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帅炸天”的女孩,带给普通家长的思考

2022-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echo小何

今天,朋友在小群里分享了一篇文章:《今年被哈佛大学录取的上海女孩,究竟什么来头?》。

这个哈佛女孩,叫张祈,是2021-2022年的美本申请季里,哈佛大学常规录取的6名学生之一。

看了她的故事,觉得优秀得实在令人敬佩、嫉妒、帅炸了(群里一个教育专家级朋友语)。

托福满分;
GPA第一;
ACT35分(满分36);
北大元培学者项目5A+;
CTB全球一等奖、黑客马拉松一等奖;
担任建平高中国际部学生会主席、班长……

而在这串耀眼的成绩单之外,她的自我介绍更是闪闪发光——

“我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
我是一位原创音乐人,热爱唱歌、弹吉他、作词作曲;
我也是业余画手,热爱漫威周边;
另外我还是Disney动画片的狂热爱好者,也经常在奈飞追剧。”

不仅是学霸,还是兴趣爱好如此广泛、如此有趣的学霸。

看得我激动,忍不住憧憬:如果我家孩子将来也这么优秀,做梦都能笑醒!

又查阅了几篇关于她的报道,在羡慕之余,也想到了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妈妈,在陪孩子成长过程中,值得思考的几点。

01 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授,是唤醒

最近,我两岁多的女儿正在练习独自吃饭。

我们渴望的,是她端端正正地坐在餐桌前,一手扶好碗,一手拿勺子,慢慢往嘴里放,最好吃得干干净净,桌面上又保持整洁。

但她明显想法更多:要么两手把碗高高举起,捧着在屋里走来走去;要么一只手提起碗,倾斜的角度足以把饭菜倒出来;要么,她把饭菜倒在桌子上,用手抓、嘴啃。

大人看得很心急,尤其是奶奶,一边数落我们不管孩子,一边要过碗勺,一口一口地喂到孩子嘴里。

其实,如果耐心一点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孩子的行为里都透着主见:

带汤水的饭,她知道两个手捧碗,成团的米饭才一只手提;用勺子时,也在不断变换角度,方便送进嘴里;她把菜倒在桌子上,从里面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虾仁、胡萝卜丁等就更容易;而且,她能分辨自己是饿还是饱,吃多还是吃少……

孩子早晚能学会吃饭。但家长却心急、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认为最正确的、最简便的方式教给她。

于是,孩子无数个有趣的、创造性的可能,可能在变成卓越能力之前,就被我们扼杀在了摇篮中。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很多孩子在降生时,似乎都带着“天然的程序”,父母能做的,只是为他提供激励性的环境、各种有趣的体验,让他把基因中所携带的、最可能的天赋,有发展的机会。

而且,即使孩子成不了“舞台上的明星”,他能找到发自内心热爱的事,作为自豪的特长、枯燥日子的调剂,生活也会更幸福一些啊!


02 兴趣,需要用努力来浇灌

很多孩子都曾热爱过钢琴,但成为郎朗的寥寥无几。

在《刻意练习》一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说明在兴趣和成就之间,还有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全力投入。

谷爱凌说:“别人3岁还在哭闹时,我已经在小坡上练习了。”

前段时间红爆网络的北大学神韦东奕,天赋惊人,也同样以勤奋著称。

我们关注学霸张祈时,也要让孩子看到,她一次次认真地,做了这样的笔记。

人们常说:顺其自然,静待花开。

但也有可能,是结出苦涩的果实。

热爱、专注,强大的自律、刻苦的投入,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后带来的成就感,才能让人建立起真正的自信,走向更大的成功。

作为家长,在学习了很多“尊重孩子的天性”“快乐教育”的知识后,我要格外警醒走入这样的误区:

既盼着孩子出人头地,不甘让他过平凡的、温和的一生;又怕孩子吃苦,不忍看她承受枯燥的重复、进阶的艰辛、暂时失败的打击。


03 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

我曾经抱怨过:

这样的孩子之所以优秀,还不是他们家里条件好、起点高。你看看,一个个又是博士又是高管,普通人哪有这么大精力,哪有这么多钱来支持!

但现在越来越意识到:

这是一个对普通人友好的时代,也是一个阶层差距越来越明显的时代。

别人的高起点,大多也是一代人、几代人,经过无数刻苦垒筑起来的。

没有伞的孩子,更需要努力奔跑。

曾国藩通过三点来评看一个家族的兴衰,简要来说就是:

第一,看子孙睡到几点起。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第二,看子孙做不做家务。勤劳的习惯会影响人一辈子。
第三,看子孙读不读书。人不学,不知义。

我们和孩子,就是家族的现在和未来。

当父母的,会教育孩子最好,

不会,就去学,

为生活所困,没有精力去学,至少也要努力工作,把孩子送给专业的老师去教。

再不济,我们也该努力做到:充满热情、勤劳努力、追求新知,不躺平、不放弃。

让孩子意识到:

平凡的生活,也能过得有价值、有趣味、有意义。

再低的起点,也可以拥有远大前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