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大学量子物理·宇宙天文·电磁场·光·万有引力想法

关于时间与空间和经济学以及长生不老

2019-07-22  本文已影响3人  林汉扬

林汉扬  写于2012-03-29 18:25

我认为时间就是空间变化的尺度,马克思在马克思经济学那里,用“劳动时间”来表现“价值”,不过这个“劳动时间”并不是作为空间变化尺度的自然时间,而是一种在某一时空之中的人类社会劳动耗费的时间形式的表现。这几年来我对于“时间”的研究,发现了许多科学家以及经济学家对于时间的认识不外如下几种认识:

马克思的客观唯心的人类社会劳动时间为代表的时间观。之所以说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劳动时间价值理论是客观唯心的,主要是因为其过分于强调人的主动性活动因素——人劳动的劳动力作用——劳动力的使用对于获得自身以及同类有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劳动时间耗费的改变,而忽略了物自身的组织发展对于人的劳动时间耗费变化作用的影响,因此他把人(劳动力的功用)与物(生产资料的功用)组成的系统产生的(合力)——生产力——总功用,所有功用创造都归功于是人的作用——即劳动力(v)的使用,并且因此而产生的大于劳动力(v)的新价值(v+m)——即新形成的劳动价值,马克思因为同情雇佣工人被雇佣这些工人的占有生产资料资本家的不公平对待,而主动站到被资本家的不公平对待的雇佣工人这一边,甚至最后,极端的把所有付出生产资料投入生产的资本家,包括那些真正懂得运用这些生产资料让其发挥比在别人手里更加能够物尽其用的资本家,也一竹竿打死,而把他们称之为类似于寄生虫、吸血鬼的剥削阶级,这就是说他不仅仅是把所有功用创造都归功于是人的作用——即劳动力(v)的使用,而且把所有功用创造都归功于是雇佣工人的作用——即雇佣工人的劳动力(v)的使用,甚至因此把自己曾经承认过的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之中,像将军指挥组织士兵战斗一样的组织生产的管理能力以及其所耗费的劳动和表现出来的劳动耗费忽略不计了,其实这个新形成的劳动价值之中的剩余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剩余(m),不仅仅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v1)的使用,还有作为雇佣工人的组织或者领导者的资本家的劳动力(v2)的使用或者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如此,还有作为被人所控制和掌握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不可控制和掌握的不确定的自然物质因素的影响;

牛顿的客观的自然均匀时间为代表的时间观。不过牛顿把时间与空间看作是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东西,提出了所谓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他对那些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提出一切行星都是在某种外来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下才开始运动的说法。绝对时空观是认为每个观察者,不论他怎么运动,用什么方法,对于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应该每个人都严格一样;相对时空观则不同,对于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并非人人都要一致,运动状态不同的两个人可以对同一事件得出不同的测量数据。例如:一个静止的人看一场比赛进行了2小时,而一个与该比赛活动的光传播同向高速运动的人看见比赛过程很慢,要3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结束。

爱因斯坦的主观唯心的感觉时间为代表的时间观。爱因斯坦有一个理想的实验,是一列火车的假想:我们设想一个高速运行的列车,它的速度接近光速。列车通过站台时,甲站在站台上,有两道闪电在甲眼前闪过,一道在火车前端,一道在后端,并在火车两端及平台的相应部位留下痕迹,通过测量,甲与列车两端闪电留下痕迹的间距相等,得出的结论是,甲是同时看到两道闪电的。因此对甲来说,根据光速不变原理,他收到的两个光信号在同一时间间隔内传播同样的距离,并同时到达他所在位置,因此这两起事件必然在同一时间发生,它们是同时的。但对于在列车内部正中央的乙,情况则不同,因为乙与高速运行的列车一同运动,因此他会先截取向着他传播的前端信号,然后收到从后端传来的光信号。对乙来说,这两起事件是不同时的。也就是说,同时性不是绝对的,而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这一结论否定了牛顿力学中引以为基础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框架。这样就产生一个新奇的结论,对于静止的观察者同时的两件事,对于运动的观察者就不是同时的。(其实,这个例子只不过说明了相对于甲来说,闪电产生的光信号达到甲所站的站台上的时间是同时性的;而相对于乙来说,由于两道闪电与乙自己所在的位置距离不同,所以达到的时间不同而已,这是甲、乙两人各自独立不同的两个主观意识感觉观察到的光信号事件,没有可比性!是甲、乙两人各自与这两道闪电的产生与观察感觉到个别的视觉时间,而这事实上两道闪电的产生事件究竟那一个先那一个后只能从客观自然现象的事件发生顺序本身的角度来说)。也就是说,假如,一条太空飞船,从100光年的星球出发与从该星球出发发射的的平行同样速度飞往A星球,那么,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来说,我们只能说这条太空飞船的智能生物看到(主观感觉到)的“光”(或者由这些光子组成的影像)的位置不改变即相对“静止”,可是这并不能够说“时间”停止了,因为,这条太空飞船上的智能生物在这条太空飞船上的活动还在继续,可见爱因斯坦的时间概念是属于主观唯心的感觉时间——即视觉时间。从这个意义上光子只是作为一种介质来传播物质变化的信息,只不过从不同的参照系或者角度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影像,但看到的影像信息如此,并不等于“事实”如此,正像我们如果此时此刻在地球这个参照系上看到100光年远的恒星爆炸的景象,事实上此时此刻看得到那个100光年远的恒星的爆炸景象,是发生在100年前遗留下来的光的信息,此时此刻被我们看到而已,并不等于说因为被我们地球人看到这个爆炸景象之后,此时此刻那个100光年远的恒星才发生爆炸!所以,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不是因为此刻感觉到了才存在,事实上,而是因为此刻感觉到了早已存在的客观事物。  也难怪在他晚年时,有一次,爱因斯坦受邀请向一群青年学生解释他的相对定律时说:“如果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一起坐了两个小时,你认为仅仅是一分钟。可是,如果你在灼热的火炉上坐了一分钟,你会认为已经有了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性。”,这种解释不正是主观意识感觉到的“时间” 相对性吗?然而,人主观意识感觉到的往往不完全是客观事实,事实上如果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一起坐了两个小时,即使你主观意识感觉认为仅仅是一分钟,可是客观上还是两个小时;同样道理,如果你在灼热的火炉上坐了一分钟,即使你主观意识感觉会认为已经有了两个小时,可是客观上也还是两个小时,这个客观上都是同样的两个小时是不因为你主观意识感觉上认为还是不认为而客观实在的;不过有意思的是,爱因斯坦这个例子涉及到主观心理效用价值问题,主观效用价值是一个人心理上思想意识的信息空间效应的有序性结构问题(也是广义上的负熵流的一种)所谓,广义上的负熵流即环境对于参照系的有效能或者有序性结构效应,它是我认为的广义价值。我认为效用价值还有一种实体(不是上面爱因斯坦例子之中的心理学意义上的信息空间的有序性结构效应的主观)效用,它是一种对于主体(参照系)具有物质、能量实质的有序性结构状态或者正效应(也是广义上的负熵流的一种)。比如说生理上的人体系统的平衡——生理上的健康就是一种对于主体(参照系)具有物质、能量实质的有序性结构状态或者正效应。

