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读书志

《最好的告别》:美国的疗养院和医生们都是怎么样的?

2018-09-24  本文已影响10人  萌萌哒JOY
封面 作者:阿图·葛文德

01 一个沉重的话题

人口老龄化正逐渐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因为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后,正面临着父母一辈的老去和自己身体亚健康的种种困扰。

说起病痛、老去,甚至是死亡,这样的话题未免太过沉重,但这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读了印度裔医生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一书,让我对病、老、死这三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美国人是怎么思考这三大问题的,信息量非常大,让人深受启发。

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两个方面,非常值得借鉴,分别是:美国疗养院发展之路和三种类型的医生。

02 美国疗养院发展之路

根据书中所描述的,我捋了捋美国疗养院发展的时间线。

1913年

研究表明,那时的救济院是地狱般的地方,贫穷及太老的人会被送去那儿。

1935年

社会保险法案获得通过,美国创立了全国性的养老金制度。

1954年

法律制定者拨款给医院,为需要漫长“康复期”的病人修建单独的看护病房。这就是现代疗养院的雏形。

1983年

由克伦·威尔逊成立的,名叫帕克之地(Park Place)的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新型“辅助生活中心”在波特兰开张了。

1990年

俄勒冈州率先鼓励修建更多类似的老年之家。

1991年

比尔·托马斯接管大通纪念疗养院,并通过引入动植物和儿童,使原本毫无生气的疗养院变得生机勃勃。

1992年

案例人物爱丽丝入住老年居住区:朗沃德老年公寓,这是一种供老年人居住的高层建筑群。这种公寓提供近乎完美的护理方案,但却忽视了老人做为一个独立的人的精神需求。

2000年

辅助生活中心的公司已经从不到100名员工,扩大到超过3000人,在18个州运营者184所养老院。

与此同时,托马斯开始建“绿房子”,即莱昂纳德·佛罗伦斯生活中心,这里比起疗养院,更像一个“家”。

2010年

辅助生活机构的用户已经接近疗养院。

由这条时间线可以看出,美国的疗养院发展经历了从控制到开放的过程。他们在这条路上不断的摸索,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疗养院要秉承这样的理念:帮助处于独立状态的人维持存在的价值。

▲美国梅普尔伍德养老院

前不久我在写作社群中读到一位战友关于养老院的文章,她这样写到:

走进养老院的大门,我就看到了分别摆放于两侧的座椅,十多位老人几乎面部毫无表情的落座其中,也几乎是零交流……

从食堂对老人们的饮食,居住,安全,卫生等等情况看,院里对老人这些方面都做了很多功夫,花了很多精力,在最大程度的保护好每一位老人……

院长答复我,他们没有任何娱乐。此刻我安静的在想,一群有部分行动能力的老人,没有太多交流,没有适当的活动,再没有一定的娱乐项目,他们的肌肉一定会逐渐萎缩,脑神经肯定也会退化,失去了交流也就失去了动脑思考的能力,这样的老人他们的健康状况将会越来越堪忧……

看着战友的文字,结合我身边的情况,这真的就是目前国内养老院的现状。

护理人员、居住环境、伙食标准,这些,只要有钱,都是容易解决的问题。但是,你如果对家里的老人说要送TA去养老院,那TA心里一定是充满了抗拒的,曾几何时,送老人去养老院成了“不孝”的代名词。

那位战友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选择请钟点工和家人一起照顾自己的父母。但是这真的是最优的选择吗?

《最好的告别》中提到一个例子:

一个叫路·桑德斯的老人,曾入住过条件很好的养老院,但是在那里他闷闷不乐,他的女儿谢莉出于安全的考虑,不得不把父亲放在他不喜欢的地方。做为非常爱父亲的女儿,她知道父亲的精神需求,她也试过将父亲接到自己家里照顾他,但是当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差,需要的照顾越来越多,再加上自身的生活压力,使她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我的爷爷奶奶也很老了,他们像书中的很多老人一样,正在逐渐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和写作社群那位战友的想法一样,我的父亲和他的兄弟姐妹请了保姆在家照顾老人。但是,保姆换了一个又一个,很难遇到彼此都满意的人。而且一旦发生什么紧急情况,缺乏专业知识的保姆根本就束手无策,甚至乱了阵脚。好几次,爷爷奶奶突然不舒服,保姆都是匆匆忙忙联系我父亲,再由我父亲打急救电话来送老人去医院。这种情况的屡次发生让人深感后怕。

由此可见,自己照顾或者请人来照顾,都比想象的难得多。

从《最好的告别》中我了解到,美国的疗养院发展至今,对于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采用“半托制”,这是社区互助式的居家养老。而对于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有像“辅助生活中心”和“绿房子”这样的机构,他们不单单是照顾老人的安全和健康,他们更多的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因为他们知道,人的身体虽然老去了,但是精神层面,TA还是一个独立的人。

其实,老人的精神需求也没有那么复杂,书中说的和我实际感受到完全一致。老人很多时候就是需要家的感觉。而我们周围,称得上有“家”的感觉的养老院,可以说是一个都没有。

在处理家和养老院的关系上,国内养老院与美国相比落后的不是一点半点。虽然这看起来是矛盾的,养老院永远不可能等同于家,但是美国在这条路上的不断探索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能尽量减少这之间的鸿沟,就是养老院该思考的。

03 三种类型的医生

在本书中,作者总结了三种医生的类型:

家长型、资讯型、解释型。

家长型:这是最古老也是最传统的医生类型。这种医生就像家长一样,认为自己是权威,病人只要听自己的就好了。

做为陷入疾病中的人们,内心其实是很无助的,如果医生什么都不说,只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家长”之姿,那么病人的心理压力只会更大。

资讯型:这种医生和家长型医生正好相反,他会告诉病人事实和数据,然后让病人来决定。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种“零售型”关系。

医生是技术专家,病人是消费者。医生提供最新的知识和技术,病人的任务是做出决定。总体而言这种医生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解释型:这种医生会询问病人,什么最重要,最关心什么,最担心什么等等。了解病人的答案后,他会向病人介绍药物,并告诉病人哪一种最能够帮助TA实现优先目标。

这种医生帮助病人确定他们想要什么。

作者批评家长型的医生,因为病人完全被动;他反对资讯型的医生,因为病人常常很茫然,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他推崇解释型医生,医生和病人共同做治疗决定,为此,医生要充分了解病人的治疗目标、生命愿望,然后努力帮助病人实现。

这一点对我国的医生应该也有很大的启示。

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很大原因就是医生和病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沟通,我们很多医生还是家长型的,能做到资讯型的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解释型,我本人目前还没见过。

05 总结

作者阿图·葛文德是一位优秀的医生,从他写的这本书又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怀有慈悲之心和富有人文关怀的作家。

▲本书作者:阿图·葛文德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案例我都认真的阅读了,我被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和真挚的语言所折服。

他思考的这些问题,不但在美国引起广泛的讨论,对于我国养老、医疗行业的人们也有很深的借鉴作用。

而对于非从业人员的我们来说,书中所写的许多案例,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美国人对待生老病死,对待亲人朋友,以及医患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我看到,当一切回归到人与人的关系之时,美国人和我们一样,充满了人情味,并不是传说中的那样冷漠。

我们国家的养老和医疗水平,跟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我认为,随着经济水平发展,全世界的养老方式将越来越趋同——即社会化养老。医疗水平也将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最后,希望看到这里的朋友都能读一读这本书,你将受益匪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