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度战争:某种内卷正在毁掉我们的音乐
导言:在不存在互联网音乐流媒体平台的上世纪,音乐的传播主要依赖酒吧点唱机和汽车电台。在歌曲连续播送出来的情况下,若某首歌的音量较为突出,对比之下,声音的更多细节能被听见,自然能造成鹤立鸡群的效果,对音乐的传播造成积极影响,将声音做响也成为了上世纪唱片工业的一大潮流。然而,增加歌曲响度本来是为了突出歌曲的细节,随着响度逐渐拉高,这种行为貌似已经偏离了其本来目的,而且对音乐行业的生态开始造成危害,因而得名“Loudness War”(响度战争)。
一、起源
理想状态下,一首歌的响度越大,能被听到的声音细节也就更多,能量自然越高,律动也自然更强,甚至有时造成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听感,因而将声音做响的内驱力是让歌曲在传播途径上占据更大的优势。
在黑胶时代,声音制作主要围绕模拟信号的记录进行,在那时将响度拉高,并不像数字时代直接采用压缩器那么简单,在录制过程中制作出响度的复杂变化几乎不可能实现,而且原声乐器本身能制造出的声音条件也十分有限。
在这样严苛的条件下,唱片工程师菲尔·斯佩克特(Phil Spector,1940年出生于纽约。在上世纪60年代崭露头角,为摇滚乐队“甲壳虫”、朋克乐队“雷蒙斯”、著名歌星蒂娜·特纳等流行音乐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操刀制作专辑。“甲壳虫”成员单飞后,他也是约翰·列侬与乔治·哈里森的专辑制作人)研发了最早的将声音做大的方法——用多于常规乐队一倍甚至多倍的配器量(常为4~5把吉他,2把或2把以上贝斯,多组鼓组)进行初步演奏和录制,随后将初步录制的音频以最大音量外放出来再翻录一次,相当于是把声音进行了2~3倍的扩大。这种方法受到当时一众音乐人的追捧,甚至被尊奉为“未来之声”。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38519/88057c4301e0337e.jpg)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说法的确不假,把声音做大的趋势随着时间推移的确越来越浮夸,以至于最后内卷到了如同作战般激烈的地步,“响度战争”因此得名。早期模拟时代的物理条件至少还对响度有着一定的限制,这是因为黑胶唱机的播送原理是唱针划过唱片表面的凹痕时传导振动进行发声,声音的响度和唱片刻痕的深度成正比关系,如果刻痕太深,播放过程中唱针的起伏过大,很有可能会出现“跳针”状况,非常破坏听感。而在上世纪末期的数字信号时代,脱离了黑胶唱机的物理限制,响度战争便更加肆无忌惮地打响了。
二、发展
在数字信号时代,用于描述数字音频输出响度的单位写作“dbFS”(在目前的所有主流数字音频工作站当中,监听音量的单位也是它),意为“分贝相对于满调幅的计数单位”,和dB不同,dbFS有着数值为0的上限,代表数字技术能够记录的声音响度的极限。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38519/e3f15ca6d9267ba8.jpg)
上世纪的流行音乐响度本普遍在-16dbFS左右,直到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部分高响度专辑的发布逐步提升至-8dbFS左右,而为了提升自己音乐的竞争力,部分音乐人甚至不满足于单单提高新歌的响度,将自己已经发布过的单曲进行重混音提升响度过后再次发行,到千禧年后,相当一部分音乐的响度甚至达到了-4dbFS,越发逼近声音的极限响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38519/59d785f1dada7192.jpg)
到这里,我们尚未提及到响度战争的负面影响。声音提升了、音乐传播度提高了、粉丝们的听感优化了,看似是无本万利的生意,但有得必有失,响度的一味提升也对音频存在着不可逆的损害。下面两张图片,展示的是一段音频原本的频谱图和经过响度提升的频谱图,可以看见提升过后,部分响度峰值已经超过了0dbFS,这部分超出上限的音频在监听过程当中将会有失真的表现,失真部分会使音频的整个声场模糊,很大一部分声音信息将会因此丢失。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38519/52331c32b6745b74.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38519/f737e469315b1fd0.png)
而在数字信号时代,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是使用压缩器对音频进行压缩。现如今压缩器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有了诸如控制声音动态,提高声音能量等花样,不过压缩器最根本的功能是对峰值音频进行削减,将声音的响度整体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更准确地说,压缩在规定的范围内。
不过可想而知,当一段音频的电平极差被强行削减,声音的动态和对比也被削弱,实际上,是“磨平”了声音的细节,简而言之,压缩器压缩的不仅仅是声音的音量,同时也压缩了音质。因此,把声音做响的过程,必然伴随着音质的牺牲,不过孰多孰少的区别罢了。千禧年初期时,部分经过重混音新发布的专辑受损的音质,至今仍未得到完全修复。
参考古典音乐的动态范围,我们可以知道音乐的音乐性和声音的动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响度战争中用质量换响度的行为因而渐渐引发了听众们的不满。2006年,国际电信联盟推出了一套统一的广播电视声音标准,同年,Itunes推出SoundCheck功能,强制了设备在播放过程中将所有音乐的响度调整到一个统一的值,而世界最大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在设计之初便加入了“标准音量”功能,用于为所有歌曲和播客设置相同的播放音量;视频领域方面,Youtube也设置了视频音频标准响度基准线,对于超过基准线的视频,在播放时,平台将强制削减其音量。也就是说,在市场监管之下,无论再怎么尝试将声音无脑拉大,也不会取得模拟时代那样卓著的成效了。
三、反思
市场和监管部门的插手,使得响度战争在欧美逐渐走向平息,即使这无法改变人们把单一指标和歌曲传播度捆绑的定势思维,即使响度战争的余波依旧尚未完全消除,至少局面开始得到了控制。不过,在一个音乐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尚未走完欧美西方流行音乐界坎坷道路的地方的某些流媒体平台上,响度战争依然还在如火如荼地持续着。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38519/ac38322770ccf79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