近年来,时间生物学认为,生物体乃至植物体的生命随昼夜交替、四时更迭的周期性运动,揭示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节律。古代医学视天地为大宇宙,人体为小宇宙,谓大小宇宙息息相通。健康人体的活动大多呈现24小时昼夜的生理节律,这与地球有规律自转所形成的24小时周期是相适应的,表明生理节律受外环境周期性变化(光照的强弱和气温的高低)的影响而同步。诸如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氧耗量、激素的分泌水平,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生物近似时钟的结构,被称之为“生物钟”。周期节奏近似昼夜24±4小时称“日钟”, 近似29.53±5天称为“月钟”,近似周年12±2月称为“年钟”。时间生物学研究揭示了植物、动物乃至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持久的”、“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生物钟 。

然而,我认为每一种物质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特性的“物钟”,大至大宇宙系统,中至星球、人体系统,小至一棵小草、一只蚂蚁,他/她/它们都有自己的自身的特性的“物钟”,同时,不同这个自然界之中不同系统之间的“物钟”之间也在相互影响对方,以某个自然系统作为参照系,他/她/它们一方面要受到环境系统的“物钟”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内部的要素之间的“物钟”的影响,所以,系统要想保持长久稳定,只能通过想办法避免受到外部环境系统的“熵增”的“波及”而保持降低内部要素和结构的“熵增”甚至“熵减”才能延长其系统稳定与长久!

双生子佯谬之中的“例子中,的与以静钟呆在地球上的A,他们再次相见的时候,有3种可能:一是A比B年轻;二是B比A年轻;三是他们年龄一样”我的答案是客观自然时间(即年龄)一样,可是为什么现在已经有原子钟飞机的实验证明,动钟状态下的物体时间,比静钟下的慢呢?这个,我的理解是动钟状态下的物体可能脱离了地球引力(当然,也可能包括其它场或者力的作用)等等,导致了两个在不同空间作用下各自自身的原子钟(即上面所说的“物钟”)产生一快一慢的变化,这不可能是什么客观上的宇宙自然时间发生变化。

与爱因斯坦的理论相反的实验证明,并不是速度越快其“物钟”越慢,比如,现在有一种冷冻保鲜技术可以把人体系统能耗几乎不发生的状态下保存起来,从而几乎不会改变原来人体系统状态,以前听说一些国外的亿万富豪死后,被一种的非常先进的冷冻技术冷冻起来,使他处于终于有这种技术可以治疗他的疾病了,于是他被解冻并且治疗好,同时也被唤醒,当他醒过来发现已经过了一千年之后时,请问这时你认为他应该是活了多长时间或者多少岁呢?主观上他的身体还是原来20岁的身体,而客观上却是1020岁的人,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实现长生不老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现在许多科学理论已经有了可能,比如,DNA、克隆技术等等,理论上可以使用自己身上的细胞培养改造成为一种万能细胞,它能够制造与自己身上的任何器官一模一样而且没有基因排斥的“人造器官”,这种器官的生产可以根据不同人量身定做,只有你的身上那一个器官出现问题,未来将可能像机器维修一样把器官替换,这样可以使人体永远不老化;在信息科学方面认为人脑其实也只不过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人的记忆就是这个信息反馈系统之中数据,而记忆库就是数据库,因此,只要把这个人大脑之中的记忆库之中的数据提取或者下载复制储存起来,然后再输入另一个记忆空白的但是与这个人的生理结构完全一样“人造大脑”(或者克隆人之中),那么,他就可以说是获得了再生(当然,也许会存在一些不同)!

但是,以上这些都不是通过超光速来使时间变慢延长甚至倒流而达到的,都是需要借助人类自身学习到的对于环境的利用产生的广义负熵流或者广义价值来达到的自身系统的继续或者复制存在,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长生不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