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

【读书】《少有人走的路》

2019-03-02  本文已影响0人  夏桐08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是第四遍读这本书了。前几次说实话没有看完,可能是缺少动力。这一遍看得仔细认真,发现它简直就是我们迷路时的明灯,并且每个人都适用

——心吾


很多人说,人这一辈子就是来受罪的。

生活中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婴幼儿期渴望被爱、青春期自我冲突、成年后的婚姻事业、老年的养老等等,我们一生忙碌,不断经受沮丧、难过、寂寞、内疚、愤怒等等,很少体验到自由和舒适。

可最大的苦并不是因为我们生而为人,而是由于我们一方面知道人生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又抱怨甚至幻想这些问题能够自行消失。

这才是人生最大的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思想家和心灵导师M.斯科特.派克,就针对这个问题开出了一个药方,他用最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如何解决人生的种种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读的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是一本畅销三十多年的心理学著作。相比很多心理学高深的理论,这本书人人都能看得懂,这也是它口碑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

派克对于该如何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分别从方法、动力、阻力和终极力量等几个角度,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分析,并辅以大量案例。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就好像身边坐着一位智者,在为我们指点迷津。

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本书,冲破生命的层层迷雾,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1人生的大事小情,都可以交给自律来解决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觉,生病时觉得自己很渺小;失去某些东西时,比如地位、权力、金钱、亲密关系等,就会觉得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在派克看来,这些都是我们人生必经的道路,更是我们超越自我、走向心智成熟之旅的最佳契机。

如何消除痛苦跨越这一步,自律是首要方案。这里的自律,和我们朋友圈里常见的安排满满的时间表不是一回事儿。这是完整的自律,简单地说,就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

主要包含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派克说,十岁的孩子都能做到这些,因为我们天生具有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和绝处逢生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依次来看,如何做到这四个原则。

首先是推迟满足感。书中讲到一个例子,一个30岁的女士,工作是财务分析师,她向派克求助,想要改善拖延工作的恶习。派克先是分析了老板与她的关系,又分析她对工作、婚姻、丈夫等的看法,都一无所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派克突然想到蛋糕,就通过这个女士吃蛋糕的顺序发现了她对待工作的态度。这个女士习惯先把容易和喜欢的事情完成,剩下的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就拖到最后。派克算了笔帐,如果先做容易的,就是1小时的满足和6小时的焦虑;如果先做难的,就是1小时的痛苦和6小时的满足,哪个更划算呢?

我们一看就知道,当然是先痛苦后满足,这就是推迟满足感,需要重新设置快乐与痛苦的顺序。顺序不同带来的感受截然不同,是让痛苦带来快乐,还是让快乐带来痛苦,我们完全可以自己选择。

第二个原则,承担责任,则是要分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的责任。我们在工作中经常听到“这不是我的事情,这个不归我管”等类似推卸责任的话,往往这些问题最后都会演变成更大的麻烦。

派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人们总是习惯逃避责任。

他随美国军队驻扎在冲绳岛的时候,有一个军官找他做心理咨询,想要解决酗酒成瘾的问题。首先,他不承认喝酒是自己的问题,而认为是环境所致。派克问他是否喜欢读书和钓鱼,他都说喜欢,却又因为一些很小的原因而放弃了。派克继续追问,这位军官最后不得不承认,喝酒是他最喜欢的事情。但马上又说是因为在这里无聊,才去喝酒的。最后他也没有正视自己的问题,继续酗酒,结果被开除军职。

当责任感出现问题的时候,会常见两种心理疾病: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这两者的区别是神经官能症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责任,而人格失调症认为所有事情都是别人的责任,是完全相反的两种症状。前者是让自己活得痛苦,后者是让别人活得痛苦。

上面例子中的那个军官,显然属于人格失调症,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我们很多时候,会跟自己较劲,陷入自我否定或否定他人的情绪中。大多数时候只要退一步,我们就能看到,当下的局面还有其他选择。我们习惯性逃避选择,一边抱怨一边痛苦。其实我们从小到大,整个一生都充满了选择。如果我们正确地认识这一事实,就会享受选择的自由,成为一个自我负责的人。

尊重事实是自律的第三个原则。只有了解事实,才更容易解决问题。派克有一个很有趣的比喻,如果我们对现实的观念是一张地图,那从我们生下来就开始绘制属于自己的地图了。我们童年受到的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熏陶等等都会呈现在我们的地图上。

