委员、顾问之职。京昆名票,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

张先生一生都具有高雅的爱好,人生的享受,贵族的格调,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为我们民族保留了不少好东西。珍宝藏在有钱人家里若背性从习,委心逐物,利令智昏,则是一种奢侈,玩物,孟子所说的“失其本心”。

1956年,张伯驹将其收藏的部分文物捐给了国家,以求免灾。这些文物包括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李白《上阳台帖》、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頫《千字文》等。(见章诒和《君子之交》)皆非俗物,实在是了得!

第二位是何泽慧,被称为一个真正的中国贵族。

她是中国的骄傲;

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她是"三钱"之一的钱三强的夫人;

曾跟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上世纪40年代他们夫妻铀核三分裂的发现震惊世界,然而因为对中国的歧视,诺贝尔奖没有发给他们。       

这成为诺贝尔奖的遗憾。然而世界物理界对何泽慧三个字充满敬意。

从2005年开始,温家宝总理先后6次去看望她。 

这位巨匠名字叫何泽慧,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两渡人,她的成就绝不亚于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她才是真正的明星。

何泽慧

何泽慧出生堪称簪缨世家的名门望族,清朝三百年,这个家族出过十五名进士,二十九名举人,山西人讲话,“无何不开科”。

如今苏州的网师园,曾是何家私宅,正是何泽慧无私地把它献给了国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中国成立后,钱三强主持了我国核弹事业的发展,而何泽慧也屡次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让中国在多领域中不落于强国之后。她的科研项目还获得首次国家自然科学奖。

何泽慧出身名门贵族,曾富甲一方,在她身上却毫无骄奢的影子,反而朴素踏实。她是真正的科学家,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却无人认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常说:一夜可出一个暴发户,但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意思指贵族的形成需要环境的薰陶和长时间的积累。

所谓的贵族生活和排场,要是真研究起来,其实就是这几个:

1、罕见和昂贵的物资——许多暴发户其实是不够富,拿黄金铸成狗链戴,而所谓贵族的一个手饰往往就几倍十几倍的价值。

2、这些昂贵物资的普及化——许多暴发户之所以被人认为是暴发户,就是它的奢侈品不多,和平民用品混淆在一起,而所谓的贵族就是全面脱离了平民用品。

3、特权——许多暴发户其实是不够贵,它有着小特权,而津津夸耀,而所谓的贵族往往有着更大更深的特权。

4、特权的普及——暴发户在生活中有一二项小特权,所谓的贵族其实就是处处特权,甚至成了生活的普通组成部分。

5、罕见昂贵的物质,以及普及的特权,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审美等,就变成了所谓的贵族品位。

所谓的三代才出一个贵族,其实就是指普通人没有觉悟贵族的本质前,本能的收集特殊物资以及适应特权的生活,需要很长时间,但是这并非不可跨越,一个完全懂得贵族本质的人,想完成这种蜕化,其实非常简单——把平民享用的东西,用昂贵的东西代替,无论是物质还是权利,并且融合到生活中。

这就是贵族!

关于贵族精神,网络上有很多文章去赞美它,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学一学!

最后,我想用改编自宋代词人辛弃疾(1140—1207)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结束今天的话题:

“夜里挑灯看书,梦回琴房练琴。日更文章几万字,写完变成美术生,民族音乐通。

文章码字飞快,查完资料震惊,了却学业写作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深夜挑灯苦读,做梦都回到琴房练琴。日更文章写了几万字,写完感觉都快成了美术生,以及民族音乐学通。写文章码字飞快,查完各个话题的资料后震惊,了却了学业等大事,取得世代的美名,可怜已经成了白发人!)

正所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选自唐代诗人刘禹锡(772—842)的《乌衣巷》)

                            2018年11月10日 18:00

                              于北京 朝阳 为伟斋

(读后思考:学习艺术、研究艺术、从事艺术,家里一定要有钱么?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

李秀军(2001).《西方音乐史教程》.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

陈铭道(2010).《西方民族音乐学十讲—历史、文献与写作》.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顾爷(2014).《小顾聊绘画壹》.北京:中信出版社

顾爷(2014).《小顾聊绘画贰》.北京:中信出版社

百度百科

微信文章:

《一个真正的中国贵族》

《贵族,是一种人生态度》

《贵族是怎么样炼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