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心理学散文心理

生活中的心理学——习得性无助

2018-01-14  本文已影响63人  圆滚滚的简书
生活中的心理学——习得性无助

自从写了上一篇《生活中的心理学——罗森塔尔效应》之后,我便萌生出了一个想法,想把‘生活中的心理学’变成一个系列,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几乎人人都感兴趣,但却好像是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的心理学,最主要的是为自己进一步学习心理学提供一个小小的动力。

与心理学结缘,是在大学时期,那时候报考了心理咨询师三级的考试,学习的过程中让我喜欢上了它,考试的通过,又增强了我一点点的信心。由于自己比较懒,也没有系统的学习。最近因为工作的关系,在参加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上次的培训课程主讲教师是鸡西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孙凤岭教授。孙教授66岁的高龄,整整一天的讲座,非常辛苦,需要经常喝水润嗓,向老人的敬业精神致敬。

生活中的心理学——习得性无助

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习得性无助(我也不懂,尚在学习中^_^)。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非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一般被认为,是在通过学习之后,经过不断的挫折,出现的一种消极无望的状态。

在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一次困难,两次困难,我们都可以运用意志力去克服,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努力。但是,如果一而再,再而三,持续性的打击,就有可能使意志力丧失,变成破罐破摔。就像在工作中,如果一个人一直遭遇失败,或者是学习中,学生经常考倒数第一名,那有可能就会陷入一种自我怀疑,绝望的心态中,没有重建信心的能力了。但事实上,我们要知道,这只是习得性无助的状态,是完全可以打破的。关键就在于,要找到正确的归因,就如实验中的那条狗,如果没有绝望的闭上眼睛倒下,它就可以看到打开的那扇门,可以逃出牢笼。所以,当你觉得生活和学习毫无希望可言,记得不要轻易放弃,因为只要你没有倒下,没有闭上眼睛,就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希望。这可不是鸡汤哦,这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心理学的科学理论。

也许你是一个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如果孩子在好奇的探知世界的过程中,经常遭到家长的呵斥,那么孩子完全有可能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比如说,小孩子非常好奇,喜欢新鲜事物,这摸摸,那看看,今天这个拆掉,明天画画那个,作为家长的你,“不许这样”“不能那样”“再拿(画、摸、弄坏)我就揍你咯”,孩子这时候的习得性无助,就有可能扼杀了一个未来的小科学家,小画家和小天才。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状况,那天的讲座,孙教授讲了几个案例,让人听完遗憾无比,作为家长更是痛苦终生。有一个非常优秀的高三学生小美,孩子的父亲也是这所学校的老师,有一次考试成绩没考好,小美的老师当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说,你太给你爸丢人了。小美感受到了巨大的羞耻感,就像是严重的电击。当天晚上,回到家里她没有跟爸爸说这件事,而是说,爸爸,我要是高考没考好,能不能复读?她的爸爸大声呵斥她,那怎么行,我的女儿要是复读,也太丢人了!我在学校还怎么见人?!孩子遭受了老师和父亲的双重“电击”,就像是塞利格曼实验中的那天可怜的狗一样,再也站不起来。第二天,她向母亲要了3元钱(这个孩子品学兼优,从不乱花钱),买了去郊外的河边的车票,跳河自杀。孩子没有打算回来,因为单程的车票就是3元钱,孩子的母亲悲痛欲绝,说,如果我多给女儿点钱,她就不至于回来的车票都买不了,想回来也回不来了。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父亲由于深深的自责,自杀了。母亲的结果不得而知。

让我们从沉重的情绪中平复过来,想一想,这个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如果,老师没有当全班同学打击孩子,如果父亲跟女儿说,女儿,爸爸相信你可以做到的,你是最优秀的,如果做不到,也没关系,下次努力,爸爸一直陪着你,以你为荣。如果……

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在评价的时候讲究恰当的方法,作为家长,应该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深入孩子的内心,当孩子吐露情绪的时候,他希望能得到最信任的你的帮助,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做呢?

不要让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不过一旦陷入这种状态,也不必害怕和惊慌,只要找到恰当的归因,不要轻易放弃,都可以走出阴霾,迎来光明。

这就是今天的生活中的心理学,我们下期再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