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就是在读一个世界
近来一个月读完好几本书,有思维逻辑类的,有人物自传,也有文学小说。
这几本读完之后,突然发现——书荒了。
于是问CT君,有没有好书推荐,他一脸迟缓的回复,“书都是要自己去找的,不要问人家推荐,自己得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说得振振有词,我心想,不读书又没啥推荐的吧,还给自己找借口。
很多人都会遇到书荒,就是不知道读什么书了。扒一扒平日里获取读书信息的渠道,发现实在没有感兴趣的书想去读的,于是隐隐有些知识焦虑。毕竟,选好书、再读书是最基本的阅读路径。
与稍带焦虑感的书荒恰恰相反的是,很多人对书有距离感,甚至是畏惧感。不感兴趣与没时间是一种推辞,主要是认为自己读不进去,或者是怕读不完而产生挫败感(尤其是强迫症或完美主义者)。随之,潜意识里把自己贴上与学习进步绝缘的标签,与阅读绝缘,与思考绝缘。
金克木曾经在他的《书读完了》这本书里,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他说,真正读懂一本书并不是兢兢业业唯恐作者打手心的读法,而是把他当做朋友共同探讨。读书并不以“我”为主,也不是把对方看做资料或是敌人。
要和书进行对话,“和作者、译者同步走,尽管路途坎坷,仍会发现其中隐隐有福尔摩斯侦探什么。要求解剖什么案件,猜谜、辩论、宣判。”这就是他提倡的“福尔摩斯式”读书法。
其实,这样读书,倒是挺有效益的。一是我们读书时始终会保持兴趣盎然的状态,另外,读懂的那些书,自然而然就成了我们的精神养料了。
如今,在这样一个到处都充满诱惑的时代,如果一个人还能保持阅读一本书的能力,那么他仿佛注定就和别人不一样了,等于说是掌握了一个跨时空和牛人聊天的技能。就像深厚有一个巨大的智囊团,当你的生活遇到选择或困难时,你读过的书就会给你及时的“出谋划策”。
同时,你也掌握了一个从信息源头获取信息的能力,而这一系列的因素积累起来之后,经过时间的累积,一定会让你的生活变得不一样。
读书,读语言世界
读书读不进去的人,好似是把自己埋在了对自己的成见里了。读书若是读出来了,就像是敲打出一个新的自己。
我们倒不妨换个方式去看待书、去读书——读书就是读语言世界。
当语言化为了文字,换为符号,成为文本或一本书,就出现了一个语言符号的世界。这个世界自成体系,自有发展,而且大门敞开。人进入之后,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不尽相同,我们读书,其实就是在读一个世界,读一个世界也好比读一本书。
如同口语世界,听一个人说话,不止是听一串声音,还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如果听不明白,不太理解,收不到信息,那就是还没有进入这个世界。
读书、读人、读物、读世界,或许都是相通的。就拿读人来说,对不认识的人只知道其形貌,对认识的人就或多或少知道他的一些事,也就是这个人的世界。虽说还没有读懂全貌,但起码能了解自己知道的那一部分。
选书,由源及流
书荒的人总是期待能出现一些新的、值得去拜读的作品,所以需要认真地去选书。
阅读之前,我们都会遇到选书的问题。选书,其实大有路径可寻,总有些书是基础的、经典的,这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就像必不可少的土壤一样,在这些书的支撑下,新的陆续出来的书得以孕育成长。
就好比是种子破土发芽到生长茂盛成为参天大树的过程,从粗大的主干上再生出一轮又一轮的枝枝杈杈来,越靠近主干的就越是基础,最硬也最难咬,就像知识最密集含金量最高的干货。
由此,对于选书方面,其实可以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套思维导图出来,由源及流,由点及面,发散形成一个谱系,按图索骥就成,不必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多费功夫。
先摆脱对书籍的疏远心理,把书籍当做服务于我们的工具。然后,挑选自己喜欢的书,可以是对解决目前的生活困惑有帮助的书,也可以是对所在的工作内容或所在行业有所增益的书,轻松的去读,不急不躁。
慢慢地,提升阅读速度和理解力;慢慢地,学会获取更多书单信息,提升选书水平,建构出自己的读书体系和框架。累积点滴进步,聚沙成塔。
读书,快乐主动
北魏的李琰说过一句话:“吾好读书,非求后日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岂为声名劳七尺也。”意思是,他读书并不是为日后飞黄腾达,或取得好名声,而是想扩展视野,不求甚解。
信息洪流时代,读书的心态和意义值得再次审视,尤其避免“虚假”读书。比如,去书店读书是为了打卡秀圈,或是喜欢给自己定目标,一定要在某个时间段内看完多少本书,或达到怎样的效果,于是陷入到一种为了读而读的境地。还有人,书刚读完,才放下就忘了,本想借着读书来解决知识焦虑的,反而还进入到一种循环往复的怪圈......
这些都失去了读书原有的意义,就像陷入了一个命题:你是想读书,还是想读完书?
当我们做一件事想着快点做完时,我们的心思其实已经不在这件事上了,整个过程会变成急不可耐的煎熬。这其实是一个价值观问题,那些书只能让我们更高效地“做完事”,却不能让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更投入一分。
往往,如果我们不能专注于阅读本身并享受这种过程,就很容易变得空虚浮躁、焦虑不安。当我们看手表的时候,常是快等不及了;当我们数书页的时候,常是快看不下去了;当我们念叨看了几本书的时候,常是连书名都记不全了。数多少页、多少本,这行为本身就说明已经败了。
读书并非是集邮,除了有主动性,还应该把读书当做乐趣才行,而不是被动的多读。
还记得几年前,无意中看到一个关于读书的“八字诀”——正反上下、古今中外;
正,即通过正面证据去验证书中的观点;反,即通过证伪法检验、反思书中的观点;上下,即在不同的空间维度读书与思考,拓宽思维,提高创意;古今中外,即结合不同地域、历史。
这八个字倒是真的把读书的融会贯通形容的很贴切了。
从读不进去书,到习惯读书,再到阅读的融会贯通,虽长路漫漫,可实在太值得。读一本书,就是在读一个世界,而一个世界,也是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