可是,慢慢长大,我们就停止绘制这张地图了,一旦发生了问题,我们就只能用原有的观念来解决问题,认为那是唯一的标准。一旦有新的观念发生,我们第一反应是抗拒,甚至指责,即使过了中年,我们仍然使用那张狭隘模糊的地图指导我们的人生。

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移情,意思就是抱守残缺,固步自封,与现实脱节。移情的背后是恐惧。我们害怕放弃旧有的迎接新生的,那意味着否定和更新自己,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自信。出于恐惧,我们要么用谎言来掩盖自己,要么选择捷径规避更新,这两种做法都会偏离事实。

所以,派克倡导我们要保持诚实,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同时不断迎接他人的质疑和挑战,唯有如此,才能持续修订我们的地图,力求它的内容更翔实和准确;从而更有勇气尊重事实,心胸坦荡地活在天地间。

要想做到自律,懂得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和尊重事实,还不足够。我们需要用智慧辨别如何追求诚实的同时保留部分事实和真相,学会承担责任的同时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学会推迟满足感的同时又要过好当下的生活。这就需要一个弹性的约束机制,就是自律的第四个原则,保持平衡。

举一个司空见惯的例子,关于如何生气。我们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当地表达生气的情绪: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直接;有时需要心平气和,有时不妨火冒三丈。怎样做恰当,要看当时的时机、场合和对象。这就需要我们有灵活的情绪感受和表达系统,也就是“情商”。这也是很多人一直在修的功课。

既然保持平衡这么重要,那怎样做呢?派克也给出了明确的指导,要学会放弃,这是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

书中讲了作者自己的一个经历。周末他陪女儿下棋,到了女儿睡觉的时间,派克却认为可以适当牺牲一点睡觉时间,把棋下完。结果女儿由于不能按时就寝,产生了非常大的情绪,最后甘愿认输,哭着跑回去睡觉了,一连好几天都没有搭理他。

后来派克在自我反思中发现,他放不下的是自己想要赢的欲望,宁愿牺牲女儿的睡觉时间,也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

人生本就是一个生死相随的过程,我们体内的细胞会定时更新,我们的思想、观念、心智都需要更新,放弃一部分自我的同时也意味着肯定另一部分的自我,保持灵活和平衡,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努力做一个自我选择、自我负责、自我实现的人。

至此,我们了解了自律的四种原则,他们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有时需要使用其中两三种甚至全部原则,才能让我们的精神、心理和灵魂达到更高的层次,享受人生的幸福。

2自律的动力是爱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男女之爱,派克的定义是这样的: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有一个年轻的男性病人,胆小怕事,性格拘谨内向。高中三年级,她母亲还怕他受到伤害,还像对待小学生那样坚持开车送他上下学。他认为母亲太爱他了。可是派克却告诉他,母亲的动机和行为,可能与爱没有关系。

这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意外,但也正是我们需要厘清的地方。派克说,真正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意味着持续努力,超越自我界限。

而例子中的妈妈,很明显,她只是出于对孩子的过分担忧一厢情愿地做一些事情,并不能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并不是真的爱。

关于爱,我们有太多误解。

第一种,当两个人一见钟情迅速坠入情网,我们会误认为遇到了真爱,其实这只是意识和潜意识的性冲动产生的结果。

第二种,热恋中的男女一分钟也离不开对方,深深地依赖着对方,觉得没有对方的关心和照顾,人生就是不完整的,无法正常生活,这种过分的依赖是由于童年时期缺乏父母之爱而导致的,是一种自私的索要,和真正的爱有着天壤之别。当然,健康的依赖是人的天性,是正常的心理需求。

第三种,对于那些有某种嗜好的人来说,会把全部的精神贯注在外在某些事物上,最常见的比如养宠物,把它作为自我完善的全部目标,其实只是享受宠物对我们的依赖性,谈不上爱。

第四种,最最常见的自我牺牲,也是很多五六十年代的父母根深蒂固的观念。有些人为家庭放弃了工作、放弃了发展,一心一意照顾家人,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其实背后真正的目的是塑造并维系自己的美好形象,不会促进双方的任何成长。

所以派克说,爱永远追求彼此心智的成熟。那如何做,才能体现爱呢?

