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的革命

2016-02-24  本文已影响0人  focus_H

曾经有人向我推销保健品,是一种钙片。“我又不缺钙,为什么要吃钙片?”我问,他说:“每个人都缺钙。”“为什么?”“因为钙可以像银行存款一样存在自己的骨骼中,等你老了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用。”我居然无话可说,他接着说:“而且你每天应该吃5片。”“5片?!可是这个标签上面说的是吃1片啊…”“钙多吃点有好处的,这是保健品,多吃点肯定更有利于身体的”

听见这样的论调,不能反驳他的论点的话岂不是就得乖乖掏钱,我快速检索自己的记忆,然后告诉他钙补充过多会对人体有什么样的致命危害,而且该不该补充这些微量元素,应该是以前期的检测为标准的。有人可能会说,人家好像说的也没什么错,但是我觉得,这样低精确度的论证,是不可能说服我的。

什么是论证的精确呢,应该是一种量化,用严谨的科学或者理论来形成你的证据,但是这种量化也不一定必须是数字,它也可以指一种逻辑上的严密。而不精确论证的标签往往是常识性,外周性,诉诸感情等等,比如常识性的例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外周性“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诉诸感情“你奶奶身体不好,你为什么还跑那么远去上大学?”。不精确论证往往是用一些看似正确的逻辑,和糟糕的类比来实现论点的证明,而且很多时候从感情出发,在心理学上,这也叫做外周说服路径。对个人来说,如果你在生活中习惯了接受更高精度的论证,并且自己也是尝试用更高精度的论证来解释问题,那么你就很难被低精度的论证说服。我想,这样的变化对一个人生存于这个社会是有利的。

关于论证的精确性,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我想请问大家,评价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标准是什么?是看能产多少钢,能造多大的航母吗?这些能说明一些问题,但是有一个更简单的标准,那就是看一个国家造一颗螺丝钉,能在多大的数量级上实现这颗螺丝钉的精确性。一艘航母,可能有几十万个零部件,这个几十万个零部件的微小误差会在组合中累积,最后可能形成在航母级别上可见的大误差,因此,如果不能保证单个零部件的精确度,那么构造这样大的系统就成为不可能。同样的,我们的思想,其实也是基于无数个“论证”这样的小部件,如果我们不能实现论证的精确性,那么形成更大,更有深度的思想系统就是不现实的。

上个世纪的著名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他曾经的科幻想象在如今很多已变成现实)在他的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中描述,一个外星超级文明在月球上留下了一座黑色方碑,当时人们根据比较原始的测量方式,测出方碑的三边比为1:3:9,而后,随着人们技术的进步和测量精度的不断提高,再去重新测量这座方碑,然而三边比仍然是1:3:9,最后人类穷尽了所有的测量方式,方碑就像一个严肃的黑色巨人,亘古不变地保持着这一绝对精确的比例。文明的高度深刻又沉默地隐藏在一座黑色方碑里,隐藏在那狂妄的精确之下。

以前有一些基于非精确论证的东西曾经很风靡,但是现在也在渐渐地受到批判了。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心灵鸡汤”,我刚刚上网百度了一个:“好的感情,不是一下子就把你感动晕,而是细水长流的把你宠坏”,感觉好狗血,其实心理学有研究表明,一项对于新婚夫妇的调查,他们在结婚当时对于自己是否会长久的预测,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也就是说,开始不能感动别人,后面更难搞。心灵鸡汤时常会犯“单一因果谬误”,也就是用一个最容易想到的简单解释来解释一件事的原因,认为这就是事情发生的唯一原因,比如看见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都辍过学,就认为读书没什么卵用,重要的是做一个利于社会的好人。实际上中医也是这么个情况,它比较独立于现代科学医学之外,中医的某些理论有些循环论证,难以证伪。现在对中医的批评也渐渐摆脱传统文化的盲目崇拜,开始发声了。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些有点科学万能论,有的东西就无法实现精确。我想可能会有,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其实都是向着更加精确化的方向发展的,连情感这种看似纯感性的东西其实都在某种层面上实现着精确,比如,我们可以精确定位到一只白鼠的快乐中枢,并植入电极,在它每一次按键时激发很大的快乐,白鼠会在极乐中按键直到累死。通过演讲获得某个职位,排除一些非语言因素,你可以从内容上获得很高的操控权(比如简短、有经历、幽默、低强势、展露情怀),通过对情况的分析,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情感上的精确吗?

“我们的世界没有大瘟疫,没有世界大战,我们有的只是心灵之战。”这是布拉德·皮特在《搏击俱乐部》中说的,在这个以科学为主导的世界中,我们有的也仅仅是思想之战,这也是为什么我的题目中使用了革命一词。在这样的竞争中,不精确的思想系统是难以碰撞更大更深入的精确思想系统的,就好像是弓箭手对战狙击手,那不是被吊打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