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在书中,有一个更大的世界
喜欢白岩松,就是从读这本书开始的。其中这一章节更是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他在《在书中,有一个更大的世界》一节中的许多言论值得我深入思考和学习:
人的生命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水,总有很多分支不断地给你注入新的能量,一本又一本的书就是如此。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书籍给你填注了不同的营养。有趣的是可能你把它忘了,但是在遇到某一个事情,或者思考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曾经读过一本书,还会再次帮助你和激活你。
很多成功人士都会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喜欢读书,并且在自己成功的缘由中将阅读摆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白岩松也不例外。且不说阅读对他的影响有多大,单说我在品读这本《白说》的时候,很多句子和段落都是对当下的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帮助和影响的,当自己以为自己身处困境并不断为之苦恼的时候,恰好有这样一句“学习,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也就是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心中闭塞和拥堵的东西好像瞬间就疏通开了,然后自己会思考,什么是学习?学习不就是将自己不会的东西变成会的、把不懂不知道的变成懂得知道的东西吗?而现阶段,为什么不喜欢某件事?因为自己不会,自己不适应,这种不会和不适应的状态让自己开始再次陷入一种自卑的状态,自己的意识是不喜欢这样的状态,但是承认自己的不自信能学好做好要比直接说自己不喜欢要困难的多,说自己不喜欢意味着告示所有人不是自己能力不行而是我没兴趣、不想干。而真正的成长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打开自己,喜欢自己不喜欢的、适应自己不适应的过程。
且说今天跟领导交谈,她再次让我对于一个词语有了新的认识——眼界。还是由于那天的“格局”引起的,我们谈论到大的格局,需要有宽广的眼界和高站位,眼界取决于见识,见识最好来自于经历,但是人不可能经历所有的事情,那么经历不了的事情就需要经验来替代。我想,这个时候与人面对面交流经验与阅读是一样的效果的,都是一种借鉴经验的做法。只不过面对面的时候对方能够及时讨论,而阅读的时效可能要差一点点。当我想到领导能够有今天的成就,能说出眼界和格局,就说明在她心中这些东西是相当重要的东西,再看她平时工作之余会一直看书看报,她有自己的爱好,比如插花、钟爱《读者》,每期每刊都会看,并且都会收藏起来。
然后问题来了:我想要读书,但是读什么?白岩松的建议是:
阅读图书,是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来自互联网的阅读内容大多是平等的,你会选择与你脾气相投的,你喜欢的,跟你水平接近的。
不难发现,互联网那些热搜鸡汤,自己喝的也很畅快,但是渐渐地那些文章自己瞄都不想瞄一眼了,为什么?我想,除了千篇一律之外,还因为是跟自己平等了,可能原来的时候自己是不知道的,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这些内容自己开始都知道了,不新鲜了,所以也就没了兴趣。我理解的“高于你的作品”其实就是通过阅读这本书,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一些知识,现在知道了,这就是让自己又拔高的一个过程,这部作品就是高于我的作品。从不知到知的过程,不正是攀登的过程吗?
当然,阅读也会有一种较高的境界——读诗。不知道是教育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谈及诗,总是觉得自己理解不了,离自己太远,唯独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确实“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估计诗也是这样想的。
诗代表着阅读的另一种品质。读书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一定会有这样一个变化,你慢慢知道什么样的语言是好的,也想要尝试去写。过去是世界为你打开,你只是好奇地去了解。到了诗歌这个阶段,你的心情开始跟它碰撞,它替你释放,替你表达,同时也在塑造着你。阅读的作用在于打动你,引发你的共鸣,继而塑造你。更重要的是为生命添加了很多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的东西。 读诗还有另外一种隐喻,到了一定的岁数就学会了:生命不能只看到外在有用的东西,也要学会汲取很多无用的东西,无用为大用。古人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对白话文的阅读,应该是世界为我打开的过程,因为好奇我主动去了解了自己好奇的事物,而诗却不是显而易见的,一字之差,情感千差万别也是常有的事,需要我主动去打开它的大门,自己主动探索。回头细想想自己会背的唯一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十个字,描绘出的意境穿古至今,依旧经典,一万个人有一万种思乡的体验,诗是这首诗,情却不再是相同的情了。看似无用,其实却也是一种寄托,内心的孤独也会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感到一丝欣慰:毕竟这世界上孤独的人不止我一个,至少曾经有人孤独过。嗯,至少是这样。