书中给出了一个核心答案—关注,也就是学会倾听。

派克分享了自己听演讲的一次经历,主题是讨论宗教与心理学的关系。他听得很认真,从头到尾没有间断,受益匪浅。结束后却听到有的人在议论,说任何收获都没有。派克却觉得他认真倾听演讲,就是爱的付出和行动,认可对方为演讲所做的努力,也愿意为自己的知识更精进付出努力。与此同时,演讲者也将感受到听众的关注、理解和爱,这对于他也是一种回报。这对于双方,都会使自己的心智得到成长。

这就是爱的力量,也是倾听的力量,意味着暂时放下自己的想法和欲望,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同时保持敞开和接纳,允许不同,没有评判。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却如登天之难。

因为我们根深蒂固的懒惰,以及懒惰背后的恐惧,往往左右着我们的想法和行动。爱的最大阻力就是懒惰。所以,心智的成熟,需要勇气更需要冒险。这简直是对我们天性的挑战。

经常听到很多女生说,没结婚前男生如何如何勤快和体贴,结婚后甚至相处一段时间后,就懒得动懒得说了。这也是很多感情出现问题的源头。出于对寂寞的恐惧,很多人结束一段感情立刻开始下一段感情,或者努力抓住对方,失去了自己,也让对方痛苦。这样的感情都不能够为彼此带来幸福,只是欲望和恐惧的交战。

所以,派克一再强调,真爱是出于主动的意愿,为了自我和他人的完善,在互相独立的前提下,共同为彼此心智的成熟付出精力和智慧。

3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来俱足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那爱是从哪儿来的呢?

爱的神秘性,是自古至今都在讨论的问题,不同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派克在书中尝试着对爱的神秘性进行阐述和分析,虽然存在争议,却依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

这本书的主题是,心智的成熟,也可界定为意识的成长,或意识的进化。意识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本意是“共同的认识与了解”。意识要想获得成长,就必须提高敏感度,扩展边界,充实内容。

那如何做到这些呢?派克认为意识的对立面是潜意识,因为潜意识知道的事情,永远比意识知道得多。

派克在接待新的病人时,常常在纸上画出一个大圆圈,然后在圆圈内画上一个小方块。他会指着小方块说:“这就是你的意识,而圆圈内的其他部分,就是你的潜意识,它们占了95%以上。”佛洛依德的冰山理论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所以,意识的成长一是与潜意识达成一致,具有共同的认识和了解;二是意识与潜意识逐渐融合,认同潜意识熟知的一切。

这似乎有些抽象,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一个受人尊重的科学家,在某次学术会议结束后,沿着湖边的道路开车回家。道路两旁有许多没有出口的拐角,快要接近第十个拐角时,他突然想到,可能有一辆车会从角落里出来,冲向他所在道路的一侧。这个想法让他立刻用力踩刹车,让汽车彻底停了下来。就在这时,一辆汽车果真从拐角处猛冲过去,尽管他的汽车原地未动,却也差点儿被撞上。事后,他回想起来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那条路他走过很多次,从未这样停过车。他始终无法解释当时的想法是从何而来。

很多人的生活中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些“杂念”,在关键时候改变了事情的发展。其实这就是潜意识的力量,除了这种杂念,还有梦境和偶尔的说漏嘴,都能证明强大的潜意识的存在。这些在心理学临床治疗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是派克对潜意识的分析并没有就此打住,他的一个例子,让我们看到了潜意识的奇迹。

有一个14岁的男孩儿,在他8岁那年的11月,母亲突然去世。以后每年的11月,他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受伤,摔断胳膊、发生脑震荡、臀部骨折、手腕骨骨折、骨盆断裂等,一直持续到13岁。即使这样,他依然活了下来,并且活得很好。这个男孩儿并没有故意自残的想法,也没有因为母亲的离世悲伤得精神恍惚。他有一种强大的抵抗力,这就是潜意识的奇迹。

书中还描写了类似多个带有奇迹色彩的例子,让我们惊讶潜意识的神奇和全能。现在也有不少研究潜意识的书籍和方法,这都充分证明对于大脑我们还有太多的未知,而这些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心智的成熟,意识的成长,就是对潜意识的不断确认和重识。

4心智成熟的路并不难走

综上所述,心智成熟之旅首先要带着对未知的敬畏和好奇,不断扩充自我认知,学习倾听,用实际行动付出爱。其次正确认识人生的困难和痛苦,接纳这个真理,遵循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等四个原则,努力做一个自律的人。

渐渐地,人生之路将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终将了解人生的真谛,清楚我们在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也就拥有了驾驭人生的强大力量。

这条路荆棘密布,险象丛生,唯有谦逊、勇敢、坦诚、真实,才能突出重围,掌舵自己的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